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昌亞 賀煒
摘 要:建設生態文明是社會發展必須要遵循的價值理念,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生態化是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著力點,并且生態體育也為高職體育教育發展指明了方向,構建生態體育課堂,以生為本,注重學生個性化,實現學生成長、學校教育、體育發展的和諧統一,踐行終身體育教育,從根本上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堅持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高職體育;生態課堂
一、體育生態課堂的內涵
我國高等教育改革逐步深入,對教育的探索也獲得了更多的認知,當前高職院校的體育教育核心已經逐漸從對體育活動的教育轉向了注重人本教育,即關注學生的個性個體發展,注重學生的全面性、可持續性的發展,這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追求目標一致,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高職體育教學是符合社會發展趨勢的,也是優化教學改革的有效途徑,高職體育教學的生態化建設勢在必行。
生態體育是從自然生態和人文生態的角度出發,正確處理人、環境、體育之間的相互聯系,使其能夠和諧共生,同促發展,在高職體育教學中踐行生態體育理念,打造體育生態課堂,就是基于生態學的視角,以促進學生個體發展為根本目標,健康育人,培養學生的生態意識和終身體育意識,通過對學生體格、心理素質的培養,加強學生的適應能力和創造力,突破傳統體育教學局限,充分體現高職體育的育人功能,促進學生的綜合水平提升。
二、高職院校開展生態體育教學的必要性
(一)生態體育是學生成長的內在需求
生態體育是一種相對比較新的體育教學理念,生態體育倡導的是學生參與體育活動時與環境的協調融合,引導學生自主發展,積極主動走近自然開展體育活動,始終保持積極、樂觀、向上的鍛煉、學習的態度,這也是生態體育對于學生的主要教育功能的體現,而學生對于生態環境的認知和意識極大的影響著所處的環境,好的環境也能帶給學生好的反饋,因此開展生態體育教學,能夠培養學生身心健康,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幫助學生積累實踐經驗,能更好地融入社會。
(二)生態體育是高校體育發展的重要助力
高職院校體育教育要不斷精進,就需要尋求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發展手段,當前高職體育專業教育以培養體育教師、教練員以及體育活動管理人才為主,以生態體育為導向,開展體育生態課程,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完善學生知識結構體系,在培養目標和力度上能更好的契合當前社會對體育專業人才的需要,在全球重視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大環境下,體育生態教育能及時更新教學,優化體育教育資源配置,提高教學效果,也能更好地促進高職體育發展進步。
(三)生態體育能夠助推體育事業發展進步
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一直以來人類社會以己為主創造發展了極大的社會文明,這是人類的進步,但在發展過程中對自然環境的忽視造成了負面影響,人類在進行體育運動的時候曾經對生態環境也造成了很大的破壞,在現代社會我們對環境保護的反思使得綠色概念興起,環保思潮深入人心,在體育運動方面也更加注重體育對生態平衡的影響,近二十年的奧運會常以綠色、生態、環境為主題,可見發展生態體育是體育事業的必然走向,通過加強體育人的生態意識培養,進而將生態理念知識輻射至整個社會,全民參與,也能帶動體育事業的健康發展。
三、高職體育生態課堂建構路徑
(一)教學思想生態化
教育思想是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的主心骨和領航標,對體育教學的目標、課程設置、教學方法都有很大的影響,經過多次課程改革,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理念也發生了不同的變化,但是落實到實際教學過程中的卻很少,多數教學還是因循守舊,以培養體育技能和增強學生體質為主,有的院校強調了生態體育的概念,卻苦于當前我國這方面研究和經驗的欠缺而不得其法,仍舊在探尋摸索中。就體育教育生態化理念來講,主要側重于以下兩點:
(1)堅持以學生為主,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
生態體育理念下的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應當在提升大學生身體健康水平和體育技能水平的同時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傳統體育教育在學生對待體育競技的態度、體育價值觀念、體育情感方面多有欠缺,在體育課堂中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弱化,教學一刀切,學生個體差異被忽視,通過課堂學習學生無法獲得有效的個人提升,這些原因都會導致學生的學習熱情不高,教學效果縮水,因此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對學生體育素質的全面培養,加強學生的體育價值觀和情感體驗,多樣化課堂教學方法,因材施教,激發學生的體育熱情,重視學生的個體成長,給予學生正面鼓勵,促進學生加強體育的學習和鍛煉。
