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玲玲
內容摘要:金融機構提前收貸訴訟是金融糾紛案件的重要類型。在優化營商環境背景下,考察該種訴訟的主要爭點,從借款人如何防范觸發金融機構訴訟提前收貸的角度,對提前收貸的法律屬性、行權事由、行權程序等方面進行分析,具有重要意義。提前收貸約定條款的內容認定應盡量全面、客觀,對其解釋適用要符合《合同法》《貸款通則》等法律法規的相關精神。在法律屬性的諸多觀點中,提前收貸權更接近為一種違約責任形式,而且在約定不明時,應只適用于借款人嚴重違約的情形。
關鍵詞:提前收貸 金融借款合同 營商環境
中國分類號:DF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039-(2019)05-0071-81
金融機構提前收貸,又稱“金融借款加速到期”,是指金融機構對未到期貸款要求借款人提前歸還。它是近年金融借款糾紛案件中的一種主要類型。〔1 〕由于目前法律法規未限定提前收貸的行權形式,在實踐中金融機構較多采取對借款人提起訴訟的方式進行,且為了最大限度保障金融債權,一般伴隨著對借款人的資產采取訴訟保全措施。借款人享有的期限利益是借款合同關系的核心內容,金融機構如果恣意濫用提前收貸措施,則勢必使企業陷于困境。這種訴訟糾紛也會影響銀企關系,不利于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2019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金融服務民營企業的若干意見》強調:“在有效緩解當前融資痛點、堵點的同時,精準分析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背后的制度性、結構性原因,注重優化結構性制度安排,建立健全長效機制,持續提升金融服務民營企業質效。”由此可見,著力構建公平、穩定、健康的法律關系是營建良好融資環境的應有之義。筆者嘗試對金融機構提前收貸訴訟的相關問題進行分析,揭示提前收貸條款中蘊含的企業融資風險,期望有助于為改善企業融資條件,優化營商環境建言獻策。
從實踐情況看,金融機構訴訟提前收貸發生的原由主要有兩種:一是借款人未(或逾期)還本付息;二是借款人依約還本付息,但金融機構以其他事由發起訴訟提前收貸。當然,無論哪種原由引發的訴訟,借款人都會提出一些反駁事由。此外,擔保人就提前收貸訴訟也會提出一些反駁理由。除此之外,借款人對金融機構提前收貸的行權程序也往往提出異議。因此,筆者將從如下四個方面對訴訟中的主要爭點進行考察。
(一)借款人未(逾期)還本付息
借款人未按照借款合同約定按期支付利息、本金或者其他款項,被視為借款人的“根本違約”,是觸發金融機構提前收貸的主要事由。對此種情形下金融機構的訴訟提前收貸,借款人提出了一些反駁事由。
(1)借款人反駁稱,雖然約定了“逾期還款或未還本付息”是提前還貸的行權事由,但借款合同中還約定了金融機構可以從借款人的其他賬戶中扣劃到期還款額作為當期本金、利息,金融機構未主動劃扣而訴訟提前收貸,沒有依據。例如案1,〔2 〕借款人提出,該公司在銀行的保證金賬戶中產生的利息足夠支付銀行在提前收貸時主張的應付利息,因此銀行以未支付到期利息為由提前終止合同,要求借款人提前償還本息以及以違約為由加收違約金與事實不符,于法無據。
(2)借款人主張,借款人只發生了小額的未還本付息或者輕微的違約情形,金融機構即發動訴訟要求歸還全部借款并給借款人造成損失,而根據約定,金融機構只能在借款人嚴重違約的情況下才能適用提前收貸措施,因此是金融機構違約,并應賠償其訴訟行為給借款人造成的損失。例如案2,〔3 〕借款人主張,其欠付的各項利息遠遠少于借款本金,因利息違約而需要承擔提前還款的義務與因借款提前到期喪失的權利明顯不成正比,權利、義務不相稱。
(3)借款人辯解,雖然出現了當期逾期還款的情形,但已經和金融機構相關工作人員進行了商議,得到了延時還款等變更還款條件的承諾。金融機構不予諒解,反而違背承諾發起訴訟提前收貸,有悖誠信。例如案3,〔4〕借款人主張,金融機構違反其負責人對借款人的承諾以訴訟的方式提前收貸,致使借款人無時間空間回旋余地,未能通過現金方式支付案涉的借款利息,主要責任在金融機構。但由于借款人在訴訟中一般無法舉證證明金融機構工作人員能夠代表金融機構就還款時間的變更達成了雙方合意,這種反駁得不到法院裁判的支持。
(4)借款人主張,未能按期還款是因為意外或特殊原因,金融機構不予諒解而訴訟提前收貸,違背誠實信用原則。例如案4,〔5〕借款人主張,借款合同中約定的當期還款日為周末休息日,無法辦理企業轉賬手續存入資金于還款賬戶,而金融機構在該還款日的首個工作日(周一)即以企業未還本付息為由向法院起訴提前還貸并對企業經營廠房、企業管理人自住房產等采取訴訟保全措施,以致給企業生產經營造成重大影響。金融機構直接訴訟提前收貸有悖誠實信用,應認定金融機構訴訟提前收貸不成立,金融機構構成違約。但是,此種反駁理由未能得到法院裁判的支持。
