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勞動爭議行業處理,是快速解決糾紛的一種方式。但如果不將其與勞動仲裁對接,勞動爭議難以徹底解決。完善仲調對接制度最基本的是從勞動仲裁委托調解制度入手,具體而言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確立調解規則、豐富委托調解的方式、開啟有償委托行業處理。只有這樣才能夠營造一種健康、理性的的勞動關系,無疑能給勞動者、企業乃至整個社會帶來巨大的收益。
關鍵詞:行業處理;調解;仲裁
從黨的十八大首次使用了“社會治理”這一概念后,黨的十九大再次強調加強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機制建設,這便使得“大調解”機制在全國得到迅速推廣。越來越多的勞資雙方都在通過“非訟”、“息訟”的方式去化解矛盾、解決糾紛。近幾年,勞動爭議通過行業處理日益受到人民的青睞,各市區針對不同的勞動行業已經通過各種渠道設立勞動爭議行業處理機制,專門對勞動爭議案件進行行業預防與調解。行業性調處組織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所謂行業處理,就是指行業組織利用其在相關領域所具備的專業知識和影響力,綜合運用國家法律、行業規則、行業慣例,依照一定的程序,在短時間內,通過調解、仲裁、輔助法院訴訟等糾紛解決方式,解決相關勞動爭議。這種行業處理的調解與企業的內部調解、行政機關的調解和人民法院的調解不同,它具有鮮明的社會屬性,可以被稱之為社會調解。
一、我國各地區勞動爭議行業處理的發展現狀
在我國,目前對勞動爭議行業調解的運行并沒有專門的統計,掌握有關信息的主要途徑是全國總工會編制發布的2008~2012年《工會組織和工會工作發展狀況統計公報》。該公報包含了對勞動爭議行業調解工作業績的統計,勞動爭議行業調解組織從2008年1.1萬到2012年已經發展到2.5萬,調解率達到82%,但是從仲裁機構歷年勞動爭議處理情況看,調解率僅有46%。再比如廣州市,截至2017年,區、市級行業工會有79家(目前沒有相關統計顯示79家行業工會均設立了調解組織),假設全部設立了調解組織,全市的行業性勞動爭議調解組織也不過79家?;趧趧訝幾h行業調處的優勢,在大調解環境下,各地區也不斷推出政策性文件,鼓勵建立健全勞動爭議行業調解組織。
二、勞動爭議行業處理的困境
2008年的《勞動合同法》正式實施后,我國勞動爭議在逐年遞增,仲裁組織調解結案的數量由2008年的22萬件到2012年上升至30萬件,增長了37%,仲裁組織裁決結案的數量這幾年沒有很大波動,這一數據表明,針對勞動爭議,運用調解方式解決是爭議雙方最期望方式。但仲裁調解率(即調解結案數占受理案件數的比例)最高也只是是46%。雖然勞動爭議行業處理的調解案件數量遠遠不及仲裁組織,但是行業調處的調解率最高達到了84%。兩種調解對比,勞動糾紛中,行業調處組織比仲裁更加適合進行調解,行業調處具備著不可替代的優勢,但受案數量卻遠遠不及仲裁。究其原因,不管是勞資雙方還是仲裁機構,都不主動積極選擇行業處理,仲裁機構甚至將自己的委托權能都棄之不用。
我國正在探索建立“大調解”工作體系,根據《進一步加強勞動人事爭議調解勞動仲裁完善多元處理機制的意見》(人社部發[2017]26號)的規定,“調解組織對調解不成的爭議案件,要及時引導當事人進入勞動仲裁程序;定期向勞動仲裁委員會通報工作情況,共同研究有關問題;邀請勞動仲裁委員會參與調處重大疑難爭議案件。勞動仲裁委員會要加強對轄區內調解組織的業務指導,建立勞動仲裁員定點聯系調解組織制度,落實調解建議書、委托調解、調解協議勞動仲裁審查確認等制度,開展調解員業務培訓。在爭議案件多發高發地區,勞動仲裁委員會可在調解組織設立派駐勞動仲裁庭?!彪m然《意見》都明確了勞動仲裁的委托調解制度,但實踐中,使用率并不高,主要原因在于調解規則不明確、調解方式單一、無足夠經費支撐。
三、建立健全勞動仲裁委托行業處理機制進行調解的制度
目前,委托調解制度還存在諸多缺陷,要想讓各地區都實現勞動仲裁委托行業處理機制進行調解時,不妨從現有的委托調解制度入手,將其作為一個連接點,從三個方面把配套制度一并完善,初步實現勞動爭議行業處理與勞動仲裁銜接:
(一)確立調解規則
