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玥
摘 要:卡爾·尼爾森是20世紀初丹麥著名的作曲家,他所創作的系列交響曲對歐洲音樂的發展具有巨大推動作用,被譽為丹麥最杰出的音樂家。尼爾森的作品完全打破了歐洲傳統的音樂風格,其中最為典型的當屬他的《第四交響曲》,這部作品充分運用了賦格這一主題。同時他有意識地讓局部黃金分割點坐落于樂曲的高音部分,并配合打擊樂器組,使整個樂曲的演奏效果達到巔峰。
關鍵詞:尼爾森 第四交響曲 結構重疊 曲式結構
16世紀初,丹麥民間出現了通過樂器來為舞蹈配樂的娛樂形式,其中包括波爾斯卡、馬祖卡和小步舞等三拍形式的舞蹈。到17世紀,丹麥的管風琴音樂受到了廣大音樂愛好者的追捧。18世紀,丹麥進入了宗教音樂與民間音樂相互融合的新時期。19世紀,丹麥的樂曲逐漸開始多元化發展,浪漫主義風格的交響曲、田園風格的歌曲、流行樂曲以及歌劇等種類的音樂得到了全面地表現。直到20世紀,由于受到國外各種風格音樂的沖擊,丹麥的樂曲發展受到了阻礙,為了擺脫這一困難時期,眾多音樂的風格和作曲形式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其中最為典型的人物就是丹麥著名作曲家尼爾森。鑒于此,本文以尼爾森的《第四交響曲》作為研究樣本,重點對《第四交響曲》的“結構重疊”特征進行了深入探索和分析,為國內音樂界進一步剖析尼爾森音樂思維提供理論依據,同時也呼吁越來越多的音樂愛好者和專家來探索尼爾森音樂思維,分析尼爾森的音樂作品。
一、尼爾森交《第四交響曲》的創作背景
從1914年-1916年間,尼爾森創作了他的《第四交響曲》。在樂曲創作之前,他在與愛人的通信中提到:“我腦海中出現了一個創作新作品的思路。這部作品沒有具體的名字,但它卻可以將我個人對人生和人類精神的感悟完全體現出來。也就是說,每一個能夠運動的東西,每一個具有生存欲望的東西,無論是邪惡的還是慈善的,沒有貧賤富貴之分,沒有大小之分,只要具有生命力和自身的欲望,沒有其他的形象,唯有生命和運動,截然不同,卻又相互關聯。就像一條奔騰的河流,無休止的奔流。我想我需要找到一個可以完美詮釋這一切的東西,這就足夠了。我沒有辦法將我所想的全面表述出來,但我所希望的都是無比美好的。”
在尼爾森創作《第四交響曲》這一作品過程中,他在感情和工作上都遇到了阻礙。1916年1月14日,他創作的《第四交響曲》終稿定下來了,并在次月在他親自的指揮下進行了初次演奏。這一作品在當時的整個丹麥音樂界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尼爾森的學生班爾特在評價這部作品時說:“這部作品可以影響整個歐洲音樂”。雖然占格爾、施特勞斯等著名音樂家在音樂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但他們從始至終都被當時的時代背景所干擾、約束著,并沒有從其中真正的解放出來。而尼爾森對音樂卻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他的音樂靈感不受外界環境的約束,整個音樂思想來源于人類的返璞歸真時代[2]。
二、宏觀“結構重疊”
1.整體結構布局中的“結構重疊”
通過對《第四交響曲》的整體結構局部進行分析可以得出,交響曲從始至終都采取奏鳴曲式。從作品的主題材料發展內在關系來觀察,呈示部的連接部、副部間的連接、呈示部的結束部、展開部的階段工Ⅰ以及再現部的結束部,都是在子材料演變的基礎上得到。因此從整體上來看,《第四交響曲》采取的是通過主題材料回旋性質結構。