(二)借款人依約還本付息
從訴訟情況看,在借款人依約支付本息的情況下,金融機構也可能會以其他事由發起訴訟提前收貸。以下對各種事由進行考察。
(1)借款人股權變更、關鍵管理人變化甚至管理人員發生意外情況,金融機構訴訟提前收貸。因借款人股權變更而觸動金融機構訴訟提前收貸在實踐中并非孤例。〔6 〕例如案5,〔7 〕法院裁判認為,“借款人股權變更、關鍵管理人變化可能對借款人的償債能力發生影響……”因此,金融借款合同中約定這種情況可以提前收貸的條款對各方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借款人的管理人員出現人身意外情況,也可能會引發金融機構訴訟提前收貸。在一起提前收貸案中,因為借款人的管理人員遭遇他人非法拘禁,金融機構以此為由訴訟提前收貸。借款人主張,企業已經對案涉借款提供了充分的擔保,而且借款人的管理人員是遭遇非法拘禁的受害人,金融機構應給予同情而不是以此提前收貸。但法院裁判未采納借款人的觀點,主張雙方對于提前收貸有約定,應依約履行。
(2)金融機構以企業出現經營困難提起提前收貸訴訟,借款人主張雖然發生企業涉及其他訴訟等情形,但并未涉及借款合同項下的債權抵押資產,未影響對借款正常的還本付息和貸款安全,借款人不存違約情形因而不應支持提前收貸。例如案6,〔8 〕借款人提出上訴,主張借款人不存在違約行為。雖然金融借款合同約定借款人的任何重要資產已涉及任何強制執行、查封等措施的均會構成違約。但是,借款人的訴訟、強制執行、查封等未涉及涉訴借款合同項下的債權抵押物,未影響正常的利息支付和貸款安全,就不構成違約條款所述的違約情形。
但是,這種反駁得不到審理法院的支持。例如案7,〔9 〕法院裁判認為,提前收貸是金融機構為保證其信貸安全采取的重要手段。系爭合同中約定借款人的任何重要資產已涉及任何強制執行、查封、扣押、留置、監管措施、被金融機構扣劃存款或類似措施的,均構成違約。
(3)金融機構以企業經營困難影響金融債權安全為由發起提前收貸訴訟,借款人反駁認為,這種經營困難在與金融機構簽訂借款合同前即已存在,且貸款人清楚知悉借款人的現實狀態。因此經營困難的情形在貸款人審核、發放貸款時即已存在,不屬于借款人在借款合同履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不屬于合同約定的違約事由。例如案8,〔10 〕借款人認為金融機構提前主張未到期債權的理由(企業經營狀況惡化,發生重大經營困難,大面積虧損,涉訴案件多并被多家法院查封等)與事實不符。借款人認為,它有理由認為金融機構在簽訂涉訴借款合同前已經清楚借款人經營困難的現實狀態,而提起訴訟時借款人的經營狀況甚至好于借款合同簽訂之際。因此,借款合同中雖然約定了企業經營困難可以作為提前還貸的事由,但是實際上該事由在合同簽訂前就已經存在,并非合同履行過程中發生,所以金融機構以經營困難提前主張債權的理由與事實不符。
(三)擔保人反駁理由
對金融機構的訴訟提前收貸,擔保人會提出各種反駁理由。
(1)擔保人主張,它只對正常的借款期限下的貸款承擔擔保責任,當金融機構提前收貸時,提前還貸的責任超出了擔保責任的范圍,不應由擔保人承擔。而且是金融機構采取訴訟提前收貸與訴訟保全措施造成借款人的經營困難與經濟困境,應由金融機構承擔貸款無法收回的風險而不是擔保人承擔責任。例如案9,〔11 〕擔保人主張,借款人經營異常系由提前收貸造成,不應由擔保人承擔還款責任。由于金融機構擅自提前收貸并起訴凍結借款人財產,導致借款人經營出現異常甚至倒閉,完全是金融機構擅自提前收貸造成,其損失應由金融機構承擔。
(2)擔保人主張,金融機構提前收貸擴大了擔保責任的范圍,不應由擔保人承擔。例如案10,〔12 〕擔保人認為在提前收貸的情況下不應承擔擔保責任,其理由是:案涉金融借款是保理融資款,借款人在申請貸款時已經辦理保理業務,如果金融機構根據保理合同積極履行追索債務,借款人能夠還本付息。因金融機構怠于行使追索權所產生的風險應當由其自行承擔,擔保人不應承擔擔保責任。
(3)擔保人主張,金融機構提前收貸的理由是借款人的當前狀況影響金融債權安全,金融機構本應通過對貸款發放進行嚴格審核作好貸前風險控制,但金融機構在放貸時放寬審核條件給借款人發放貸款,金融機構應自行承擔無法收回貸款的風險。而金融機構以訴訟的方式提前收貸,其實際是要求擔保人承擔還貸責任,是規避金融機構在審貸與放貸環節的過錯和風險,將貸款風險轉移給擔保人。甚至存在金融機構與借款人相互惡意串通的情況。例如案11,〔13 〕擔保人認為,證據表明借款人的經營狀況比貸款發生的時候要好,在發放貸款的時候,借款人即已存在很多訴訟以及被保全的一些情況,所以要求提前還貸還沒有依據。
(4)擔保企業主張,涉案借款設定了物保、人保等多種擔保形式,金融機構應先以借款人提供的物保財產承擔責任,而不是由擔保企業承擔還款責任。但是,裁判不支持該主張而是認為擔保人要承擔責任。例如案12,〔14 〕法院裁判認為,根據《物權法》第176條第1款中“債權人應當按照約定實現債權”中的“約定”的立法原意的分析,結合案涉借款合同關于擔保條款的真實意思表示,金融機構有權向多位擔保人或任意組合提起訴訟要求承擔擔保責任。
