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瑩
摘要:全球經貿整體復蘇乏力,為推動外貿的增量崛起,我國提出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市場采購、外貿綜合服務為核心的新業態模式。宏觀政策的變動引導進出口企業重新定位主營業務,并依此調整業務崗位設置及要求。文章通過問卷及網絡調查方式分析進出口企業新業態下業務崗位情況,為應聘者及高校培育相關人才提供參考。
關鍵詞:外貿新業態;進出口企業;崗位能力
中圖分類號:F275?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9)06-0015-02
2014年以來,我國進出口商業模式在“互聯網+”的推動下進入到外貿發展的3.0時代。2016年5月,國務院公布了《關于促進外貿回穩向好的若干意見》。該文件明確指出我國將大力支持跨境電商、市場采購和外貿綜合服務等貿易新業態發展,作為外貿發展新的增長點。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進一步指出:“拓展對外貿易,培育貿易新業態模式,推進貿易強國建設”。為培育外貿新動力,國務院相繼改革了與外貿新業態相關的體制,已成立跨境電商綜合試點區三批,遍布我國中東西部地區的35個城市。商務部會同發改委、財政部、海關總署、稅務總局、工商總局、質檢總局、外匯局等部門開展市場采購貿易試點單位共四批;外貿綜合服務試點企業四家,服務中小型進出口企業超過四萬家。目前,外貿新業態煥發了外貿新動能,進出口企業以“制造”+“服務”兩種方式提高出口質量效益。
一、進出口企業在外貿新業態下的重新定位
在傳統貿易模式下,依據進出口企業在外貿流程中所涉及的領域,可以將進出口企業分為兩類。一類是從事產品制造并將產品出口到國外客戶(批發商或者零售商)的進出口企業,另一類是只涉及流通領域,主要業務是將國內外供貨商的貨物進行銷售以獲取利潤。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外貿行業的各類企業專業性不斷深化,進出口企業在貿易實踐中找尋自身優勢,在新業態政策的引導下,進出口企業將重新定位,明確核心競爭力以確定主營業務范圍,或專注“制造”或專注“服務”。新業態下進出口企業將向以下三個類型轉型。
(一)以跨境電商平臺運營為主業的企業
外貿新業態模式下,跨境電商呈現井噴式增長態勢,2018年,我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近九萬億元,已經占我國進出口總額的37.6%。傳統進出口企業逐漸放棄原有的外貿渠道,選擇基于互聯網技術的新運營模式。這種模式可以讓進出口企業在跨境平臺上直接與國外客戶(批發商、零售商甚至個體消費者)洽談交易,減少貿易的中間環節和成本。尤其對于中小型進出口企業,跨境電商平臺運營能力逐漸提高,有一些企業還可以實施代運營,幫助中小生產性企業資金跟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借助跨境電商平臺實現產品國際化。
(二)為進出口企業提供服務的企業
外貿新業態模式下,以跨境電商平臺運營為主的進出口企業集中力量在各類跨境平臺上尋找客戶,與客戶達成交易,與履約流程中與銀行、海關、檢驗檢疫機構、稅務等部門之間的業務具有優勢。但是,對于生產性企業,外貿專業性較為薄弱,其主要競爭力在于產品的開發、創新。而外貿流通環節的業務需要外包,承接這些業務的企業就是外貿綜合服務企業。在傳統貿易模式下,這些業務絕大部分由貨代公司完成,新業態下,將由具有互聯網信息服務平臺的外貿綜合服務企業完成。外貿綜合服務企業將為以跨境電商平臺運營為主營業務的進出口企業提供物流、報關、報檢、結算、退稅以及貿易融資等一系列專業性服務。新業態下,國家將為這類企業提供通關便利、退免稅綠色通道、跨境人民幣結算、檢驗檢疫一對一幫扶等優惠政策。以我國最大的外貿綜合服務企業一達通為例,其年交易額在200億元以上,增速更高達年80%以上,遠遠高于同期外貿增速。
(三)市場采購方式為主要貿易方式的企業
市場采購貿易方式不同于原有的一般貿易、轉口貿易、加工貿易等方式,它是指對外貿易經營者在國家批準認定的市場集聚區域內進行商品采購,一般單票報關商品貨值在15萬美金以下,貨物在采購地辦理出口通關手續的貿易方式。在這種貿易方式下,供貨商往往是國內個體工商戶,采購商為境外的批發商或零售商,供貨商沒有能力完成報檢、定船、定倉、裝箱、報關、裝船、清關等出口履約全過程。為此,需要專業化、精細化的貿易分工,以市場采購貿易方式為主的進出口企業應運而生。新業態下,國家在稅收、外匯收取、海關監管方式、檢驗檢疫、信息化建設等多方面都對市場采購貿易方式出口的貨物提供便利,一些傳統進出口企業也期望通過轉型享受該貿易方式帶來的政策紅利。
二、外貿新業態下進出口企業的崗位設置