2.局部結構布局中的“結構重疊”
局部結構布局中的“結構重疊”也影響整個曲子的演奏效果,在整個作品中起到關鍵作用。存在差異的樂曲組成要素,在排列上可以體現出多樣化的結構形態,并且兩兩或者更多元素之間形成多重的“結構重疊”。通過對局部結構的“結構重疊”分析來看,完全能夠通過作曲層面來分析整個樂曲在形成過程中作者對樂曲結構的巧妙調理。
3.整體結構與局部結構成正比的“結構重疊”
本文所分析的成正比的 “結構重疊”側重于整體結構與局部結構由美點分割之后所形成的非對稱性結構之間的比例關系(黃金分割點,數值為0.618,具有美學意義)。首先,根據黃金分割原理將整個作品分割成兩個部分,再進一步對分割后的部分進行二次黃金分割,讓整個交響曲存在兩個黃金分割點。假如,整個曲子的兩個黃金點恰好位于區域的高潮區域,這就可以說明音樂的整體結構或者局部結構經美點分割之后所形成的非對稱結構之間存在正比關系,且二者之間不僅構成 “結構重疊”,還讓音樂的高潮部分得以充分的體現。
通過以上分析,能夠得知尼爾森在創作交響曲期間,有意的將整個作品通過黃金分割點來進行分割,將音樂的整體結構與局部結構搭配的更加恰當。如果一個曲子的黃金分割點正好落在了高潮部分,則可以認為是偶然現象,如果音樂的局部分割點也恰好出現在整個音樂的高潮部分,則可以認為作者對整首曲子的結構進行了有意的安排,尤其是在《第四交響曲》中,其中有三個樂章均出現了局部結構的黃金分割點恰好處于音樂的高潮區域,可見,尼爾森對在創作時進行了有意的安排。巧妙地應用黃金分割原理來對音樂的整體結構和局部結構進行分割,讓二者之間出現非對稱的“結構重疊”關系,這不僅可以讓聽眾對歌曲具有更好的享受感和滿足感,還可以讓音符給與聽眾們視覺上的沖擊。因此,《第四交響曲》之中的三個樂章所體現出的局部結構分割點處于音樂的高潮區域,這絕對不是偶然現象,而是作者尼爾森經過深思熟慮之后所做出的有意安排。
三、微觀“結構重疊”
微觀角度上的“結構重疊”側重于分析樂曲中的“結構元素”,例如:聲調、循環、配樂、節奏、音響等元素之間的相互關聯性。
結合過去樂曲發展來看,音量和音調是決定樂曲質量的重要因素,其他的因素如旋律、節奏等都是僅僅起到輔助的作用,往往在樂曲的高音部分發揮作用。而在當今的音樂中,所有為樂曲高音服務的樂曲結構元素逐漸呈現出自身不可替代的優勢,并成為了組成音樂的一個必要部分。
綜上所述,這些“結構(力)元素”在組成音樂的同時,都在整個樂曲中存在獨立的形態,它們之間表現出了“結構重疊”的關系。本文嘗試通過微觀“結構重疊”視角來對尼爾森的《第四交響曲》展開研究,并對作品中出現的 “結構(力)元素”進行單獨探析,實現對尼爾森《第四交響曲》創作思想的深入認識。
1.節奏的“結構重疊”
節奏的“結構重疊”指的是通過音樂作品的節奏結構在演奏過程中劃分出兩個或更多的結構元素,實現縱向上的重疊,以及在橫向上重疊的結構形態。
(1)節奏結構中的多重拍混合的“結構重疊”
在演奏音樂過程中,音樂節拍的重復性、循環性可以呈現出整個樂曲的多重節拍混合效果。所以,在整個音樂節奏進行過程中存在著多個具有差異性的節拍循環,同時在縱向上存在數個節奏的差異性,這就構成了樂曲多重拍相互交叉的 “結構重疊”。
(2)打擊樂器組中節奏的“結構重疊”