(四)提前收貸是否要提前通知借款人或給予準備期
對金融機構發起的訴訟提前收貸,很多案件中借款人都以債權金融機構未提前通知或未給予準備期而予以反駁。借款人往往主張,金融借款的還款金額巨大,借款人需要時間籌措資金,金融機構應事先就提前收貸進行通知,不能在沒有通知的情況下以訴訟的方式提前收貸。例如案13,〔15 〕借款人主張,金融機構提前收貸的請求屬于解除合同,金融機構未在起訴前發出解除合同通知,故不發生提前收貸的效力,請求法院駁回金融機構提前收貸的訴訟請求。但是,法院裁判認為,借款人未按時支付利息,金融機構有充分理由認為借款人預先違約,得在借款期限屆滿前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因此金融機構提前收貸的訴請并非屬于解除合同。
對于借款人主張金融機構要以事先通知借款人為前提條件或者要求就提前收貸給予準備期,法院裁判并不會予以采納,而是支持金融機構可以直接以訴訟的方式提前收貸。例如上述案例中,二審裁判確認,金融機構宣告貸款提前到期,系其按約行使相應的合同權利,該權利的行使并不以給予借款人30天的糾正期為前提。〔16 〕
如前所述,金融機構訴訟提前收貸得到法院裁判支持,其依據主要是金融借款合同對提前收貸“雙方有約定”。提前收貸條款是金融借款合同的常用條款。金融機構發放貸款后即履行了主要義務,如果借款合同僅記載借款人到期還款付息且貸款人只能消極等待的話,則顯然不足以防范貸款人在整個貸款合同履行期間可能遇到的風險。由此,該條款成為一種被銀行等金融機構廣泛用于控制風險的基本方法。
(一)主流觀點:提前收貸約定有效
有些借款人以金融借款合同中的提前收貸是格式條款為由主張該約定無效。但就已有案例情況看,法院裁判都把提前收貸條款的約定作為有效條款認定。正如學者認為:如果不考慮破產法上的相關規定,加速到期條款作為借貸合同中司空見慣的自治條款,在當事人之間的法律效力是不應當遭受懷疑的。〔17 〕例如,在案14 〔18 〕中,借款人認為:即使金融借款合同中約定借款人發生資信狀況惡化、清償能力明顯減弱等或可能出現違約或被宣布提前到期。但因金融機構提供的是格式合同,在對條款理解發生爭議時,應當作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條款一方的解釋,該條款加重了借款人的責任,排除了借款人的主要權利,根據《合同法》第39條、第40條、第41條的規定,屬于無效條款。但法院裁判認為,合同中約定的提前收貸是以借款人違約為前提條件,并非金融機構可以隨意提前收貸,如無借款人違約情形出現,該條款不得適用。因此,金融借款合同中提前收貸條款并非金融機構免除或限制其責任的條款,該條款合法有效。
金融借款合同的提前收貸條款約定有效,也得到了一些司法文件的認可。2005年上海市高級法院《關于審理借款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第5條規定:“金融借款合同關于貸款人提前收貸有約定的,該約定只要不違反法律、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應認定有效。
(二)分歧:提前收貸權的屬性之爭
金融機構訴訟提前收貸是否要舉證證明借款人出現了影響金融債權安全的情況?金融機構是否可以直接以訴訟的方式提前收貸?金融機構提前收貸是否要先行通知借款人?實踐中產生的分歧主要源于提前收貸權的法律屬性并不明確,人們對其理解存有分歧。
(1)觀點一:提前收貸是合同解除權。該觀點認為,提前收貸權歸屬于合同解除權。〔19 〕但如果作為合同解除權,引發的爭議是提前收貸的行權程序是否要以事先通知借款人為前提?根據《合同法》第96條的規定,享有合同解除權的一方主張解除合同的,應當通知對方,合同自通知到達對方時解除。但從當前法院裁判認可的觀點看,債權金融機構可以不經通知而提前收貸,支持以訴訟作為金融機構行使提前收貸權的主要途徑。其理由在于:其一,目前法律沒有禁止債權人通過訴訟的方式解除合同,相反,訴訟使得解除得到法律的認可具有直接的強制確認力。其二,金融機構可以自主選擇行使方式,包括以通過向債務人發出“督促履行債務函”等書面通知的方式宣告貸款提前到期,要求債務人提前履行債務。在這種情形下,在金融機構的書面通知送達債務人時,借款合同即告解除,債務人即面臨提前清償債務的法律后果。但是在實踐中難以解決債務人玩“失蹤”或者使書面通知無法“送達”的困難。因此,金融機構更愿意采用向法院提起訴訟的方式提前收貸。同時,該觀點還指出,提前收貸權是一種形成權,無須征得合同相對方同意即可通過單方意思表示了結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因而不需要提前通知借款人,只要金融機構發起提前收貸,金融機構終止履行期限義務,金融機構已經發放的貸款對債務人而言則產生返還義務。
