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慧
批評就是對學生不良思想品德和行為給予否定評價,目的在于使學生克服缺點和錯誤,幫助學生分清是非。教師的批評是否得當,直接關系到教育效果。然而,在教育過程中,由于批評不當,時而發生學生不接受教師批評、情緒對立、有些學生屢教不改,三番兩次犯同樣的錯誤,有些學生甚至與老師直接沖突或采取逃學的逃避行為,原因有多方面,教師要講究批評的藝術。
一、批評不可委曲了學生
1.要經常和學生溝通感情,交朋友
不要總是端著師生的架子站在學生對面指手劃腳,要與學生平等相處,經常深入了解學生的生活、思想,幫助學生解決存在的問題,多與學生開展活動,這樣師生的感情融洽了,學生就會把老師當成朋友。
2.看問題力求全面、客觀、公正、合理,切合實際,不要主觀臆斷
不要在問題未弄清之前就先定下是非所屬的調子,教師應先調查清楚,有些年輕缺乏經驗的老師往往是哪個學生怎么說就怎么認為,為分青紅皂白就下定結論。
3.教師應成為化解矛盾的調解員
學生發生矛盾時,教師不應雙方批評,而應講和。比如我班小紅不小心把小明鉛筆盒打翻了,小明打了小紅,小紅又打回來,這樣兩人互相打架。我批評了他們一頓,先是批評小紅不應該把鉛筆盒打翻,小明打了你,你就打小明,也不對,再批評小明,因為鉛筆盒打翻這么一點小事就打人也不應該。針對老師嚴厲的批評,他們更覺得委曲,總認為是對方的錯,加之受到了老師的批評,雙方更加仇視,特別是小紅,她認為自己不是故意的,很不服氣。于是,我盡量使自己平靜下來,不用嚴厲的語氣批評他們誰錯,而是讓他們檢討自己有沒有錯、錯在哪里,他們承認了自己的錯誤,然后以理服人,告訴他們,同學之間要團結友愛,不要因一點點小事就爭吵打架,心胸要寬廣。例如:社會上很多殺人犯罪的事,就是因為一點點小事引起的,你不讓我、我不讓你就打架了,要出人命。聽了這一番話后,他們明白了道理,兩人之間的矛盾也化解了,后來又成為了好朋友。
當學生處于矛盾激化時,也許雙方都有錯,又都有理,此時不能雙方都嚴厲批評,激化矛盾,而應做個調解員緩和矛盾,既要委婉指出做得不對的地方,也要為對方都說句好話,效果會更好。
二、對于犯了錯誤的學生,不能一味地訓斥,必須充分說理
批評的語言嚴厲些倒無大礙,可以使學生猛醒,認識到錯誤的性質,從提高思想認識、明確道德概念開始,對學生曉之以理。如我班學生拿了家里的錢,我不跟他講偷錢的危害性,偷錢會危害到別人,也危害到自己。萬萬不可傷害學生的人格,傷害學生的人格的批評,只會引起師生情感對立乃至行為沖突。批評要講明道理。批評時,要以說服為主,讓學生明白因何受懲罰,錯誤的性質、危害是什么,產生的原因是什么。也可讓學生說說自己錯在哪里,提出改正的辦法和努力的方向,而不應該看到學生犯了錯就直接批評學生,學生往往還不清楚自己錯在哪里,如學生上課無意地做小動作、說話,或犯了其他錯誤,教師都要講究時機,不要當著全班學生的面批評學生,而應采取個別談話,下課時再批評;其次要分析學生的性格、習慣、品德基礎、認知水平,對癥下藥,批評才會生效。對性格內向、偶爾犯錯誤的學生一般較委婉都批評,對性格外向、經常犯錯誤的可嚴厲些,總之要靈活。
三、當老師對學生批評錯時,必須有勇氣糾正,向學生道歉
這并不會損傷老師的尊嚴,降低教師的威信,反而會把師生的情感拉得更近,學生會把老師當成最可信賴的人,以后的批評、教育會更具效力。
四、教師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批評時控制好情緒
在學習與生活中,經常會有學生犯錯誤,對待這些錯誤時,教師首先應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如果班主任缺乏健康的心理品質,對各種問題無能為力,不能公正地對待學生,常常流露消極、自卑、怨恨學生的情緒,處理問題偏執、沖動、主觀臆斷,對待問題就一味地訓斥、批評,并不是發自內心地關心學生,必然會出現師生關系緊張的局面。
一些較遵守紀律的學生偶爾也會犯錯誤,但當他明白自己錯了時,往往會自責、悔恨。老師看到這種情緒時不應嚴厲地批評,否則,會使他更加難受,教師應視錯誤程度深淺不同對待。
教師心平氣和地教育學生,遠比簡單粗暴好,教師工作繁忙,碰到學生犯錯誤難免要發火,但是如果教師這樣想,發火不能解決問題,只能使學生對你敬而遠之,只有平心靜氣地講道理,才能教育好學生。
五、正面引導,樹立榜樣
榜樣是以別人的好思想、好品德、好行為影響教育學生的一種教育方法,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它對學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學生犯錯誤,有的是認知能力差,就應讓他知道什么是對的。比如,有一位學生字寫不好,我就讓他看一些字跡工整的作業,教師自身是學生最好的榜樣。有一次,值日生沒有把地掃干凈,我看到以后,一聲不響地拿起掃帚掃起來,看到這種情景,值日生都過來掃了,在以后的日子,這些學生都掃得很干凈,因為教師的行為感化了他們。
總之,批評是一門藝術,要根據不同場合、時機,采取不同方式,靈活處理,有時需要電閃雷鳴,有時需要和風細雨,有時需要委婉,有時也需要默默無聲。好的批評能影響決定人的一生,但愿每個教育工作者能駕馭他,更為教育增添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