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桂萍
【摘 要】色彩設計教學實際上是教師引導學生在色彩領域激發自身創造性的過程。本文從提升學生的色彩文化修養、色彩運用能力及色彩審美修養、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幾個方面,對新時代背景下如何提高色彩設計教學的成效,切實培養學生的創造力進行探討。
【關鍵詞】色彩設計;創造力;色彩運用
色彩作為一種反映世界變化的最直觀、最鮮明的人類視覺語言,它所展現的奇幻瑰麗的世界給人類帶來了無與倫比的藝術享受,其所承載的基于宗教、民俗、情感等方面的文化底蘊更是給予了無數藝術大師放飛想象力、探索藝術世界的機會。當前,國內色彩構成與設計的教育體系已趨于成熟,但不斷發展變化的文明體系和文化觀念也為色彩設計的教學帶來了新的變化。如何拓寬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引導學生發揮出創造力創作出具有個人藝術特色的色彩設計作品是我們在教學中探索的主要方向。
一、探索傳承規律,提升學生色彩修養
色彩設計的目的是提升色彩修養、培養色彩觀念,開發學生對色彩的創造能力,學生在日常的學習和練習中僅進行于技巧的磨煉是遠遠不夠的,對于色彩的認知和理解需要從自身感悟出發,更多地體會到隱藏在表層色彩下的文化內涵,領悟到不同色彩搭配設計中的深意,才是正確的道路,這也是教師需要進一步引導學生理解和學習的方法。沒有文化深度的色彩設計都是“死”的,會局限設計者的眼界,使之思維僵化,難以創造出有靈魂的作品。教師在引導學生了解色彩文化深意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經常欣賞藝術大師的作品,凡是在藝術上有所成者,大都將自身對文化的理解和自身的情感變化融入了自己的作品中,他們的作品或者蘊含著多個時代的色彩演變規律,或深藏著色彩文化融合轉變的脈絡,詳細解讀藝術大師作品背后的深意可以幫助學生體悟時代色彩文化,形成輕快與厚重同在、差異與統一并存的色彩觀。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上下五千年歷史的演變中彰示著華夏人民對色彩的理解和選擇,以及這背后蘊藏著的深厚的文化內涵。這其中宗族色彩對于早期古代人民色彩觀念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典型的代表是新石器時代的早期彩陶,其多為紅、黑、白三種顏色,材料的限制是一方面,其中更多的是為了展現先民對天地自然的理解,展現這三色與天、地、人之間的映照關系。還有后來對五種顏色的要素,對佛教、道教和儒家色彩美學的解讀,都是不同時期華夏人民對當時天地自然、人文倫理、傳承宗教等文化演變的一種反映。所以說,每一時期的色彩觀念的形成都根植于當時深厚的文化傳承,虛朽的色彩文化理念則只能淹沒在滾滾的時代洪流中,為歷史所淘汰。
西方繪畫運用理論是探索西方傳統繪畫色彩規律的主要依據。西方早期藝術作品中都直接或間接地傳達了色彩的概念。在西方早期的文化發展中,藝術色彩的表征往往是那時的人們對于世界根本認知的表達。就比如華夏古代先民們首先對紅、黑、白三色的研究和運用是因為這三種顏色最貼近天地自然一樣,古希臘的臘瓶畫就展示了對這三種顏色的應用,展現出對比強烈的純粹醒目的色彩特點。在下一個時代階段(固有色時期),藝術大師則更注重對生活感悟的表達,在寫實中彰顯了自己對顏色的理解。之后的條件色時期,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物理光學的進一步普及,藝術大師更著迷于探索色彩的應用,例如,冷色與暖色的應用,明暗漸進的表達等,這種真實的色彩表達與大師們豐富的情感結合,賦予了色彩令人羨慕的浪漫情懷。再之后的多年時間里,西方后現代藝術興起,藝術大師在追尋藝術的道路中不斷探索,開辟出了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流派,這也是色彩文化的創新和突破。
二、探索構成規律,提高學生色彩使用能力
研究色彩構成的目的是幫助學生體驗和運用色彩,了解不同色彩組合形成的規律,從而激發學生設計色彩的創造力。扎實的基礎和學習領悟是分不開的,只有親自體會創造的過程才能拓寬眼界、掌握色彩構成的規律,這也是為了幫助學生提高審美和實踐能力,增強他們對色彩的審美欣賞。學生總有一種錯誤認知,覺得對顏色的把握和理解依靠大量的練習就可以得來,這是不全面的。學生要全面掌握相關知識,如光譜分布、明暗調節等比較基礎的光色規律,還有色彩心理學的相關內容,最直觀的就是要了解怎樣進行顏色布局才能使自己的設計符合基礎的藝術要求。全方位的認知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顏色設計的根本規律,突破固有的色彩觀念并逐漸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藝術風格,這也是拓寬眼界、提升創造力的基本途徑。據統計顯示,基礎能力的掌握比其他幾項能力對提升創造力的影響最大,如圖一藍色區域所示,橙色、紫色、黃色分別表示色彩運用能力、審美水平及其他能力。
三、注重個體表達,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1.引導學生形成個人藝術風格