(2)觀點二:提前收貸是一種違約責任。該觀點認為,提前收貸權不是合同解除權。我國《合同法》在總則部分規定了合同解除,分則“借款合同”部分規定了借款加速到期。借款加速到期與解除合同是并列規定。〔20 〕而且,《貸款通則》規定,借款人未能履行借款合同規定義務的,貸款人有權依合同約定要求借款人提前歸還借款。〔21 〕此外,根據上海市高級法院《關于審理借款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第5條規定:“在貸款人主張借款人提前還款的條件成就時,貸款人據此訴請要求借款人提前還款的,法院應予支持。該訴請不以解除合同為前提,故貸款人無須主張解除合同訴請。”從該款看,提前收貸是與合同解除并列的訴請。
金融機構提前收貸意味著借款人失去期限利益,對于借款人是一種相當嚴厲的懲罰,因此提前收貸應作為一種獨立的違約責任。當條件成就時,債權人有權要求借款人承擔約定的違約責任,提前還本付息并承擔相關費用。因此,該觀點主張提前收貸的行權程序不以提前通知為前提。
(3)觀點三:提前收貸是附條件的合同變更。這種觀點認為,金融機構提前收貸權條款是附條件的合同變更條款。合同解除是使合同溯及既往地消滅,提前收貸以合同解除處理不利于金融債權的保護。而作為附條件的合同變更,則能據此確定逾期貸款的金額、貸款利息的起算日期和計算標準。例如案15,〔22 〕法院裁判認為,金融機構宣布提前收回借款是按照合同約定的情形進行,其本質是對債權的加速到期,即只是對合同約定的借款到期期限的變更,并非解除借款合同。借款人認為金融機構宣布借款提前到期屬單方解除合同的行為,該理由不能成立。
(4)觀點四:提前收貸是不安抗辯。雖然金融機構提前收貸的觸發因素多數是借款人“未(逾期)還本付息”,但在借款人如期支付本息的情況下,債權金融機構認為出現了危及債權安全的情形時,也會啟動提前收貸。因此,也有觀點認為,提前收貸是一種不安抗辯。根據《貸款通則》第22條第5款規定:“借款人未能履行借款合同規定義務的,貸款人有權依合同約定要求借款人提前歸還貸款或停止支付借款人尚未使用的貸款。”第70條第2款規定了借款人違反規定導致貸款債務落空的情形,第71條、第72條描述了具體情形,包括:借款人不按合同約定用途使用貸款、不按合同約定清償貸款本息、違規使用借款進行投機經營、向貸款人提供資料不實、拒絕接受貸款人資金狀況監督等情形。而實踐中,提前收貸權的事由甚至還超出了《貸款通則》規定的情況。當借款人對其他債務人的違約行為或者其他債務可能或已經被宣布加速到期,構成對本借款合同的違約。因此,提前收貸不屬于合同解除、也不屬于違約形式,而是金融機構的一種不安抗辯。
(三)爭議:提前收貸權與破產債權的矛盾
當金融機構的提前收貸權與破產債權產生沖突時,假如借款人仍處于依約還本付息的情況,金融機構的提前收貸能否得到法院裁判的支持呢? 〔23 〕提前收貸權與破產債權的矛盾問題在2008年工商銀行與三鹿集團金融借款合同糾紛一案中爆發,并引發法學界討論。當時三鹿集團面臨三聚氰胺事件,債權金融機構工商銀行以三鹿集團生產經營和財務狀況發生重大變化對貸款安全造成重大不利影響為由主張借款加速到期,提前扣劃三鹿集團賬戶中的貸款本息。其后三鹿集團破產管理人認為,工商銀行對借款加速到期提前收貸的行為系對未到期的債務提前清償,故訴至法院請求撤銷。
根據案件一、二審法院的裁判,金融機構的提前收貸未能得到支持。法院認為,當時三鹿集團并不存在歇業、停業整頓情況,且賬戶內仍有足額資金支付借款本息,生產經營和財務狀況尚未發生重大變化,不符合合同約定的提前到期條件。〔24 〕但是,該案中法院以借款人仍處于按約支付本息的狀態而未支持金融機構的提前收貸訴請,其真正的原因可能是提前收貸勢必會與破產法的債權利益保護出現沖突,因此司法進行了例外處理。〔25 〕從目前已有裁判情況看,假如提前收貸權沒有和破產債權發生沖突,那么即使在借款人依約還本付息的情況下,金融機構提前收貸的訴請也都得到了法院裁判的支持。而且雖然法學界進行了討論,但破產債權是否一定優先于提前收貸權,尚未定論。
雖然提前收貸的法律屬性、行權事由以及行權程序等問題仍存有爭議和分歧,但對于支持金融機構訴訟提前收貸卻達成了基本共識。支持金融機構提前收貸的事由主要包括“提前收貸有約定”和“出現了提前收貸的行權事由”兩個方面。基于此,筆者將圍繞法院裁判中的“事實認定”與“法律適用”問題進行分析。
(一)提前收貸約定條款的內容認定應盡量全面、客觀
