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陽
摘 要:大學治理的本質是大學精神的體現,也是實現高校自身發展目標的治理過程和治理體系的總和。教授作為大學治理過程和發展的見證,從中世紀到二十一世紀,從西方到東方,淌過歷史長河,跨越不同國界,隨著時代進步發展,教授在高校治理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史為鑒,博古通今,梳理大學治理下教授角色的歷史脈絡,為我國高等教育的管理模式提供有益經驗和路徑。
關鍵詞:大學治理;教授角色;歷史演變
一、教授治理的相關含義
(一)教授治學的角色內涵
教授在學術權力的限度內進行的大學實踐管理活動,主要覆蓋教學、學科、學術和學風等方面的治學客體。治教學,是教授職責最本質的體現,突顯教授在大學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課程設置、培養方案制定等教學方面;治學科,是指教授在學科設置、建設及評估等方面做出的決策;治學術,這是大學治理的核心內容,學術自由是大學的根基,教授主導的學術權力是大學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不竭動力;治學風,做學問必先學會做人,學術風氣是教授治學的營養土壤和精神飼料。
(二)教授治校的角色概念
考慮到各國歷史背景和社會發展情況不同等因素,一般而言,教授治校的概念有以下幾層含義:一是教授治校中的主體教授以團體形式出現,也是集體負責制的體現。二是教授治校的范圍是有一定限度,治校的內容主要是涉及學校的重大事務,通常是限制在與學術事務相關的管理中。三是教授治校在整個大學治理的環節中以一種參與者的角色發揮作用。
二、西方大學教授角色的歷史發展
(一)萌芽期:中世紀大學教授會
教授治校這一理念誕生于歐洲中世紀的大學,但此時期而言“治校”所包含的實際意義并未達到治理的高度,教授、學者所掌握的權力在當時的背景下依然十分有限。中世紀的政治社會主要以教會的形式和國王的統治為主背景,教授并未有統一的團體組織。隨著封建制度的形成和發展,基督教得到了廣泛傳播,隨之而來,其他被視為異教的產物被消除,教會不允許有任何非教會思想在社會上存在。隨著經濟實力的不斷壯大,人們的思維逐漸打開,思想愈發活躍,封建的思想有所淡化,同時讓人們產生了一定的文化需求,在這種背景下,教授受中世紀其他行業組織管理模式的影響,他們帶領一部分對知識充滿強烈求知欲的學者,利用教會同當時統治者的沖突和矛盾自發成立以教授、學者為主的教授行會。教授行會所創設的學校數量不斷增加,政府管理者一般通過對神職人員管理并配備職員的學校進行資助,由此可獲得相應管理的權限。由此可見,中世紀的學校的數量雖然較多,但是無論從規模上還是水平上而言都是很低的,大學組織相對松散,教師傳授的內容還是以陳舊僵化的神學知識為主,學術創新乏善可陳。這種狀況在十八世紀中期更加惡化,甚至有些大學被迫關閉,此時期的大學沒有學術地位上明顯的等級之分,首要任務是培養神職人員,與科學并無關聯,使得教會或政府侵犯學術自由的現象很少發生,教授的學術權力也在參與大學的運行。
(二)成長期:大學自治和學術自由
18世紀起,英國工業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人們對于自然科學的推崇逐漸代替了神學和經院哲學,由自然科學發展而引起生產方式的變革進一步加劇,人們對于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方法單一的大學教育氛圍無法適應,迫切的需要有實際生產知識與技能的人才。在新人文主義思想的推動下,為了學術研究的有序實施,讓學術自由的氛圍避免無端的收到外部勢力的牽制和干預,柏林大學正是在此背景下建立起來,它的創辦者洪堡接過復興教育的重任,他重視教學與學術研究的統一,提倡以“大學自治”和“學術自由”為核心的教授主導學術權力的理念。正是在這種理念的積極促使下,大學教授能夠充分表達個人的學術觀點,與學生在講授探討中有效避免了其他權力干涉學術自由造成的影響。洪堡認為大學是民主開放的,并且是獨立自治的組織,校長由教授會選舉產生,被推選的校長負責處理學校一切校務,而教授只需在學術事務的決策中有充分的話語權。他倡導學術自由的同時也給教授們在學術管理中廣泛的自主權,從而激發了教授們的學術的主動創造力,教授們的想法和觀點對于學校的治理有很強的針對性,由此也確立的本時期德國大學教授主導學術權力的治理理念,德國大學的迅速崛起也使得德國社會各領域的發展煥發出新活力,也為后世西方大學和中國大學的治理模式提供了參考和借鑒。
(三)成熟期:教授參與型治理
隨著世界一戰、二戰的爆發,德國卷入其中,政治勢力迅速蔓延至大學,高等學校因此受到重創。直至二戰結束,德國的高等教育才逐漸恢復,經過戰爭的遭遇,讓政府掌權者重新審視大學治理制度上政府和大學的關系,并決定對此進行改革。最終在大學治理制度上,政府通過法律削弱了教授獨立決策的權力,國家對大學的行政化控制明顯加強,對于大學自治也有一定程度的削弱。
二戰結束后的美國高校,大學的治理制度主要體現在利益相關者共同參與到大學的治理中,有效避免了高校行政權力分化和泛化,一方面使基層教師在大學治理中的地位得到提升,也使得主導學術事務的教授群體的權力得到充分保障,另一方面,大學學術評議會由過去純粹的“教授治校”逐步演變為由各方利益相關人員參與的共同治校,在一定程度上學術治理參與權的下放也讓學術權力得到有效釋放。美國大學治理的模式受歐洲大學的影響,同時又結合本國自身特點與發展規律,探索出一條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相制約的治理模式,教授“參與式”治校這一模式奠定了美國大學教授治校的基礎,也成為后期各國大學治理模式改革效仿的對象。
三、我國大學教授角色的歷史沿革
(一)民國時期
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移植于西方高等教育,教授治理的思想最早是由蔡元培推介并在民國政府時期擔任教育總長和北京大學校長期間付出實踐的。由蔡元培手訂的《大學令》以教育部法令的形式公布,《大學令》中明確規定:大學設立評議會和教授會。大學層面的評議會以校長、各科學長及各科互選教授為會員,大學校長為議長,可隨時召集評議會,決議大學內部一切重大校務、學術方面的事務;在學科層面各設立教授會,以教授為會員,學長為議長,可隨時召集教授會,審議學科課程,各學科內教學情況和學生成績合格與否等事務。
