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婷
摘要:在漫長的歲月中,水彩材料作為一種人們能夠共同接受的作畫工具,它的表現形式經歷著由低級向高級的不斷演變過程。水彩畫材料的變遷與發展時刻伴隨著審美觀念、文化內涵以及藝術形式等的變化,不斷給水彩作品注入新的表現力、想象力、生命力、感染力,將不同材料所特有的繪畫語言充分發揮出來,使得水彩藝術逐步融入世界藝術潮流。
關鍵詞:材料;變遷;發展;生命力;世界藝術潮流
1 水彩畫的基礎——材料
水彩畫是用水調和透明顏料作畫的一種繪畫方法,簡稱水彩,它是以水彩畫材料為依托,通過材料的物理形態傳達出中國畫、油畫、版畫、沙畫、手繪等繪畫方式所不能傳達的精神內涵,從而生長出新的枝干和嫩芽,形成各自獨具特色的畫味兒和畫風。水彩畫材料主要有按照顏色冷暖和明度排列的水彩畫顏料、調色盒、飽含水分又富有彈性的畫筆、吸水性較好的畫紙、濕畫法或室外寫生便攜式水壺、畫夾、小塊海綿或吸水性較好的布等,通過這些材料的相互作用及畫家獨特的表現技法,使水彩畫給人清爽神俊,濃淡相宜之感,形成一種瀟灑風雅的格調。水彩畫顏色的透明性,重色彩技法,干濕技法運用,使畫面顯得水乳交融,帶著令人陶醉的特殊風韻,感受著令人神清氣爽的絲絲清風,游走于綠意盎然的熱帶雨林中亦或是望梅止渴的沙漠綠洲中,這種感覺實在令人神往、迷醉!
材料創新的目的在于生成新葉,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而材料審美的關鍵在于生成新葉的同時開花結果,創造誘人的累累碩果。隨著水彩畫的不斷創新和藝術家創作觀念的改變,水彩畫材料逐步成為水彩創作的主干,從而激發了畫家的創作靈感和人性欲望。不同的畫家通過不同的藝術媒材表現其不同的創作理念。例如,在用筆上,除了專業的水彩筆,還有毛筆、彩鉛、水粉筆、透明水彩液、油畫筆、馬克筆、底紋筆、油漆刷甚至刻刀等均可以作為水彩畫筆;在用紙上,除了專業的水彩紙,還可以采用玻卡紙、高麗紙、素描紙,或用布、木板、玻璃、鋼鐵作為依托材料作的肌理紙;在用料上,除了專業的水彩顏料、水粉顏料、國畫顏料、丙烯顏料外,還可用遮擋液、高麗粉、鹽、油、酒精、漿糊、沙子、泥土、化學試劑等作為水彩顏料。此外,水在水彩作品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就像人類3天不喝水就會渴死,樹木相隔一段時間不澆水就會枯萎一樣,水彩作品需要依靠水分傳送養料,給作品不斷地施肥,促使其茁壯成長。中國水彩畫家蔣躍在其作品《天山之秋》中用油畫刀趁濕刮出秋樹的一部分白色枝干,使畫面顯得生動自然,湖面“折光”也采用刀刮,刀刮之后的特殊效果更能突出表現水彩滋潤含蓄、水色淋漓的藝術效果。水彩畫不再只是一種靜態的表現,它的表現力也越來越強,畫家們在作品中注入了更為深刻的思考。
2 水彩畫的起源
廣義上講,水彩畫是一種古老的繪畫形式,人類早在舊石器時代就已經使用了這種繪畫形式。最早的水彩畫起源于歐洲,如古代埃及人的畫卷就是以水為媒介劑調合顏料在草紙上繪制而成的,還有波斯人富有異國情調的細密畫,歐洲中世紀圣經手抄本的插圖。更早甚至可追溯到史前時代阿爾塔米拉和拉思考的洞穴壁畫。早期的水彩畫主要用來畫草稿及習作,水彩顏料的雛形是一種用阿拉伯樹膠加蛋白調和后加水稀釋的色料。到公元九世紀,無論在希臘、羅馬、敘利亞還是拜占庭,大多數細密畫都是用水彩與鉛白混合制成的一種不透明的水彩來畫的。而此時正值查理曼大帝的卡洛林王朝,由于他十分重視手稿創作,所以召集了許多交替使用透明和不透明水彩的大畫家。這種混合使用一直延續到中世紀后期乃至文藝復興時期,當時已普遍將水彩應用于細密畫中。因此,水彩畫的范疇可以推展到古代埃及人的畫卷,波斯人富有異國情調的細密畫,歐洲中世紀圣經手抄本的插圖。古代人類用顏料、樹脂調和水,作為記載他們的生活瑣事,傳述他們社會文明的工具,隨著18、19世紀歐洲水彩畫的興起,尤其是在特納、格丁、博寧頓等諸多英國水彩畫家的不懈努力下,才使得水彩畫長出嫩綠的新芽。到十八世紀的英國,水彩畫才真正脫離作畫“中介”的命運,成為一個獨立的畫種。因此,英國常被稱為:“水彩畫的故鄉”。清朝末年水彩畫傳入我國,她首先在江南水鄉落戶,因此,江蘇素有“水彩畫之鄉”之稱。直到近三四百年,水彩才被編成較有秩序的歷史。