金融機構訴訟提前收貸的事由首先是金融借款合同對于提前收貸有約定,但由于金融借款合同一般都篇幅長、條款多,裁判不可能完整展示金融借款合同條款,只能對有選擇性地予以摘錄或者進行歸納,因此可以認為,作為裁判依據的“提前收貸雙方有約定”多數是“事實歸納”而不一定是事實本身。因此,在雙方有約定的前提下,還必須考察約定的具體內容,作為“事實認定”歸納時應盡量客觀全面。雖然金融借款合同普遍設定了提前收貸條款,但是由于合同文本不同,約定的方式、約定的內容并不完全一致。合同文本的表述不同甚至條款的排列不同,都會導致對提前收貸權的行權事由、行權程序出現不同的理解。例如案16,〔26 〕金融機構以借款人“未按期還本付息”為由訴訟提前收貸得到一審裁判的支持,而借款人以一審裁判“事實認定錯誤”為由提起上訴。對一審裁判事實認定的“雙方對于提前收貸有約定”,借款人反駁指出:系爭的金融借款合同中“違約事件及處理1.違約事件”列舉了共15項情形,第9項為“未按期還本付息”;該合同第12條“違約事件及處理2.違約處理”中列舉了三款處理方式,其中第(1)款中“貸款人可酌情采取下列一種或數種措施”項下共列舉了8種措施,提前收貸為其中之一。由該金融借款合同的條款設定可知,約定的違約事件與貸款人的違約處理措施不是一一對應,而是“多對多”的形式,甚至不是“多對一”或者“一對多”。因此,這種對應形式使得對提前收貸的行權事由存在理解分歧。金融機構認為,只要一出現其中任何一種違約情形,就可以直接行使提前收貸措施。而借款人認為,雖然合同中有提前收貸條款,但提前收貸權的行使有前提條件,不能由債權金融機構隨意行使。在系爭借款合同中,“違約事件”的情形與“違約處理”的措施都是籠統列舉而非一一對應,因此借款人有理由認為違約事件與違約處理措施的對應關系應該是遵從比例原則的“輕對輕,重對重”,即程度輕的違約事由對應程度輕的處理措施。
除了金融借款合同中的提前收貸條款依約有效,還要全面、客觀地認定雙方的約定。只有如此,在上述情形中,“輕對輕,重對重”的適用才能得到符合雙方約定,符合法律精神的適用。這是因為:(1)提前收貸是一種嚴厲或嚴重的措施。根據《合同法》第203條規定:“借款人未按照約定的借款用途使用借款的,貸款人可以停止發放借款、提前收回借款或者解除合同。”該條規定表明,提前收回借款是與解除合同并列的違約處理措施。由于解除合同適用于嚴重違約或根本違約的情形,提前收貸也應只適用于嚴重違約或根本違約的情形。(2)提前收貸只有在情節嚴重的情況下才能適用。我國《貸款通則》第71條規定:“借款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由貸款人對其部分或全部貸款加收利息;情節特別嚴重的,由貸款人停止支付借款人尚未使用的貸款,并提前收回部分或全部貸款:……五、不按借款合同規定清償貸款本息的。”該規定也表明,只有在“情節特別嚴重”時貸款人才可以提前收貸。(3)案中只出現了輕微的違約情形。借款人之所以發生“未按期還款”的違約情形是由于當期還款日適逢周末休息日,無法存款于還款賬戶中。這種情形屬于輕微違約。由于“提前收貸”是堪與“解除合同”平行設置的、嚴厲的違約處置措施,雖然雙方對提前收貸有約定,但根據金融借款合同中該約定的表述情形,以及根據《合同法》《貸款通則》、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借款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等法律精神進行理解適用,應該認為提前收貸的行權事由是借款人出現了情節嚴重的違約情形,在借款人輕微違約的情況下,金融機構不應采用訴訟提前收貸的方式。
(二)提前收貸約定不明的,行權事由應解釋為嚴重違約或嚴重危及金融債權安全的情形
雖然金融借款合同中都設定了提前收貸條款,但由于合同文本差異,金融借款合同中提前收貸行權事由的約定在內容方面存在區別,行權事由的范圍大小不同。一種情況是描述了觸發金融機構提前收貸的特定情形。例如,“借款人有任何一期本金或利息未能足額支付”即是出現了借款人“未依約還本付息”的提前收貸事由,不需要考慮這種違約情形是否到達“嚴重”的程度。另一種情況是金融借款合同中使用“嚴重”二字來形容金融債權面臨的不安全的程度。例如,有的金融借款合同中作如下約定:(1)借款人有交叉違約的情形。即在借款期限內,雖然債務人照常向貸款人履行還本付息的義務,但如果出現債務人因拖欠其他債權人債務而被追索或者被提起訴訟,會對債權銀行的債權實現造成嚴重威脅的。(2)借款人發生停業、歇業、重大財務虧損、因其對外擔保而發生的資產損失,或其他財務危機,嚴重威脅到債權銀行債權的實現。(3)債務人的控股股東或關聯企業經營或財務方面出現嚴重危機,可能會使債權銀行的債權實現遭受威脅的。
還有一種情況,是將是否屬于危及金融債權安全,即可以提前收貸情形的實質判斷權賦予債權金融機構。例如:(1)債務人的高管人員涉嫌重大經濟犯罪,債權銀行認為該種事實已經或可能影響到其債權利益的實現。(2)借款合同項下的抵押物、質押物被其他法院查封、扣押或被采取其他強制措施,或受到第三方的權益追索,債權銀行對新的擔保財產不滿意。(3)債務人的經營模式發生重大變化,如企業兼并、收購重組等,債權銀行認為可能影響債權實現的情形。(4)債務人自身所處的行業發生不利變化,債權人認為市場不景氣會造成債務人履約困難。〔27 〕筆者認為,提前收貸對借款人而言是一種會產生嚴重連鎖后果的責任方式,行權事由不能沒有邊界。在金融借款合同未對提前收貸的事由進行清晰約定時,不能由金融機構單方解適用。如果金融借款合同約定不明的,應認為提前收貸權只有在借款人“嚴重違約”或出現“嚴重危及金融債權安全”的事由時才能適用。理由在于:雙方簽訂的金融借款合同系格式合同,根據《合同法》第41條規定,對格式條款的理解發生爭議的,應當按通常理解予以解釋。對格式條款有兩種以上解釋的,應當作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條款一方的解釋。
