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超
創新是素質教育的核心,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精神,是時代的要求。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真正的教育必須培養出能思考、會創造的人。” 如何在科技活動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呢?多年來,我一直在綜合實踐活動課和學校開展的科技興趣小組活動中,探索著這一問題的答案。
只有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激勵學生積極探究。為激發學生的創新興趣,我關注了以下兩個方面:
1.善于營造能激發探究的問題情境。也就是要給學生提供一種場景,引起他觀察興致,積極進行探求。例如在學習液體的熱傳導時,我設計了“在裝滿水的燒瓶頂部加熱至沸騰,而燒杯底部的金魚依然自由游動”的例子,一下子把學生鎮住了,“這是為什么???”“不可能啊?”孩子們的興趣,一下子就激發出來了。
2.為每個學生提供自我表現的機會,建立一個鼓勵創造性的環境。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設想,消除顧慮,不怕說錯。對學生“不著邊際”或“異想天開”的問題,不要輕易否定和斥責,要給予鼓勵。還要注重學生差異,為學生的創新提供條件和幫助,使學生逐漸樹立起“我會創新、我能創新”的信心和勇氣。
新課改倡導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究,科技教育實踐告訴我們,創設良好的科技教育環境能潛移默化、行之有效影響學生的行為與情感,陶冶情操,鍛煉意志,培養創新意識。為此,我本著以學生為主,師生平等的教育觀念,關心、信任、理解每一位學生,努力創設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教育氛圍,讓學生在寬松、和諧的環境中,主動地參與活動。有了主動參與性,能力作用才容易發揮,學習才能真正“自由”。“自由”狀態下學習、活動才富有活力和靈性。這正是創造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教師要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轉變為學習的主體。
實踐是創造性思維的前提和基礎,在創造性的實踐活動中,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讓他們在廣闊的思維多行道上去把握創造性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實踐活動應作為科技活動課的重要組成部分。
1.開展“小發明”“小制作”活動。(1)利用廢棄物搞發明也是創新。這樣做對環境保護、節約材料、節省費用有利,對培養創新思維有利。例如,利用塑料瓶讓學生進行小發明,做成了“塑料瓶灑水器”“塑料花瓶”等作品。(2)利用生活用具搞發明,可以發明的東西也很多。我們讓學生通過觀察,看看這些用具有什么缺點需要改進?還有什么需要應該滿足?什么東西還應該增加功能?進而讓學生設想發明。此活動滲透了發散思維中列舉事物缺點法。(3)利用學習用品搞發明。學生每天都在使用和接觸學習用品,有些學習用品帶來諸多不便。我們讓學生想一想,怎樣能提高利用率?怎樣用起來更方便等。選擇學生常遇到的問題,便于學生觀察、分析,既明確又具體,便于構思、設計,也容易成功。
2.圍繞科學技術主題,定期開展主題班會活動。
每學期帶領學生到滕州市科圣墨子紀念館參觀,至少舉行一次愛科學、學科學、講科學的現場觀摩會,使學生明白一些科學知識和原理;展示運用自制的科學作品,描繪未來世界,創設人類美景。每一次的活動都使同學們增長了科學知識,進一步樹立學科學、講科學的信心。
“情感是創造的動機,是創造活動的源泉,而創造是一種頑強、細致,且富有靈感的勞動,要求創造者有堅強的意志?!毙睦韺W表明,青少年時期學生的抽象性思維開始占主導地位,出現了思維的獨立批判性,表現出思維的獨創性。這個時期,青少年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科學知識,他們愿意獨立思考,提出一些新的設想和見解,樂于去嘗試新的方法。我們應珍惜學生的創造意識,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幫助他們樹立積極的心理素質,使他們有主見、有耐心、有毅力,許多科學家都強調要培養青少年積極的性格特征。
總之,科技活動作為對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的一項重要手段,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方面有著不容推辭的責任。通過在科技活動中激發創新興趣,培養創新意識,組織科技實踐活動,讓創新落到實處,為學生發展插上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