事實上,水彩畫一開始并不被人們所認可,在水彩藝術的早期,人們認為水彩畫沒有油畫那樣豐富,缺少美學價值,也沒有版畫那樣的經濟價值,是用來速記色彩或勾勒草圖,是一種附屬、低級的畫種。很多的水彩藝術家曾借用油畫的繪制技巧來提高水彩畫的表現能力,但到了后來,水彩畫藝術在自己的道路上突飛猛進,從單色到淡彩,一步步邁向高度寫實,到最后卻是完全摒棄了油畫技法的影響,又因水彩畫的純凈、透明、自然與我國的傳統水墨畫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漸漸被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現在人們喜歡把水彩畫比作富有迷人魅力的輕音樂,她以輕快的節奏,優美的旋律,獨特的水色盡情地抒發畫家對社會和大自然的激情與感受,令人心曠神怡。
3 水彩畫材料的發展史
水彩畫的材料主要是指顏料、畫紙畫筆和媒介。據資料記載,顏料在古代的歐洲,多是容易提取的礦物顏料,并且只有很少的幾種顏色,比如:土黃、土紅、炭黑等。8世紀時,歐洲的畫家已經能夠用燒堿來提煉植物顏料。朱砂,畫家一直到中世紀才使用。而化學合成顏料直到近代才出現。18-19世紀,由于英格蘭水彩畫的蓬勃發展,帶動了水彩顏料的制造,當時盛行使用的三種水彩顏料一直沿用至今。這三種水彩顏料是:塊狀的盤裝顏料、半干的盤裝顏料和管裝的濕顏料。19世紀中葉,法國人開始用糖和甘油來調和顏料,制成軟硬相間的粘稠度很像油畫顏料的管裝水彩顏料。
媒介材料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作品的好壞。在創作的精神活動和情緒的體驗中,具體到構圖形式和整體、構思、意境、形象刻畫與風格等問題,都會涉及技法,而媒介材料又直接影響著技法。要學習好一門技法,首先要掌握各種媒介材料的不同性能,進而找到適合自己作品創作的綜合方法,或獲得一種新發現、新思維等,有利于作品審美價值的提高和畫家內心情感的表達,創造出更有表現力、想象力、生命力、感染力的水彩藝術作品。
水彩畫能給人以獨特的美感,主要在于水色交融揮灑淋漓的藝術語言,具有淳樸、清新、滋潤、輕快的韻味。她變化多端、風格迥異的24重人格常被人比作富有魅力的畫中女皇,這一刻或許晴空萬里,下一刻就會烏云密布,讓人捉摸不透。水彩從起初的“鋼筆淡彩”,在技法上運用烏賊墨加淡彩,重視色調上的層次變化,到用水、蛋黃等膠狀物的顏料調和在一起的“蛋彩畫”,再到用專業水彩畫筆、水彩畫顏料作畫的“真正”意義上的水彩畫,最后到依托多種物理材料的“創新型”水彩畫,水彩畫顏料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一般到特殊的輝煌歷程。而在這段快樂而又苦澀的歷程中,寫生對水彩畫家畫作的精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英國早期的畫工在野外攜帶方便的畫紙和顏料對大自然進行描摹,完成了數幅速寫式寫實風景畫。之后,許多畫家紛紛效仿并在對大自然描摹的同時加入了自己的想法,由此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心靈雞湯”。
3.1 材料發展初期
在油畫出現之前,繪畫經歷了古代的膠彩畫、丹培拉繪畫和濕壁畫幾個階段。丹培拉繪畫孕育了水彩畫,透明罩染,多層畫法成了水彩畫的主要畫法之一。世界上現存的第一張水彩畫,是五百多年前德國畫家丟勒制作的。但水彩傳入中國,僅僅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水彩畫的技法,繼承了丹培拉的技法和繪畫語言。蛋彩畫的作畫環節,至今還在水彩畫中沿用。要畫好一幅蛋彩畫,首先要選擇適合的紙基,水彩畫的素底有軟和硬、吸收性和非吸收性的區別。瓦特曼紙屬于紙基較軟、吸水性較大的紙。阿奇斯是屬于紙基較硬、吸水性較小的紙。不同的畫法應選用不同紙基的紙。其次起稿作畫,先在紙上畫素描稿,然后把素描稿透在石膏底板上,再用墨線勾出它的輪廓,從凡·愛克未完成的《圣巴爾巴拉》的底稿上,可以看到用烏賊墨汁和鉛頭筆勾線的素描稿,以及由遠及近天空開始用透明色染,逐漸加入不透明顏料。這種由淺入深、多次罩染的完成方法和水彩畫一樣。最后,完善修改畫面。
楊·凡愛克在15世紀初葉為促成丹培拉技法正式向油畫過渡而發明了油畫后,水彩畫吸納了油畫的某些技法,使其不斷成熟。丟勒也將油畫細膩、透明的畫風帶到水彩繪畫中。他將忠于光影、突出線條的油畫技巧運用到水彩畫中。16——17世紀,英國流行以墨水筆勾出的線描加一兩種顏色繪制而成的實用目的很強的地形風土畫,德國繪畫巨匠丟勒也常用水彩畫風景、動物和植物,他筆下的自然通過他的仔細觀察和精心描繪,不僅展現出自然最真實的美,而且使得自然富有詩韻。他的作品《兔子》、《草地一角》被譽為早期水彩藝術的典范。