與運用法律的技能相比,調解更加具有靈活性。從調解自身的基本屬性出發,調解過程應當依據相應的規則進行,且該規則也應當具有一定的權威性、規范性、多樣性及靈活性。據此,調解規則既能靈活多變,又能依據相關法律。目前,各地區的行業調處組織的調解規則各有不同,沒有統一的標準。這點國外做法與我國不同,國外的調解規則是較為統一的,通用做法都是總結并積累一些有益的經驗,共同分享,形成判例。因此,行業處理機制的調解規則,既要與《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的調解規則相適應,又還應當予以細化,將仲裁機構委托行業調處組織進行調解的總則、程序、附則等內容,以條文列舉的形式明確下來。值得一提的是,委托調解規則的確立沒有必要通過立法機關專門創設一部法典,只需要由司法部出臺《仲調結合工作規程》形式進行即可。細化調解規則時應圍繞以下兩點進行:第一,實體方面,主要以現有勞動法律為依據,彰顯出行業調解規則的權威性和規范性,以法為依據但又不局限于法律,政策、習俗、道德信念、正義標準等非正式淵源,只要不與國家法律相沖突相抵觸,也能作為調解的依據。第二,程序方面,調解具有靈活性和多樣性,但是調解也不能為所欲為,也要有一定的規則,所以行業處理機制的調解程序必須是具體、明確、有章可循的。尤其是在調解的時間上要有一定限制,避免有的調解員為了盡量促成雙方當事人調解解決勞動爭議,調解拖的時間比較長,最后問題仍然得不到解決,有的甚至還影響當事人申請勞動仲裁的時間?,F今的《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已將過去30日的調解期限縮短為15日,作者認為行業調處過程中可以參照適用該15日的調解期限。
(二)豐富委托調解的方式
勞動仲裁委員會委托行業處理組織參與調解的過程脫胎于裁判程序,整個調解程序依賴于勞動仲裁委員會的啟動和指導,是一次“將正式與非正式的兩種司法體制都包括到一種談判協商的關系之中”的過程,它能夠兼顧息事寧人的需要和法律條文的制約,將兩者結合起來,成功地解決糾紛。委托行業協會參與調解的方式,不僅局限于“送出去”即委派調解,還應包括“請進來”即約請調解。不論哪種方式,勞動仲裁委員會均需對行業處理組織專家提供相應知識支持。對于勞動爭議的雙方當事人,內心更愿意選擇“請進來”的方式,該方式能夠平息他們心存的抵觸情緒,會使他們更加信賴行業處理組織的調解過程。當事人心目中會認為既然勞動仲裁委員會能將行業處理組織“請進來”進行調解,足以證明該行業處理組織是勞動仲裁委員會認可的并且有勞動仲裁委員會作為后盾保障的。一旦在調解過程中,對于居中的第三方有了信任感,那么會極大增強調解的成功率。為此,勞動仲裁委員會在委托行業處理組織參與調解時,應把約請調解也作為委托調解的一種方式。
兩種委托調解的方式都比仲裁調解或裁決要高效率解決勞資糾紛。并且在處理人數較多,比較棘手的勞動爭議案件,“請進來”的委托方式更加有利于勞資雙方矛盾的解決,保障勞資雙方關系的和諧發展。
(三)開啟有償委托行業處理
勞動仲裁委員會委托勞動爭議行業處理組織進行調解時,也應有經費支撐。該經費可以來自勞動仲裁委員會所在地的政府,行業處理組織對勞動爭議案件進行調解有利于促進社會的穩定與和諧,這一點與政府的職能目標是一致的,對此,政府應該有專項經費作為委托調解的開支,其本質就是由人民政府購買行業處理組織的調解服務。具體做法可以參廣州市番禺區2016年5月在全市首創的人民調解“以案定補”激勵制度。該制度主要是按照案件復雜程度、調解難度、協議卷宗的規范水平給予調解員每案5~500元不等的獎勵,開創了全市人民調解“以獎代補”、“以案定補”的先河,極大地促進了人民調解員的工作積極性。
因此,通過購買勞動爭議行業處理組織的調解服務,不僅能夠促使調解更加職業化、專業化,同時還能夠通過公司化的治理模式建立規范市場化的獎懲機制,行業調處向“有償性”時代邁進,能實現雙贏,實現整個社會化管理機制的協同運行。
參考文獻
[1] 國家統計局.中國勞動統計年鑒-2015[M].中國統計出版社,2016.
[2] 駱東平,劉道炎.論我國行業性專業人民調解運行中的五大問題[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03):16.
[3] 張世誠.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M].中國法制出版社,2008(46).
[4] 蘭仁迅.勞動爭議解決機制研究[M].知識產權出版社,2012(05).
[5] 黃宗智.中國研究的范式問題討論[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273,274.
作者簡介:吳丹(1983.11- ),女,漢族,廣東惠州人,廣州松田職業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