傳統外貿模式下,進出口企業往往依據貿易環節而設立外貿業務員、單證員、跟單員、貨運代理員、報關員等崗位。外貿業務員的需求量比例最大,且任務量最多,甚至要獨立完成整個貿易流程。在新業態下,隨著進出口企業核心業務的確立,其崗位設置也相應變化。筆者采用問卷調查和個別訪談的方式,針對上文三種類型的企業崗位設置情況,分別對江浙滬、廣州、天津等地的進出口企業進行調研,共計發放調查問卷80份,回收77份,有效問卷100%。在被調查的企業中,以操作跨境平臺進行進出口的商貿企業共計42家,占被調研企業數的54.5%;以外貿綜合服務企業15家,占被調研企業數的19.5%;采用市場采購為主要貿易方式的企業四家,占5.2%。其他被調研企業為生產性企業或傳統模式進出口企業。
(一)以跨境平臺運營為主的企業崗位設置
對企業調研結果顯示,利用各類跨境平臺開展進出口業務的企業,一般設立四類崗位,跨境產品管理類崗位、跨境商務管理類崗位、跨境運營策劃類崗位、技術類崗位。跨境運營策劃類崗位需求量最大,占被調研企業的71%,跨境產品管理類崗位需求占65%;綜合服務崗位占40%,技術類崗位20%。跨境產品管理類崗位還可細分為選品采購專員、產品質檢員、產品認證專員等;跨境商務管理類崗位包括:物流專員、倉儲系統管理員、財務人員、法務專員、跨境電商風控專員等;跨境運營策劃類崗位包括:跨境平臺運營專員、跨境客服、營銷專員、翻譯等;技術類崗位包括:產品攝影師、網絡設計等。
(二)外貿綜合服務企業崗位設置
外貿綜合服務企業主要分為市場部、客服部、財務及融資部、貨代部。主要崗位包括:市場開發專員、客戶管理員、跟單員、貨代員、報關員、信貸員等。市場開發經理負責開發中小企業服務需求客戶管理員跟進維護服務,跟單員對每一筆外貿出口業務進行跟蹤,貨代員負責該貨物的訂艙與發貨報關員對該筆業務進行商品歸類審核、稅費計算、提交報關單、現場報關等服務、客服員提交單據結算是一個圍繞國內企業出口的流程提供服務。
(三)采用市場采購貿易方式的企業崗位設置
以市場采購貿易方式為主業的進出口企業在業務基本遵循傳統貿易模式下進出口企業的崗位設計,分為外貿業務員、單證員、跟單員等。但與傳統進出口企業相比,業務員在國內直接面對來自國外的批發商或零售商,為其安排行程、陪同考察考察供應商,各國外購貨商的貨物集中發運等。
三、外貿新業態下進出口企業崗位能力要求
通過在中國三大招聘網站前程無憂、智聯招聘、中華英才網的網絡調查,結合對77家外貿進出口企業的調研,總結新業態下,各類企業的崗位能力要求如下。
(一)總體要求
1.學歷要求。調查結果顯示,79%的企業招聘具備大專以上學歷的人才,21%的企業要求本科以上學歷,其中要求985和211高校畢業生的僅占不足4%。可見,進出口企業用人需求偏為理性,也并不看重學歷背景。以跨境電商運營為主的進出口企業最不看重學歷,在訪談中表示:“專科學生自我定位比較準確,實踐操作能力也比較強。但本科生的學習創新能力更勝一籌,成長速度較快。”外貿綜合服務企業要求計算機專業本科學歷,市場采購貿易方式為主的進出口企業對外語人才的學歷要求也在本科以上。
2.專業要求。外貿新業態使得貿易模式和方式發生了一些新的變化,企業在政策及環境引導下作出相應的轉型、或有新的變化,但貿易流程并未發生根本改變。因此,在企業用人時,仍然看重外貿專業知識的考核。調查顯示,72%的企業招聘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60.9%的企業招聘跨境電商專業,49.5%的企業招聘外語類專業(小語種需求較高),40%的企業招聘國際商務專業,30%的企業招聘其他經濟及管理類專業,2%的企業招聘計算機相關專業。
3.職業素質要求。問卷調查顯示,進出口企業看重工作能力、社交能力、學習能力、專業能力四方面。企業最為看重的是員工的愛崗敬業、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所有受調查企業均對此提出了要求。88%的企業看重員工的社交能力,包括協調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公關交際能力,跨文化溝通能力也逐漸被企業重視。82%的企業看重員工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76%的企業看重員工的專業理論水平,尤其是市場開拓能力和客戶管理能力,另外,外語水平和跨境平臺操作也逐漸成為專業能力的重要指標。
(二)不同類型企業崗位技能要求
跨境電商崗位技能要求調查顯示:在跨境電子商務人才的職業技能中,企業最看中的是網絡營銷(網絡銷售、客服和推廣),占100%,其次是電子交易與支付(網絡采購、網絡貿易、網絡支付等),占81.91%,再次是跨境物流占44.68%。
外貿綜合服務企業和以市場采購為主要貿易方式的企業在崗位技能要求中都最看重業務人員的營銷能力和客戶管理能力,100%的被調研對象都將營銷能力作為崗位技能首選;83%的被調研對象將單證、通關、貨代等操作技能要求位列第二位。市場采購人員的崗位技能中100%的被調研對象特別強調了外語交流能力和水平。
參考文獻:
[1] 袁麗娜,高文海.以能力為導向的高校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109.
[2] 尹慧敏,查貴勇.外貿綜合服務新業態發展態勢與策略分析[J].對外貿易,2017(4):37-38.
[3] 蘇定東.外貿綜合服務專業人才培養初探[J].商場現代化,2014(29):130.
[責任編輯:方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