我們在教導學生基本的色彩知識和表現技巧的過程中,有必要引導學生在藝術個體表達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一方面,如果在教授學生的過程中知識技能的傳授和藝術個性的追求是分開的,又或者是以單一的教學模式教導學生,都很容易消滅學生最初的藝術個性,從而在不經意間抑制他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阿恩海姆認為,對藝術教育的研究不是一種機械技能,而是一種最低限度的技術培訓,是為學生提供獨立發展自己思想來源所需的培訓。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即注重培養學生的氣質,心理特點和表現力是教師在教學中應著重體現的內容。另一方面,藝術教學中的“氛圍”是神奇而微妙的,學生的興趣和困惑并不以教師或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幾年前,教室普遍存在的趨勢是弗洛伊德、巴爾薩斯、夏俊娜、毛艷、張平以及后來的杜馬、奧爾巴赫等印象派的書籍,在現在并不能吸引學生的目光,他們的喜好正隨著時代潮流的變化而變化。如果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個人喜好和條件進行指導,分階段、有選擇地設計教授方案,那么他們的教導就更容易被現在的學生所接受,也更容易引導學生形成具有個人特色的藝術風格。
2.基礎與創作的結合,突出色彩魅力
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一些學生傾向于學習短期、快速且更適應于考試的繪畫風格。這就導致他們對藝術作品的情感表達與繪畫實踐之間關系的理解較少,對色彩設計和繪畫的練習也被簡單地理解為技能訓練。也因此使很多教師機械、被動教學,不注重拓展知識,除了課堂內容外,對其他領域知之甚少。
色彩設計教學是高校造型藝術的專業基礎內容,對培養學生的色彩觀察能力和色彩表現能力起著指導作用。不論是對于繪畫專業的學生還是設計專業的學生,提高他們的藝術審美欣賞和審美判斷能力都是至關重要的,熟練掌握相關技法,提升對于色彩的領悟有助于幫助他們加深對色彩構成的理解,開發自身的創造性,藝術教學的各個方面最終都應該在創造力的培養中實施。基礎是為創造服務的,基礎又永無止境需要不斷磨練提升,失去基礎的目標會導致技術訓練的時間越長,創造力越弱。對于學生來說,首先需要解決的是他們缺乏技能配合創造力實現自我表達能力。因此,教師需要在基礎訓練階段,以培養創意的方針為基礎,并根據創作需要對學生進行基礎訓練,這能使學生掌握牢固基礎的同時,激發自身的創造力,從而增加對色彩的認知,在設計中了解色彩的魅力。這在中央美術學院的教學中得到了很好的證明,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們沒有狹隘地定義基礎的范圍,藝術在教育方面之所以如此重要,也是因為它能夠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圖二表明,隨著年齡增長,人對世界的認知越來越固化(圖中灰色區域),想象力越來越差(圖中藍色區域),創造力提升空間(圖中橙色區域)就越來越小。
3.把材料的表現與探索引入色彩教學
傳統的色彩教學忽略的一點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技術的進步,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藝術與生活的關系比以往更加緊密。實際上,非涂裝材料已經融入藝術并與之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不同材料的應用對于培養學生的色彩設計創意具有重要意義。材料課程的介入有兩種途徑:首先,根據需要交織不同的涂料。眾多的水質、膠體、油性和石材顏料為繪畫技巧提供了豐富而廣闊的創作空間。教師應該組織學生研究不同的顏料,嘗試在同一種顏料中使用不同的顏料并交叉使用,使用各種性能技術,發揮每種材料都的展示效果,這也是展示自身創造力的一種表現。另一方面就是為藝術進步表達的需要,非繪畫材料介入繪畫藝術。許多藝術大師,如馬蒂斯、巴爾蒂斯、塔皮斯、德庫寧等,都注重繪畫和紋理的制作。把油彩通過不同的技法(如摩擦,刮擦,粉碎,飛濺,擠壓,壓制等)和不同的材料(如布料,沙子,木屑,鐵皮等)融合在一起,從而產生不同的紋理效果。在材料的具體應用中,學生應當盡可能地應用于現代社會中常見或典型的作品,通過豐富色彩表現語言和藝術張力展現自身對于色彩的理解。
四、總結
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語言,色彩有其內在的規律,色彩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是綜合因素的結果。老師應當幫助學生探索中外色彩傳承規律,提高他們的色彩修養,協助學生探索色彩構成的內在規律,提高他們的色彩使用能力,最重要的是引導他們養成創新思維能力,開發自身的創造性。
【參考文獻】
[1]吳衛.從表達色彩介質的轉變反思色彩構成教學改革[M].中國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