王貝貝
摘要: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加快,死亡率日漸遞增,殯儀館的數量以及需求已經難以滿足現代社會的需要。與此同時,過去的殯儀館建設太強調空間形式,空間缺乏人文關懷,滿足不了人們精神層面的需求。殯儀館設計不僅要解決殯儀館的外環境基礎功能需求,而且如何提高其人文關懷,撫慰失去親人的痛苦、改變人們的死亡畏懼的看法,則成為了殯儀館設計營造的重要思考內容。
關鍵詞:殯儀館;優化設計
1 殯儀館的產生
殯儀館建筑起源于西方城市發展到 19 世紀與 20 世紀交際之時,受西方城市發展和文化的影響下發展出的一種建筑形式。殯儀館產生的原因:(1)城市人口流動的頻繁 (2)城市生活節奏加快和社會分工精細化(3)城市衛生問題的重視,避免傳染病發展,使得遺體火化開始普遍推廣。(4)城市土地資源的稀缺火化也就成為對逝者處理的主要首選。
我國殯儀館發展演變:
(1)從 1919——解放前(火葬場與殯儀館的分離)這一時期的殯儀館單體建筑以中國傳統建筑為主,僅提供最基本的交通空間,幾乎沒有大面積綠化,只有零散的點狀綠化。
(2)解放后——80 年代中期(殯儀館與火葬場逐漸合并)這一時期的殯儀館缺乏系統規劃,呈現出以悼念廳為統領標志的中軸線空間布局。火化區、骨灰寄存區的外部空間缺乏良好的界定。
(3)80 年代中后期——至今(殯儀館的復合化)這一時期的殯儀館空間格局多元化,殯儀館空間不僅僅只是遺體處理的地方,承擔更多社會職能。總體向生態殯葬、人文殯葬、科技殯葬的轉化。
2 目前殯儀館存在問題分析
2.1 交通流線較混亂
殯儀館空間流線和其他建筑空間流線不相同,它包括生死流線,人車流線,內外流線。在80年代建造的那批殯儀館中沒有考慮到流線交叉的問題,首先館內沒有規劃人行區域,從而造成人車混行的局面,其次流線設計不符合殯儀流程,易造成人尸混行的現象,最后過去的設計沒有考慮到清明節、寒食節等特殊及假日,對停車場需求極大。
2.2 整體環境不協調
隨著經濟迅速發展,人口流動頻繁,造成人口密度的激增,城市不斷擴大,之前的遠郊型的殯儀館逐漸被城市包圍,這也就不可避免地給市民心里和生活帶來一定的不良影響。過去的殯儀館建筑形式單一,缺乏創新,大部分多為仿古建筑,外部環境單一,整體設施簡陋的問題,建筑空間層次過于簡單化、程式化。
2.3 人文關懷不明顯
過去的殯儀館空間設計過于注重紀念性的表達,缺乏人文關懷方面的設計。例如,悼念的空間設計沒有考慮到逝者生前的宗教信仰,與此同此,悼念廳的面積根據前來參加追悼的人數進行設定,進行大中小之分。建筑空間的色彩沉悶單調,硬質鋪裝帶給人們冷冰冰的感覺。
2.4 景觀空間層次單一
國外的墓園、殯儀館的設計一直朝著公園化的方向在做,而中國的殯儀館景觀的認識仍處于起步階段,景觀設計過于追求規模宏偉,尺度較大,缺乏人性化。殯儀館綠地率應滿足當地規劃部門的要求,新建殯儀館的綠地率宜為35%,改建、擴建殯儀館的綠地率宜為30%。目前殯儀館大部分大部分都沒有達到要求。
3 殯儀館優化設計策略
3.1 自然元素的引入
針對目前殯儀館綠化面積不足,在未來設計中要加入更多的室外綠化面積,讓心情悲痛的家屬可以觀賞自然景色,舒緩心情。首先是流動性景觀的塑造,流動性景觀分為靜水和動水。靜水給人寧靜致遠的感覺,暗喻生命的終結,一切歸于平靜,讓逝者安息。動水暗喻生生不息,人生無常,生命是一個輪回,雖然終結了但又是一個新的開始。其次光元素的融入,光給人溫暖,希望的感覺,打破殯儀館的冰冷形象。殯儀館空間又不易太開敞,所以在光元素的運用上,既不能破壞整體氛圍,又給人們帶來冥想、沉思希望的空間。
3.2 人性化的流線空間
殯儀館是人們接觸較少的一種建筑類型,很多人是第一次來此處,對空間分布,流線安排不清楚,家屬很容易迷失方向。所以如何設計好的交通流線在殯儀館景觀設計中顯得十分重要。首先道路流線的設置上要符合殯葬業務操辦流程,其次中國殯葬文化中有“不走回頭路”的說法,要避免喪葬的折返。最后殯儀館流線要處理好生死流線的區分,這兩種路線最好不要相互交叉或重疊,以免對人的心理產生不良影響。在殯儀館的基礎設施方面,應對視覺識別系統進行設計,要讓喪親家屬很快地知道業務辦理流程以及辦理地點。指示牌的設計應該醒目,信息傳達直接。殯儀館的每個建筑入口處也需設立標識牌,更好的對應指示牌。
3.3 空間氛圍的塑造
殯儀館是一個舉辦儀式的空間,所以在設計的時候要注重空間的儀式感,注意空間的紀念精神。在空間氛圍的塑造上可分為圍合式的精神空間、紀念碑式的精神空間、覆蓋式的精神空間。圍合式的空間給人安全感,使人們可以安靜的冥想、思考人生,紀念碑式景觀可以直觀體現出精神紀念,而如何用藝術的手法融入仍是一個社會需求問題,覆蓋式的精神空間,給人莊嚴。敬畏的心理。比如:如安藤忠雄設計的日本札幌墓地。
3.4 融入地域特征
由于每個地方的的地域文化不同造就了各地的建筑風格都不同,全國各地的殯葬文化也不盡相同,包羅萬象。在建筑造型上,如北京八寶山殯儀館參照故宮的傳統官式建筑風格,讓人產生尊敬和肅穆的感覺。在建筑紋樣上,要選擇適時、適地和適用原則,結合地方民俗文化,殯葬文化才能使建筑造型生動活潑,比如西安殯儀館的建筑紋樣大多都是漢唐的吉祥紋樣,突出了西安文化的博大精深,真正讓傳統文化得到傳承,使逝者得以安息,體現以人為本的核心設計理念。
本文創新之處是發現目前殯儀館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給出優化設計策略,來打破冰冷、恐懼的殯儀館印象,營造出一個柔和、寧靜的殯儀館氛圍。同時關注喪親家屬的心理需求,安撫悲痛的情緒。讓人們能夠在從事喪葬活動過程中帶著輕松、淡然的平和情緒,通過觀賞、觸碰景觀事物,安撫悲痛情緒,逐步樹立起正確積極的生死觀。
(作者單位:河南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