提前收貸雖然使金融機構能夠維護金融債權安全,但對借款人將產生重大負面影響。因此,從民法的公平價值取向和商法的效率價值取向綜合衡量,需要對提前收貸權行使的事由作出恰當的司法判斷,以維護金融債權安全和社會經濟秩序穩定。根據我國已有的關于加速到期權相關規定的法律精神,加速到期權只有在嚴重違約的情形下才能行使。
(三)提前收貸約定不明的,適用格式條款的解釋方法
從目前金融借款合同中提前收貸約定表述各異來看,金融借款合同的規范性還需進一步完善。例如,多年前上海司法機關曾以司法建議的形式要求金融監管部門督促進一步規范、完善金融機構制定的格式條款的規范性。在《中國人民銀行關于轉發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有關規范存貸款行為司法建議的通知》(銀發〔1999〕第200號)中,即由中國人民銀行轉發《關于進一步規范金融機構存、貸款業務防范金融風險的建議》(滬高法〔1999〕第317號)。該建議第1條指出,金融機構制定的格式合同存在缺陷。而《合同法》對格式條款作了專門規定,對格式條款的提供一方的提示與說明義務、格式條款的效力、對格式條款理解發生爭議時的解釋以及格式條款與非格式條款不一致時的處理均作了具體規定。尤其是第41條規定:“對格式條款有兩種以上解釋的,應當作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條款一方的解釋。”《合同法》第40條規定:“格式條款具有本法第五十二條和第五十三條規定情形的,或者提供格式條款一方免除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該條款無效。”因此,在當前司法確認了金融借款合同中提前收貸條款約定有效的情況下,如果雙方對金融機構制定的格式合同中的提前收貸條款理解發生分歧,根據現行法律規定,應采用對債權金融機構不利的解釋。
雖然贊成的觀點認為,金融機構行使提前收貸權有助于維護金融債權安全。但反對的觀點認為,提前收貸并非保障金融債權安全的“良方妙策”。從實際情況看,企業面臨金融機構提前收貸,除了歸還全部貸款的資金壓力,還會對企業生產經營產生一系列負面連鎖沖擊,即使規模、實力強大如上市公司,也幾乎難以承受此種壓力。〔28 〕其一,由于一些企業不止向一家金融機構借款,一旦涉訴,會觸發其他金融機構也對其采取“提前收貸”措施。金融機構的集體“抽血”對企業是“致命性打擊”;〔29 〕其二,會引發生產經營所需資金的連鎖反應。例如,供應商縮短帳期;在職職工離職“跳槽”;其他民間借貸的債權人催收錢款等;其三,“禍”及擔保人。擔保企業除了在涉訟合同中承擔責任,還因為“交叉違約”條款從而被其自身債權銀行發起提前收貸的情形也不少見。因此,理論上借款人都必須防范觸發金融機構提前收貸。但是問題在于:提前收貸的行權條件是否明確?實踐中不乏一些債權金融機構為獲取先訴或者保全利益,在借款人按期支付相應款項的前提下以其他事由提起訴訟——可謂“欲行收貸,何患無辭”。更有甚者,借款人出現無力依約還款的“根本違約”系因債權人濫用提前收貸所致。例如,面對經濟緊縮期增長的提前收貸訴訟潮,就有金融案件司法人員指出,提前收貸是銀行在銀根收緊的宏觀經濟環境下的“斷尾逃生術”,“銀行為了及時維護自身利益,通常不會將借款人的違約事實通過書面形式向其告知,或與其進行充分協商而給予展期,而是以借款已自動到期為由,徑行向法院提起訴訟并申請財產保全,企業則陷入被動,且無任何談判優勢”。〔30 〕
目前司法裁判以金融借款合同中提前收貸“雙方有約定”且約定有效為由,對金融機構訴訟提前收貸給予了廣泛的支持。其大意無非如下:債權金融機構依約提前收貸不違反意思自治原則,雖然會給借款人、擔保人帶來嚴重的負面后果,但借款企業、擔保企業作為市場經濟主體,應自行承擔風險。而且商事法律關系中本就假定凡是從事商事活動的主體都具有相關的專業知識和能力,對于提前收貸的嚴重負面連鎖反應具有理性的判斷能力。因此,當金融借款合同中提前收貸“雙方有約定”時,金融機構訴訟的提前收貸,而司法裁判予以支持符合外觀主義、形式主義的商事裁判特點。筆者在對提前收貸訴訟的爭點,提前收貸的法律屬性、行權事由、行權程序進行分析后認為,以下幾個問題仍然值得思考。
(一)提前收貸權是“契約自由”的產物嗎
雙方約定是司法裁判支持金融機構訴訟提前收貸的主要依據,但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是,金融借款合同中的提前收貸條款是否完全是“契約自由”的產物?借款企業與金融機構之間的契約自由會否只是“表象”而非“現實”。在現代經濟社會中,企業想要壯大發展必須獲得資金支持,當提前收貸幾乎被所有的金融機構都作為保障金融債權安全的措施,借款人有多少不接受該條款的機會呢?面對金融機構擬定的格式合同,借款人對其具體條款又有多少討價還價的空間?