在《第四交響曲》的樂曲中,最能夠激發聽眾內心感覺的唯有打擊樂器組了。《第四交響曲》的最大特點就是“狂熱、狂野”,而打擊樂器組在整個樂曲演奏中所呈現的聲樂效果正符合樂曲的風格,進而將樂曲推向高潮。例如,在尼爾森《第四交響曲》的末樂章中,他有意的將兩個鼓樂安排在了不同階段,進而使得兩個鼓樂之間相互交叉、碰撞,營造狂躁的聲樂效果,兩個鼓點節奏既有重合之處,也有對立之處,讓整個交響樂在演奏過程中更能體現出空間層次的動態效果,讓音響效果更佳具有爆發力,震撼聽眾的耳膜。
2.力度的“結構重疊”
聲樂力度的“結構重疊”強調的是聲樂的織體中通過數個不同力度層次在縱向上形成疊置,且在橫向上出現相互重疊的結構形態。該種結構形態讓這個樂曲的不同部分在聲樂力度上存在差異,進而呈現出聲樂力度不同的混合音樂效果,這在提升樂曲空間動感性的同時,也可以完美地展現出音樂作品立體性的力度結構思維。
3.和聲的“結構重疊”
和聲的“結構重疊”效果主要在多層次聲樂相互交叉的基礎上呈現出來的。此種和聲結構方式打破了傳統和聲模式,其主要出現在20世紀的多層次樂曲之中,其中比較著名的就是俄國音樂家斯特拉文斯所創作的《春之祭》,其巧妙運用八種類型圓號演奏出多種混合和弦音,實現了聲樂和聲的 “結構重疊”。
4.調性的“結構重疊”
調性的“結構重疊”強調的是樂曲對多調性的應用,其一部樂曲中存在兩種或更多不同調性。在20世紀初,多調性開始由原來的傳統調性向特殊調性轉型。這種轉型完全顛覆了傳統聲樂對調性的應用,并受到了眾多音樂愛好者和專家的認可,多調性在很大程度上讓聲樂的演奏效果更加有活力,在使得樂曲具有狂熱感的同時,也蘊含著一絲細膩。
在尼爾森的《第四交響曲》第一樂章中,充分體現出了多調性的特點,這一樂章中的引子材料和主部主題兩個部分形成交融,與呈示部相比表現出了更加密集的效果。當兩部分深度融合時,便形成了聲樂多調性的疊置和互融。根據整個交響曲的內容能夠得知,在聲樂高潮前夕,高聲部的引子材料為B大調,而低音聲部為E大調,當引子材料處于F調時,則整個樂曲的演奏逐漸趨向于在低音區的F大調上重復演奏。
5.旋律的“結構重疊”
賦格主體作為樂曲旋律最為典型的“結構重疊”,這一詞語最早來源于拉丁文中Fuga的譯音,它的意思是脫離、逃走。在巴洛克時期,賦格非常的流行,隨著時間的推移,在18世紀時,巴赫將賦格這一手法應用到了極致。在《第四交響曲》中作者就重點應用和賦格這一主題,同時通過賦格段的方式融合到狂躁、狂野的節奏當中,這為整個交響曲增加了一個別具一格的亮點。尤其是在尼爾森的《第四交響曲》第四樂章中,賦格段被尼爾森應用的淋漓盡致,整個樂章均采取了賦格段的形式,同時巧妙的配備的打擊樂器組,將兩種手段融合在起義,讓整個交響曲的演奏效果達到巔峰。所有賦格主題在樂曲的不同部分表現出不同的效果,在聲樂的橫向上與織體和旋律相互融合,在縱向上與節奏形成 “結構重疊”。舊思維的賦格一般應用在聲樂的高潮之后,在橫向上往往隨著縱向的調性的改變而改變,尼爾森在《第四交響曲》中關于賦格的應用與傳統賦格的調性完全不同,其在橫向上始終維持著開始的調性一直到聲樂結束。
參考文獻:
[1] 盧棟棟,胡禹.肖斯塔科維《第十交響曲》賞析[J].黃河之聲,2018(5):32-33.
[2]唐昊亮,吳格妮.從十九世紀的音樂美學思潮看貝多芬交響曲的創作及其藝術成就[J].黃河之聲,2018(3):30-31.
注:本文系安徽省高校優秀青年人才支持項目一般項目:中國地方戲曲倫理功能研究(編號:gxyq2018098);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傳統戲曲“拉魂腔”的保護與傳承研究?(編號:AHSKLW2014D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