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海燕 俞燕燕
摘 要:“一帶一路”背景下,大學的國際化戰略做出了相應的調整。城市型大學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重新審視國際化戰略,從而調整對外開放的步伐。基于此,文章對城市型大學的學科建設、師資建設、人才培養、管理機制等四個方進行了深入研究,探討了“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城市型大學的國際化發展戰略。
關鍵詞:“一帶一路”;城市型大學;國際化戰略
中圖分類號:G649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12-0036-02
一、“一帶一路”倡議的重大意義
“一帶一路”指的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2015年3月,國家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全方位新格局全面開放,開始進入實施階段。“一帶一路”倡議是在經濟全球化、世界多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的發展趨勢下,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來的,包含兩個核心內容。第一是經濟互通互助,第二個是文化的交流溝通。《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的“框架思路”的合作重點中提出,“廣泛開展文化交流、學術往來、人才交流合作……”,這也為大學國際化帶來了重大機遇和挑戰。“一帶一路”貫穿了亞歐非大陸,涉及沿線64個國家,100多個城市。2015年由西安大學發起成立了新絲綢之路大學聯盟,先后加入了來自31個國家和地區的128所大學。新絲綢之路大學聯盟是國際化高等教育合作平臺,以“共建教育合作平臺,推進區域開放發展”為主題,推動沿線國家和地區大學之間在校際交流、人才培養、科研合作、文化溝通、政策研究、醫療服務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素質、創新型、復合型人才,服務“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及歐亞地區的發展建設。
二、“一帶一路”背景下城市型大學國際化的必然性
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擴大教育開放”獨立成章,說明國家對教育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重視。2016年教育部發布《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強調了擴大人文交流,加強人才培養,堅持教育對外開放,加強與沿線各國教育互利合作的需要,為區域教育大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國際化是全球化時代大學發展戰略之一,我國不同類型、不同規模、不同地域、不同層次的大學都在積極推進國際化,也提出了具有特色的國際化戰略。“一帶一路”倡議進一步明確了我國對外開放政策,也進一步推動了我國大學國際化的進程。
城市型大學服務所在城市的社會經濟發展,以培養城市所需要的應用型人才為發展目標。因此其以所在城市的經濟、文化、社會發展需求為辦學導向,根據城市發展構建學科建設,并培養所需人才。城市型大學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其他高校一樣受到國家的重視。
“一帶一路”倡議給城市發展創造了很多的機遇和條件,因此城市的發展更加需要科學技術和創新型國際化人才。大學是傳授知識、培養人才的地方,承載著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提高國家競爭力的使命。為了更好地服務城市的經濟,推進城市型大學國際化是其發展的必經之路。
三、國際化倡議
“一帶一路”是國家的偉大倡議和國際合作大平臺,沿線國家是互信、融合、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在“一帶一路”共建過程中,中國從以往的參與角色轉變為主導角色。這種角色轉變對大學賦予了新的使命,提出了新的挑戰。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文化傳承、國際交流是大學要承擔的重要使命。在新形勢下,大學的使命應與“一帶一路”倡議緊密結合,讓我國大學在國際化過程中成為真正的主導者。城市型大學在推進國際化的時候要結合地域優勢和學科特色,正確解讀國家“一帶一路”政策的重點,主動對準城市的定位、優勢和發展需求,采取做出特色、創出品牌的國際化戰略。
1.學科建設的國際化