這種“不自由”的契約關系有的通過特殊的法律制度安排予以解決,例如對于消費者與生產者、銷售者的關系通過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進行傾斜式保護。正如有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樣,“在任何社會里,合同雙方在討價還價能力上的不平等都難以避免……因此,法律通過消費者權益立法和其他機構設置對這種‘不公平條款進行了調節,試圖重新平衡雙方的利益”。〔31 〕但在法律制度安排尚未注意到這種“不自由”時,只能由合同當事人來盡力增強力量,增加己方對合同條款的議價空間。
從目前司法實踐和相關法律規定來看,借款人要盡量增強對金融借款合同條款的議價能力,從而避免接受不合理的提前收貸條款。例如,對行權事由寬泛、行權程序過分簡便、行權主動權聽由金融機構決定的提前收貸條款,單個的借款人即使有意反對也可能談判能力不足,難以要求金融機構修改條款,但當多個借款人組合成集體時,其談判能力會得到加強。因此,面對提前收貸可能帶來的風險,借款人通過行業自律組織,如商會、企業聯合會等平臺以集體的形式就金融借款合同的條款設計安排與金融機構進行協商,其談判能力毫無疑問將得到增強。此外,對于行權事由寬泛、不合理的提前收貸條款,司法也可以充分運用已有的法律,主動、能動司法,使提前收貸權根據法律精神得到公平、合理的解釋適用。
從相關裁判案例看,提前收貸權的法律屬性存在的爭議是提前收貸訴訟中具體問題的根源。換言之,對于專業的司法人員,提前收貸究竟是合同解除,還是違約責任,或是附條件的合同變更,觀點仍然不一,那么對于訴訟當事人的借款人或擔保人,以及債權金融機構又怎么能判斷提前收貸的行權事由和行權程序?或許正因如此,在“按約還本付息”的狀況下被提前收貸,借款人必然會感到“冤屈”。未經通知即被提前收貸,借款人也會覺得金融機構有失誠信。雖然多數裁判以“雙方有約定”為依據支持金融機構提前收貸,貌似保障了金融債權安全,但未能促進形成穩定、公正的融資環境,未能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銀企關系。
因此,筆者認為,從當前司法實踐看,提前收貸更接近為一種獨立的違約責任形式。既然作為一種違法責任形式,那么其發生是或然的而不是必然的,合同一方只有在另一方發生違約事由時才有權主張。因此,對提前收貸權的行權事由,司法裁判須查明事實并對合同中的提前收貸條款進行符合“真實意思”與“法律精神”的解釋適用。由于是金融機構主動發起提前收貸訴訟,那么借款人是否出現違約,應由債權金融機構舉證證明。這些考慮,均是為了限制債權金融機構以“保護金融債權安全”為借口隨意適用提前收貸條款。
(二)借款人是否充分認識到提前收貸條款的風險
司法專業人士對提前收貸的相關問題仍尚存爭議,可能借款人未必有能力對于提前收貸條款蘊含的風險進行準確預判。也就是說,實際情況是借款人很容易忽視該條款的法律風險。有些借款人在簽署金融借款合同時,未必意識到提前收貸條款賦予金融機構終結其借款期限利益的可能性有多大。在一些訴訟提前收貸案件中,借款人提出質疑,認為金融機構把一些不合理的、借款人無法把控的事由也設定為提前收貸的行權事由,是不合理而且違反公平、公正精神的。例如,金融借款合同中一般約定,以下兩種情形會成為提前收貸的行權事由:一是借款人涉及重大訴訟;二是借款人的財產在其他情形被采取了保全措施。借款人認為,兩種情形均不正當地擴大了借款人的責任。理由在于:對于第一項,涉及訴訟。提起訴訟是法律賦予的權利,不管訴訟請求最終能否得到法院支持,提起訴訟的權利是受法律平等保護的,所以以涉及重大訴訟作為提前收貸權的行權事由不合理。同理,財產保全是保障當事人行使訴訟程序權利的方式,屬于當事人訴訟的一種程序性行為。上述兩項都是他人的訴訟權利行為,因而不管借款人有沒有涉及重大訴訟或者有沒有被財產保全,都不足以說明借款人是否經營惡化,是否存在違約行為。〔32 〕