教授治學是西方高等教育管理思想中國化演變時新產生的管理思想,它最初由民國時期的教授治校制度逐步形成。蔣夢麟在出任北京大學校長后明確提出“校長治校、教授治學、職員治事、學生求學”的辦學主張,并以此為基準改變了學校部分制度準則。這不僅是近代中國大學史上“教授治學”的首次提出,也轉變了蔡元培所提倡的校長領導下的教授治校思想。至此,校長在學校管理的權限得到擴大,教授的角色和地位在某種程度上被邊緣化。大學教授對學校事務的管理由決策制定者向決策建議者角色的轉變,且管理內容主要集中在有關學術方面的事務。教授治學理念的提出,標志著西方高等教育管理思想中國化在本土適應性的改變。
(二)計劃經濟和改革開放時期
新中國成立后的十余年高等學校發展歷程,無論是由中央或地方政府領導管理高校的模式和格局都對高校自主辦學、自主管理、自主發展造成一定程度上的阻礙和限制。高等學校的重大事項的確定和重要制度、命令都必須有高教部頒布和審核批準。兩級政府部門通過學校中的黨政組織體制執行決定和貫徹政府意愿,這就使黨政組織體制掌握到了對高校事務絕對的管理權力。如此趨勢的發展導致大學教授地位越來越低下,原本擁有對學校學科設置、學校規章制度等重大事務的權力也被政府控制。他們在大學管理中缺失話語權,自身權力也受到很大削弱,教授參與學校管理如同紙上談兵。在歷經數次政治運動,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的沖擊下,教授的地位更是一落千丈,幾乎喪失了在高校管理中的全部權力,甚至成為被批判、被革命的對象,他們受到了空前的災難。
改革開放以來,高等教育事業翻開了新篇章,教授等一批知識分子由之前受壓迫的社會環境中走出來,他們的地位也開始發生根本性變化。大學師資隊伍不斷壯大充實,整體學術水平也獲得提升,民主化管理思想逐漸成為大學學術管理的重要思想,教授治學的管理理念也重新被提及。1978年中央出臺頒布《全國重點高等學校暫行工作條例》明確規定,在學校內部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管理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以教授為主導的大學學術管理機構。遵照國家的教育政策,大學中又紛紛設立學術委員會、學位評定委員會、教師職稱評定委員會等由教授參與組成的學術管理機構。與此同時,在教授治學理念的作用和影響下,學術管理的廣度和深度也不斷拓展,教師也逐漸恢復了教授、副教授、講師及助教的職稱。大學教育事業穩步發展。與之前文革時期相比,教授在學術管理的地位和影響力有明顯提升,但是黨政組織在管理體制中的權力比重很大,并不能讓教授完全發揮其自身學術能力。
(三)高校“雙一流”建設時期
當前,在我國提出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時代背景下,高等教育正面臨新的改革和發展的機遇。全國教育大會的勝利召開,吹響了我國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的嘹亮號角,全面推進大學“雙一流建設”必須面對解決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這兩大命題,而教授在大學治理的環境中的作用就愈發突顯,教育家梅貽琦曾言,“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可見一所大學的根基在于大師,在于教授,大學要營造出良好的學術氛圍,教授在其中的地位尤為關鍵。從國家層面而言,在2010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年——2020年)》明確提出:“公辦高校要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健全議事規則與決策程序,依法落實黨委、校長職權。充分發揮學術委員會在學科建設、學術評價、學術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探索教授治學的有效途徑,充分發揮教授在教學、學術研究和學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加強教職工代表大會、學生代表大會建設,發揮群眾團體的作用”。從學校層面來看,在“雙一流”建設關鍵時期,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推動學科建設成為各高校的首要目標,一些知名教授在某些學科領域有很大的學術影響力,身后不但有相對成熟的科研團隊,還有掌握著國家重點基金課題或科研項目等諸多學術資源,很多高校正是看中了這點,紛紛設立各類人才“帽子”,提供與科研工作和日常生活相關的福利待遇,吸引教授以個人或團隊形式加盟,助力大學“雙一流”建設。在我國不少東部高校都存在此類現象,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教授在大學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治理大學學術領域更為明顯。
參考文獻
[1] 韓延明.論“教授治學”[J].教育研究,2011(12).
[2] 孫善根.走出象牙塔—蔣夢麟傳[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153.
[3] 高平叔編.蔡元培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469
[4] 徐先鳳,畢憲順.共同治理:我國帶血內部治理的路徑選擇——從教授治校到教授治學引發的思考[J].東岳論壇,2013(01).
[5] 孫曉華.教授治學的歷史源流及實現途徑[J].現代教育管理,2010(12).
[6] 楊克瑞.教授治學,也要治校——兼論現代大學制度建設[J].教育發展研究,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