(2)培養學生樹立終身體育思想
高職體育教育的最高形態就是讓學生形成終身體育的理念意識,即使脫離學校,學生仍然能夠主動、自愿的進行體育活動,這對學生來說也是獲益終身的事情,大學生在心理和生理狀態上都是最佳時期,在這時對學生進行終身體育教育將獲得很好的效果,一方面在體育課堂中在知識傳授、技能培訓時將終身體育思想貫穿全程,學生掌握了某種體育技能,會在鍛煉中獲得成就感,進而激發對體育項目的興趣,發自內心的熱愛就不會對體育學習產生排斥,學生熟練掌握后,甚至會成為他今后長期進行的運動項目;另一方面,教授、培養學生掌握體育技能也是終身體育理念的一個重要目標,學生不僅能夠掌握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將所學有所用,才能保障體育運動的延續性,讓學生在走出校園之后依然能夠使用體育知識進行鍛煉,將知識融會貫通甚至是拓展鍛煉的項目,這是對體育教學效果最好的反饋。
(二)教學目標生態化
生態體育視角下的高職院校體育教學要放寬眼界,在全面發展的思想指引下,體育教學的目標也要相應擴展,包含對學生的身體健康、運動技能、心理素質、社會適應能力等多方面的教育,培養學生優秀的體育素質和體育文化。
(1)體育素質
大學生體育素質最根本的構成是體育知識和體育技能,能夠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提高學生對體育運動的熱愛,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在一些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中,很多體育課只把傳授知識作為教學的重點和目的,沒有將體育課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效連接起來,學生對待體育課的態度也只是普通的一門課程,也沒有將體育技能與自身應用結合,脫離了體育課就不知道該如何進行體育運動,因此體育課堂要加強學生體育運用能力的培養,讓學校體育鍛煉與學生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并持續發展下去。
(2)體育文化
體育不僅僅能夠強身健體,體育更是一項競技運動,追求榮譽是體育運動的本能,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體育運動的經濟性也在逐漸顯露,在運動中的規則性、合作性、競爭性也充分表現出來,生態體育教育要讓學生認識到這些體育文化,形成正確的體育價值觀念,培養學生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積極奮進的態度、永不服輸的信念,這是體育精神的發揚,體育文化的傳承,體育道德的積淀,有利于促進形成健康的體育經濟關系。
(三)教學方法生態化
(1)豐富體育項目
豐富的體育項目能使高職院校的體育課堂更加生動有趣,學生愛好、體能、性格方面均有差異,傳統的高職體育課堂常設項目有籃球、排球、足球、乒乓球、太極等等這些算是相對有趣味性的,但是仍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現代的大學生接觸的更多,眼界也更廣,高職體育課堂也應當順應潮流,增添一些時下流行的體育運動,比如網球、臺球、散打、攀巖、越野、街舞等等年輕人喜愛的項目,讓體育課成為放松課,心情放松,愉快鍛煉,也能減少教師的教學壓力,在學校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引入更多的運動項目來豐富教學,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需求,有助于學生養成健康的運動習慣。
(2)改進教學方法
我國高職體育教學多是以實踐課程為主,在實踐的過程中教授一些相關的體育理論知識,但是很少有系統性的理論教學,出現這種現象一方面在于我國體育教學理論體系的不夠完善,另一方面是對體育理論傳授的忽視,在生態體育的視野下,適當提高體育理論教學十分有必要,比如開設關于體育康復保健、體育運動安全、體育基礎護理、人體科學方面的課程,讓學生能夠根據自身情況,科學的進行體育鍛煉,減少運動損傷。
(3)營造體育氛圍
校園體育文化能給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體育運動氛圍,通過體育文化的傳播,促進學生積極參與探討體育精神,體育的價值和意義,體育在生態環境中的發展路徑和建設機制,鼓勵學生在課余時間多參與戶外活動,踏青、遠足、登山等與自然界接觸的體育運動,在大自然中感受體育帶來的身心變化,加強對生態體育的認知,進一步踐行生態體育,推廣生態體育。
參考文獻
[1] 謝雪峰,曹秀玲.我國體育生態研究現狀與思考[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6(01).
基金項目:文章系“高職院校體育生態課堂建構研究”課題研究成果,項目編號:Lgy18yb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