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學生在小學與初中漸漸形成預習的學習習慣,在上課時,學生已經知道了很多關于課文的基本信息,所以在這樣的基礎下,教師在課堂上應深究主題、疑處、文心、情感等學生未知的內容。文章分析討論了基于“未知”與“淺知”層面的高中語文教學,并提出一些基本策略。
關鍵詞:未知;高中語文;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11-0041-01
一、高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的主要問題
1.教師施行重點式教學
為了讓學生在考試時獲得高分,大量的教師都采用了所謂重點式教學,教師僅僅只教課文中的考試重點,其他內容一概不涉及,這就導致了學生學完一篇課文都不知道它到底在講什么的情況。
2.將重心放在學生已知的內容上
在語文課程中,大部分教師往往將重心放在生字詞、作者簡介與寫作背景上,但是這些基本的課文信息,在課本上都清清楚楚地寫著,學生只要在上課前看一看便能知道這些信息,導致學生認為語文內容古板、無趣,容易產生厭煩的情緒。
二、基于“未知”與“淺知”的教學策略
1.既是已知,盡量不教
在一篇課文中,有很多簡單的部分,如生字詞、寫作背景、作者簡介和篇章結構等內容,這些內容對于高中生來說難度并不大,只要學生借助工具書等就可以預先知道,預習一遍就能掌握,但有些高中生不懂得如何預習或是沒有預習的習慣,因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學會預習的方法以及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例如,教師應該先教學生如何預習,比如,《荊軻刺秦王》這篇課文,可以先從一些課外資料或者網上百科來了解這篇文章的背景內容以及作者信息,對文章的作者以及寫作時代有個基本的了解,再通過字典來查一查文中的生字詞。另外,因為本篇文章是文言文,在預習時,應該要求學生將文言文轉化成白話文,并寫下來,如此一來教師能在上課時直接切入文章中的情感、主要內容以及學生的疑惑部分中,大大提升教學效率。
2.通過已知,教授未知
在學生進行過充分的預習之后,學生也了解了一定的課文信息,這時,教師就應該搭建一個層層深入的支架,讓學生在學習中逐步攀升,進而深究未知,最終達到傳道解惑的目的。高中的語文課文都是經典的文學資源,這些資源不僅能為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世界觀,還能深化學生的知識。因此,在傳授這些知識時,從學生的已知部分深入未知部分,將會令學生覺得文章更加連貫,理解更加清晰。例如,在教學《我與地壇》這篇文章時,學生在預習以及閱讀課文時往往已經有了一些理解,例如母愛偉大,生命可貴等空泛的理性認知。但是僅僅這些認知是不夠的,因為這些理性認知只不過是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留下的,并沒有深入他們的內心。因此教師在這時應該幫助學生感受這些理性認知,比如為學生放映一些婦產視頻,讓學生從視頻中感受到一個個生命的誕生;或是讓學生想想記憶中的母親是什么樣的,她在什么時候包容過自己,并將這些回憶寫下來。通過這樣的方法,幫助學生感受課文中的內涵與情感,這樣學生將會更有收獲。
3.揣摩語言,讀出文章文心
在散文中,最主要的就是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文心。例如,汪曾祺的《葡萄月令》,雖然乍一看是一篇寫葡萄生長的文章,實際上卻不僅僅是這樣。在教授這篇課文時,可以通過讓學生選擇段落朗讀來感受文章的語言風格,理解文意,接著在教師賞析具體語句的帶領下,讓學生體會《葡萄月令》一文中的親切與生動,質樸與平淡。最后,再歸納出文中所說的內容,以及散文的意境等,一步一步地將文章中的文心展現給學生,讓學生深入理解文章的語言。
綜上所述,知其已知,教其未知,應該成為高中語文教學中最基本的策略。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將語文的重心與文章的文心教給了學生,還提高了學生對文字的鑒賞能力、感知能力以及情感表達能力,這也是新時代高中語文的教學要求,更是現代課堂的追求。這樣才能將國文的博大精深傳達給每一位學生。
參考文獻:
[1]胡進雷.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淺議[J].學周刊(B刊), 2010(1).
[2]王帥.淺議對新課程背景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思考[J].課外語文,2017(6).
作者簡介:吳潔玲(1974—),女,壯族,廣西南丹人,中學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高中語文閱讀與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