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樹國
摘 要:本文以地方性知識生產理論對黑龍江學院派中國畫進行了知識考察和梳理,并以高卉民、劉鉆兩位畫家為例,具體的分析了他們的作品所傳達出的文化精神和審美特性。并認為學院派和地方性是當下中國畫發展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地方性知識生產 ? 學院派中國畫 ? 生成性
在本質主義盛行的藝術觀念的影響下,宏觀的敘事使得地方性的美術作品、事件、活動被同一化、統一化,這就使得地方性的美術弱化在其中,長期處于邊緣地位。過度的倫理和道德的賦義使得形式美過于實用和功利。20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隨著地方性知識生產理論、新歷史主義和年鑒學派的興起,使得敘事由宏觀的大歷史到微觀的小歷史、由一元到多元、從確定性到不確定性,在豐富美術史的同時,也如實的呈現地方性的繪畫,重寫和重構地方美術是當下美術界和學術界不可忽略的問題。對于黑龍江中國畫所在區域而言,1946年4月28日就已經解放,負載了新中國的工業、農業、林業模式,黑龍江中國畫有共和國中國畫前史的意味,并不是簡單的構成新中國的中國畫,而是生成了新中國的中國畫。
一、黑龍江學院派中國畫的興起與確立
黑龍江早在20世紀二十年代就已經出現美術教育,1927年4月黑龍江省立師范學校就成立美術班,招收學生40名,學制一年,開始教授國畫。改變了國畫民間的知識承傳方式。1946年哈爾濱的解放,藝術教育就要面臨新的問題,原有的美術教育也發生了質的改變,美術工作者的立場和態度成為重要的問題。新中國的美術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要為人民服務,文藝創作要站在人民立場上,中國畫要謳歌時代和表現現實。要改造舊美術家,培養新人,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人才。學院派教育也被納入到體制中,美術以宣傳和謳歌為主旋律,具體的實施方式是先普及后提高。20世紀五十年代以來,1954年省會由齊齊哈爾遷到哈爾濱,美術中心由原來的齊齊哈爾和哈爾濱,集中到哈爾濱,使美術區域重新劃分,黑龍江的 畫家的構成也發生也了變化,畫家的來源和知識構成不斷的多元化。黑龍江的畫家主要由三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原有的幾位老畫家,如王紹維在齊齊哈爾和牡丹江從事美術教育的同時,匯集西方的美術理念與中國畫,逐漸成熟,培養出李寶林、焦作民等一批優秀的畫家。而吳鎮東在繼承傳統繪畫內容和技法同時,注重與黑龍江的地域性相結合,還有一部分畫家,從省內外匯集到黑龍江,其中成就突出的是王仙圃、王道中、郝石林、于志學等;同時一批美院畢業生分配到黑龍江,林彥、王秀成等為黑龍江繪畫創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此時下鄉歸來的高卉民大學畢業后也投入到了美術教育中,這樣以現在哈爾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為中心的學院派中國畫已初見倪端,培養出了盧禹舜、諶宏微、蔣悅、宮建華、牛盡等一批國畫家。在注重教育和藝術創作結合,逐漸的發生發展,形成一個繪畫家團組,他們都有學院經驗,但又形成自我的藝術風格,在思想和立場上端正,擔負著培養畫家和美術的教師的雙重任務。一批在畫院從事專業創作的畫家也調入了高校,注入了新的力量,權伍松是最為突出的貢獻者,他在開拓的歷史的題材的繪畫創作同時,將自已已完善的東方水墨思想體系貫徹在教學中,已初見成效,這樣打破原有的國界、民族的界限,而且在美學、觀念層面進行區隔和闡釋。不僅在學院教學中成績斐然,已在國際上有所影響,2019年被聘為韓國秋溪藝術大學的博士生導師。近年來黑龍江學院派中國畫的學生培養模式采取學院與畫院相結合的方式,哈爾濱師范大學國畫系是較為成功的范例,將知識下移同時,又參與到主題繪畫的創作中,便于學生的培養以用人單位對接。如果說于志學、賈平西影響了各級畫院和地方群體的中國畫創作,那么高卉民、盧禹舜推進了黑龍江學院派中國畫及其體系的建構,他們培養了劉鉆、吳冰、李崗、姜巍、杜學輝、陳遠東、姚瑞江、姜英俊、李百鳴等一批畫家,而且他們都身處學院,又為學院派中國畫注入了新的生命。而當下的美術研究中忽略了學院派中國畫作為群體存在的意義,尤其是忽略地方學院。一味的以評獎、賣畫、參展、拍賣為導向,把藝術的無形價值和有形價值用貨幣標榜出來,這樣就喪失了藝術的真諦,正如英國的馬克思文學理論家、文化批評家特里·伊格爾頓所說的,“創作性”寫作的全部關鍵在于,他是光榮的無用。而當下學界對于黑龍江學院派中國畫乃至黑龍江學院派繪畫的研究,缺乏系統的梳理其內在的關系的研究,沒有注意到學院派的繪畫教育思想和繪畫美學,只是針對繪畫的研究,沒有給予學院派的藝術教育思想和教育機制的充分的注意,這樣就沒有如實的還原其社會歷史文化語境,消解了學院派中國畫家的學術擔當和師道尊嚴。
二、學院派中國畫的地方生長與知識的經典化的途徑
五四運動以來中國的繪畫和教育過于依賴西方的繪畫實踐和理論,在技法和美學上顯然與中國畫水土不服,已不能滿足建構當下中國畫話語體系的時代任務,探尋中國畫與當下時代語境的關系,解決中國問題,已經勢在必行了,地域風格和鄉土中國是當代中國畫時代轉換的有效途徑。對于黑龍江而言其獨特的地理區位、氣候特征、自然環境、資源分布,“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使得其畫家具有特出的“地理感知”、“地理記憶”、“地理根系”與“地理思維”。
在黑龍江學院派中國的地方性轉換中,無論是在創作還是學院教學中,高卉民和劉鉆是典范的代表。高卉民對黑龍江自然有著強烈的感受和獨特的見解“高卉民在大寫意花鳥畫創作中,從不避重就輕、舍近求遠,是迎難而上,與地域性特征相融合,這樣就潛在的形成了自己的美學思想。”①在他的畫種在題材上主要謳歌被常人忽略的山花野卉,他們未被人工栽培自然的生長,要開就開,要落就落,戰風斗雪,不畏酷暑嚴寒,多以眾象出現,正是北方人民的精神和文化寫照,體現出他強烈的人民立場。在他最近的新作《秋華》中,他以北方的蘆葦蕩為題材,反常道而行之,歌頌蘆花在生命最后的綻放,在他的美學中秋的衰敗、肅殺也是一種美,是孕育新生的大美,在注重意象的姿態和神態同時,在整一中有變化,看似若不經意,實則筆筆皆是。他通過隱來表達顯,蘆花、大黑鸛的隱現其中,又融入了他比比皆是的技法美學和“一”的哲學美學思想,看似畫面盈滿,但畫面感整一、圓融,又有精微的筆墨變化“特性使審美事物在環境中突出顯現出來,這便是功效:通過感知并在感知中進行審美,通過變化創造審美”,②表現出了他“反觀自造,獨詣超域”的繪畫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