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一名英語教師,通過教學實踐,我發現大部分學生對語法學習都比較頭疼。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其中語法是語言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語法教學中,教師要采取多種方法、多種手段進行教學,加深學生對語法知識的認知和理解,使學生易于且樂于接受和掌握語法知識。
【關鍵詞】高中英語;語法教學
一、創設情境,使語法學習更生動
教師利用課文所含語法項目的句子作為導入,若課文中沒有合適的例句,則另選其它短而精的例句,但語境要清晰,便于學生理解該語法現象在什么樣的言語活動中使用。運用情境法創設一個真實生動的情景,可以有效防止語法教學的枯燥性和單一性,很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其學習興趣,還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以每天的作息活動為情境,給出提示動詞:get up—have breakfast—go to school—have lessons—have lunch—chat with classmates—have lessons—do after-school activities—go home—do homework—go to bed,同時利用道具鐘進行問答。在學生與學生之間問答前,可以先做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問答,并板書主要句型:What do you do...? What does she/ he do...? Do you...? 問答時要求學生輔以適當的動作。學生A問:What do you do at 6 a.m. every day? 學生B一邊做動作一邊回答:I get up at 6 a.m. every day. 學生A再問其他學生:What does he/she do at 6 a.m. every day? 學生再做出回答:He/She gets up at 6 a.m. every day. 學生A再提問學生C問題:Do you get up at 6 a.m. every day? 學生C按實際情形作答。
二、設計趣味任務,使語法學習更真實
在語法教學中,教師也可以設計一些趣味任務,讓學生在任務活動中運用語法知識解決問題,使學生體會和領悟語言形式的表意功能、內化語言規則、有效提高其語用能力,使學生每完成一項任務就有一種成就感,同時也建立了挑戰更高、更難任務的信心和興趣。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嘗到了“跳一跳摘到桃子”的喜悅,也使學生知道,學習和生活一樣,有很多任務要完成,完成任務后可以收獲“寶藏”。
三、勤編口訣,使語法學習易記憶
編一些便于記憶的語法口訣,可以讓枯燥、難懂的語法知識變得活靈活現、生動有意義。比如:感官使役動詞在主動和被動語態中的用法是一大難點,有人編了這樣的口訣:一感(feel),二聽(hear, listen to),三使(make, let, have),四看(look at, see, watch, notice)這些動詞真奇怪,to在句中像妖怪;主動句里它走開,被動句里它回來;動詞let要除外,to詞可來可不來。這個口訣方便學生記憶。再如,動詞不定式(to do)的用法,很多同學在否定等形式中屢屢犯錯,如果編個口訣,記憶起來就方便很多:不定式,有標記,to與動詞連一起;not加上不定式,否定結構要牢記;疑問詞與不定式(what, where, when, how等加to do),構成短語有意義。
四、巧用諺語,為語法學習添情趣
在語法教學中巧用諺語作例子,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抽象、枯燥的語法規則變得具體、生動而有趣,從而達到易于學生理解和掌握語法知識的良好效果。精選包含某些語法結構的典型句子,讓學生通過記憶和運用這些句子,既能背誦一些經典句子,又能熟悉運用某項語法形式的作用,達到一箭雙雕、雙重獲益的效果。比如:比較等級Fact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事實勝于雄辯,不定代詞Nothing is impossible to a willing heart.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傊?,精美諺語的運用,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語感,啟迪智慧,陶冶情操,提高審美情趣。因此,我們應充分利用這一優秀教學資源。
五、多用對比,使語法學習更清晰
對比法是把學生容易混淆的語法點羅列出來,引導他們進行觀察、比較,找出關鍵點并加以突破,使學生最終明確和掌握這些語法知識。例如:There is a pear on the tree. There are many apples on the tree. There is a cat in the tree. There are two birds in the tree.請學生觀察,然后在黑板上寫下題目:
I can see some oranges_______the tree. Can you see a boy_______the tree?引導學生先對比四個例句,并讓他們思考“a pear”和“many apples”與“樹”的關系。討論后,學生就會發現:原來這些都是“樹”上自己長出來的,而“a cat”和“two birds”都是外來的事物,不是“樹”上長出來的。所以,雖然都是在“樹”上,但選擇的介詞卻有差異。經過觀察、對比和討論,兩個題目就解決了。因此,對比法能較好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與教師逐條講解灌輸語法規則、學生只記筆記不思考、少練習的教法相比具有極大優勢。
六、善用歸納,使語法學習趨完整
歸納法即教師先向學生逐步滲透具體的語言現象,然后讓學生觀察、分析并找出規律,歸納、總結出語法規則,使語法知識更容易被學生接受、理解和掌握。這是我們在語法教學中比較常用的方法。比如,在時態教學中,先列舉大量的例句,然后引導學生討論并進行歸納,這樣學生很容易就能歸納出時態結構公式,比如:現在進行時am/is/are doing、過去進行時was/were doing、一般將來時will do或者am/is/are going to do、現在完成時have/has done等。學生通過接觸具體、生動的語言實例,積極尋找規律,容易理解并記住某些結構及其用法。
總之,學生只有語法知識學扎實,語言基礎才會更好,在語言應用上、閱讀過程中以及書面表達上才會根基更牢固。教師要變化語法教學的形式,采取靈活多樣的語法教學策略,促進學生理解、吸收這些內容,從而進一步提高英語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馬曉蓉.高中英語語法教學的有效途徑[D].福建師范大學,2008
【作者簡介】
李淼;女;滿族;大學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高中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