學科建設是大學發展的核心。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城市型大學應主動適應國家政策、城市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需要,整合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凝練學科專業特色。國家之間的交往以利益為基石,中國與沿線國家一齊整合資源、共同研究、共享成果,根據自身的特色學科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學的相關專業進行形式多樣的國際合作,給學生提供多樣化的選擇,培養適應國際化環境的優秀人才,促進各國的社會發展。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有40余種語言,但我國高校目前開設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相關外語專業只有20余種。因此增設外語專業,增設英文授課課程是城市型大學可嘗試的國際化學科建設方向之一。城市型大學可聘請海外合作院校的教學專家、本土優秀雙語教師開展雙語或全英語教學。同時,需要大力研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學的培養方案、課程體系,為聯合培養、合作辦學、學位項目等與國際接軌做好準備。
2.師資隊伍的國際化
教師是教學之本,師資隊伍的國際化是大學國際化的保障。國際化的教師應主動更新專業知識、培養創新能力、擁有國際化素養,站在本學科的最前沿,創新思維傳授知識。城市型大學還應積極引進國外合作院校先進教育資源和國際先進教育教學經驗,實施教育國際化和教育本土化有效融合。
“引進來”和“走出去”是國際化的基本模式。城市型大學可以將兩者相結合,聘請國外優秀專家來校講學,營造國際化氛圍,深化國際交流理念。學校還可以選派優秀骨干教師到合作院校進行訪學,采用合作研究等方式提升教師的能力素質,回國后開設相關學科的雙語課程。
城市型大學應增加“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教師派遣數量,主動投入國際合作項目中,讓教師在現場互動解決實際問題,提高項目的時效性。
城市型大學應強化教師的語言培訓和跨文化交際能力,不要因為語言障礙影響教師的教學能力,不要因為缺乏跨文化交際能力影響交流內容。
設立“一帶一路”專項基金,支持教師的教學科研,提高學術水平,做好人才培養。
3.人才培養的國際化
人才培養永遠是大學教育的任務。“一帶一路”倡議中最重要的使命也是人才培養。城市型大學要結合自身辦學特色和學科建設優勢,突出重點和特色,制訂高層次人才培養計劃,優化人才合作模式。
城市型大學要積極完善校內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包括完善國際化學科體系、引進海外合作院校優質教育資源、營造國際化校園文化。
城市型大學還要積極開拓海外學習機會。如與海外合作院校開展多元化、多層次的學生項目,提升國際化人才培養質量。同時在已有項目的基礎上,不斷尋求新的學生海外學習交流項目,積極構建“國家—城市—學校—個人”多層次、多途徑的學生海外學習體系。學校要豐富合作培養模式,利用聯合培養、攻讀學位、校際交換、短期實習等各類長短期相結合的海外學習項目,滿足不同學生多樣化的發展需求。
4.管理機制的國際化
大學的國際化是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各部門統一理念,共同推進。作為大學的外事窗口,國際交流合作處統籌協調學校的整體國際交流合作項目,為學校的國際化發展提供方向的指導和政策的解讀。各院系、學科則應在校際合作的大框架下,從自身的優勢和特色出發,積極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學相應學院、學科的合作。城市型大學的國際交流職能部門應加強與城市國際化部門之間的交流,共同實施國際化項目,為校城融合發展做貢獻。
在大學國際化進程中,城市型大學要結合地域優勢和學科特色,正確解讀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主動對準城市的發展需求,建設學科有特色,師資有保障,人才有素質的城市和市民滿意的大學。
一直以來,中國的大學國際化以引進、學習的思想和態度與歐美發達國家的大學開展國際合作,以此促進自身的發展和提升。“一帶一路”倡議的最大特點是角色轉變,從借鑒到創新,從被動學習、積極參與到最終主動謀劃的轉變。大學的國際化也應積極響應國家的需要,在大方向的指引下,在繼續引進優質教育模式的同時,向沿線國家主動教育輸出,合作辦學。城市型大學以自身的差異化以及針對性的模式提高國際化辦學能力。
四、結語
城市型大學應服務城市,其具有傳承城市文化的義務和功能。城市型大學應將自身發展同城市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承擔城市不能或不宜承擔的國際交流活動,與沿線國家的城市增進友誼,互誠互信,成為真正實現國家倡議的文化橋梁。
參考文獻:
[1]李薇.“一帶一路”倡議與我國開放大學國際化發展[J].世界教育信息,2016(19):63-66.
[2]劉艷紅,“一帶一路”背景下的大學國際交流與合作[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6(3):10-14.
[3]韓憲洲,城市型、應用型大學建設的理論與實踐探析[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17(1):1-5.
作者簡介:金海燕(1971—),女,吉林琿春人,助理研究員,博士,北京聯合大學國際交流合作處職員,研究方向:大學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