3.2 材料發展成熟期
18世紀中葉,由于英國藝術家對水彩風景的高度熱忱,水彩畫走向繁榮,成為獨立的畫種。藝術效果逐漸增強,筆法逐漸精確,使所描繪的風景更加形象生動。有“水彩畫之父”之稱的英國著名畫家保羅·桑德比在不斷的試驗中對水彩藝術的技巧以及運用色彩表現光色、空間和詩情畫意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他改變了過去水彩畫為版畫做的著色素描的局限,充分體現水彩顏料和技巧的豐富表現力,甩掉地形地勢圖的束縛,成為英國水彩畫的先驅。他在水彩技法上,不僅研究色彩效果上的表現,同時在材料使用上有時也是鋼筆、水彩、水粉兼用。《陽臺上的溫莎城堡》一畫是桑德比的代表作之一。美國材料學家拉爾夫·邁耶認為:“現代透明水彩畫技法是于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在英國發展起來的。在其發展初期,水彩色素描被單彩畫所取代,接著單彩畫又被一種更全面的技法所淘汰,這種技法色彩的運用更自由,更富想象力。”
到了19世紀前半葉,英國水彩畫進入了黃金期,水彩畫在英國成為眾所周知的普通畫科,不但涌現出大批水彩畫家,而且出現了專門從事水彩畫的地方派。美國、俄國、瑞典也紛紛效仿,相互吸收優秀的經驗,涌現出大批優秀畫家。之后隨著水彩畫的迅猛發展,逐步蔓延到了美洲大陸和亞洲等眾多的國家,并于20世紀初葉的五四時期傳入中國。
中國水彩畫把中國書法、武術、木板水印等傳統文化中的精髓逐步融入到了水彩畫中,如中國書法中的“筆力遒勁”和武術中的“以柔克剛,剛柔并用”等融入水彩畫中,使得西方水彩藝術與中國水彩藝術擦出藝術的火花,為以后中國水彩畫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國水彩畫不僅繼承了西方水彩畫以“面”造型的方法,還加入了我國傳統繪畫當中特有的“線”,“線面結合”手法的運用使畫面更加出彩。著名水彩畫家張樹林繪畫的技法,畫中不僅有油畫的渾厚質感,也有中國水墨畫的渲染情趣。不但頗有時代氣息,實中見虛、有著虛實相融朦朧的意境,而且又有整體渾灑的氣勢,給人留以想象的空間。他那些色塊面積與濃度的鋪成,色與光的協調,點線面的運動層次,這些純視覺藝術的語言平衡,其實都來自于作者生活的每一處細節,也體現了畫家心靈之中創造出的一種和諧意境。他的“傻妹子”系列作品中,點、線、面的靈活運用,黑白灰的巧妙結合,使中國文人哲學思想體系與水彩畫藝術創新渾然一體,取得了較高的藝術成就,得到業內人士廣泛贊譽。張樹林先生所表述的精神和傳達的信息都是中國人所特有的,這表明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水彩畫的碰撞交流是中國水彩畫發展的必然趨勢,現代水彩藝術也將因此得到較大的發展。特別是近30多年以來,水彩畫以獨立身份躋身全國美展,全國性的水彩畫大展頻頻舉辦,表明水彩畫正在以180邁的速度飛速發展著。
水彩畫的發展帶動著水彩材料的發展創新,在用水、用筆、用色方面尤為突顯。在用水上,由于水乃至純至凈之物,具有透明、靈動、多變的特性,中國水彩畫借助水分的多少變幻出來的深淺、濃淡、干濕加入水墨畫特有的皴、擦、點、染等技法,使得水彩畫既有水色淋漓的效果,又具有中國水墨畫的墨韻。水由經年累月自然的降水累積而成地表水轉化為經過機器加工凈化的自來水,然而水質的變化并沒有影響水彩畫作品抒情而空靈、清新而流暢、滋潤而含蓄的藝術效果。
任何一種材料,只要能給畫家帶來他想要的畫面效果都可以運用到水彩畫中,各種媒介材料的運用都是為了更好的表現各種對象的審美特征,但是畫家們都必須清楚,手段和目的的區別,媒介材料無論如何運用,都只是為了更好的表現畫面的造型、構圖、形式、色彩與風格。任何技法都必須與畫家的精神世界高度統一。隨著時代的變遷,繪畫技法、概念上的交融使得所有繪畫種類都在發生變化。水彩畫不再只是一種靜態的表現,它的表現力也越來越強,需要畫家們在作品中注入更為深刻的思考,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開創美好的未來。
(作者單位:四川水利水電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