筆者認為,對于寬泛的行權事由,要根據《貸款通則》《合同法》中所蘊含的法律精神進行解釋適用,要以“足以危及金融債權安全”作為實質標準。不能以“保護金融債權安全”為由放任金融機構恣意行使提前收貸權。理由在于:借款人與金融機構都是獨立的商事主體,它們只是因為金融借款合同形成契約型的權利義務關系。在契約型的關系中,法律只是出于保護弱者的需要才會賦予傾斜式的特殊保護手段。〔33 〕但在金融借款合同關系中,借款方獲得資金的期限利益,金融機構獲得利息等收益,兩者形成對應性的權利義務關系,金融機構顯然不屬于“弱者”,而且金融機構提前收貸是對借款人核心利益的剝奪,不宜提倡。如果過分倚賴提前收貸權這種貸后措施,反而會使金融機構放寬審慎經營的要求。因此,保護金融債權安全的合理方式應該是加強借款發放全過程的審核,嚴格審核借款人的信用資質和抵押資產的質量,預先作好風險防范勝于事后提前收貸。
(三)金融借款合同的條款結構中能否配置提前收貸的救濟條款
實踐中值得關注的一種情況在于:無論金融機構訴訟提前收貸是否最終得到支持,一旦提起訴訟,借款人即要承受各種因此出現的負面連鎖反應,企業生產經營出現困境,最終經濟困難。在有些案件中,借款人主張是訴訟提前收貸造成其困難。但是,盡管借款人對金融機構提前收貸的訴訟提出各種反駁意見,但到案件審理之際,借款人確實未能履行還款義務會構成“根本違約”而符合提前收貸的行權事由。
筆者認為,可以考慮在金融借款合同的條款結構中配置提前收貸的救濟條款。當金融機構判斷借款人可能出現危及金融借款安全的行權事由時,如果借款人以適當的方式補強其還貸能力予以救濟,例如結合實際情況由債務人披露還款計劃、追加擔保、給予寬限期改正等。如果借款人符合了救濟條件,則不予支持金融機構發起提前收貸訴訟。當然,對于要求金融借款合同在設定提前收貸條款時配置相應的救濟條款,有的觀點認為,金融借款合同條款屬于私人約定,除當事人外不能夠對其條款安排、內容設定提出要求。但是,筆者認為,目前金融借款應該是我國企業主要的融資方式,通過簽署合同的方式形成金融借款合同關系。而金融借款合同是經濟社會中的格式合同,出于保障金融債權安全的考慮,目前各家金融機構提供的合同中都普遍設有提前收貸權條款,從實踐情況看,提前收貸一經觸發即會給借款人、擔保人產生嚴重的后果,其附隨的負面后果廣泛波及企業生產經營鏈條中的其他主體,例如企業員工、材料供應商等,甚至影響產業發展,乃至社會經濟穩定。由此可見,金融借款合同中提前收貸權所產生的問題具有一定的“公共性”特征。雖然合同法屬于私法,以當事人意思自治為基礎,但對于具有“公共性”特征的合同以進行規范要求,提供比較完善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規則,是符合維護雙方當事人的利益,保護社會公共利益所需要考慮的制度安排。筆者認為,其具體方案可以由銀、保監會以部門規章的方式規范金融借款合同,要求金融借款合同中除了為金融機構設置提前收貸權,還要同時配置可以反駁提前收貸權行使的救濟條款。如果借款人、擔保企業對于債權安全提供了充分救濟,則法院不予支持金融機構提前收貸的訴請。
(四)增設程序性的銀企溝通協調機制,優化企業融資環境
在金融機構提前收貸訴訟中,有的借款人主張是因特殊意外的原因觸動了金融借款合同中的提前收貸條款。例如,雖然根據約定,未在指定的還本付息日在還款賬戶中留存足夠的金額會構成逾期違約,但借款人認為,這種違約情形實屬意外,情節輕微,甚至已經采取溝通措施得到了相關金融機構工作人員、部門負責人員的諒解。但是,金融機構仍然發起提前收貸訴訟,當訴訟中該金融機構工作人員否認雙方就此曾達成諒解合意時,借款人苦于無法就此舉證,其反駁提前收貸的理由得不到審理法院的支持。但是這種缺少友好溝通、相互諒解的情形,某種程度使借款人認為金融機構的訴訟提前收貸野蠻而且違背基本的道義和誠信。
筆者認為,應探索企業融資環境的優化,對金融機構提前收貸引發的金融糾紛探索程序性的矛盾緩解機制。具體可以包括:一是充分運用金融糾紛調解機制,加強銀企溝通。例如,上海成立的銀行業糾紛調解中心和作為“全流程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的金融消費調解中心,可以在化解銀企矛盾方面發揮作用。二是重視發揮訴前調解或非訴解決機制的作用。例如,我國很多省市成立了金融糾紛訴調對接中心,充分利用其職能化解提前收貸問題。三是在政府政策機制引導層面關注改善企業融資環境。例如,2018年上海成立營商環境法治保障共同體,在該理念下可以建立政府法制部門、金融監管部門、金融機構、企業共同參加的溝通協調機制,對金融借款合同糾紛中矛盾突出的提前收貸問題進行調研,制定頒發有助于問題解決的引導性政策文件,優化企業融資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