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金州
在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中,周恩來是唯一一位在東北度過少年時代的領導人。自1910至1913年,周恩來先后就讀于遼寧鐵嶺的銀岡書院和沈陽的奉天省官立東關模范兩等小學校(因包括4年初小和3年高小而得名)。
從江南水鄉到白山黑水,12歲的周恩來以頑強的毅力,適應了氣候、飲食、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巨大變化,同時積極跑步、踢球、做操,體質逐漸強健起來。1966年,在接見遼寧大學青年學生時,周恩來深情地回憶說:“我身體這樣好,感謝你們東北的高粱米飯、大風、黃土,給了我很大的鍛煉。吃高粱米,生活習慣改變了,長了骨骼,鍛煉了腸胃,使身體能適應以后艱苦的戰爭年代和繁忙的工作。”
在東北的3年里,周恩來勤奮學習、樂于助人。他尤其注重國文(語文)的學習,作文常被老師作為范文在全校傳閱。國文教師趙純在批閱周恩來的作文時感慨不已:“我教了幾十年的書,從沒見到這樣好的學生。”課余,周恩來自學《史記》《漢書》《離騷》,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閑暇時間,周恩來常幫助校工老吳掃地燒水,還用自己的錢幫他治病。
在東北讀書期間,周恩來踏訪了日俄戰爭的遺跡,從老師和同學的講述中、從自費訂閱的《盛京時報》的字里行間,感受到國家危亡、民族恥辱,立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宏愿。從歷史教師、進步人士高戈吾那里,周恩來第一次聽到孫中山和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的名字和事跡,讀了鄒容的《革命軍》,萌發了最初的革命意識。辛亥革命爆發后,在白色恐怖嚴重的沈陽,周恩來毅然剪去辮子,用實際行動表達對民主革命的擁護。
1912年10月,東關模范兩等小學校迎來了校慶兩周年,這也是辛亥革命后該校第一個校慶日。周恩來心潮澎湃,特作《感言》一篇,殷切期望同學們牢記自己是“負將來國家責任之國民”“以將來如許之重負,基礎于小學校三四年中,同學,同學,宜如何奮勉,始對之而不愧哉”。他對學校教育提出殷切期望:“求整頓宜重實際,務外觀先察內容。勿自隳行檢,以失人則效;勿鋪張粉飾,以博我名譽;更勿投身政界黨會,謀利營私,以紛擾其心志,而日事敷衍。”此文發表后好評如潮,被多本書籍收錄,是保存下來的周恩來最早的文章。
1913年2月,周恩來結束了東北3年的學習生活,轉赴天津南開學校深造。對于在東北求學的經歷,周恩來格外珍視,把它視為自己人生的轉折點。在1946年與美國記者李勃曼的談話中,周恩來總結說:“十二歲的那年,我離家去東北。這是我生活和思想轉變的關鍵。”
離開東北15年后,1928年5月,周恩來在鄧穎超的陪同下,再次親臨白山黑水。這次,他是途經東北去蘇聯,參加中共六大和共產國際六大的。當時,周恩來已是舉世聞名的中國革命領導人,日本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的軍警偵探,時刻夢想著以周恩來的頭顱換取巨額賞金。在從大連經長春、吉林到哈爾濱的一路上,周恩來從容應對日本軍警的盤問和特務的跟蹤,終于平安出境。同年10月,周恩來又從東北入境回國,并在沈陽向以劉少奇、陳潭秋為首的滿洲省委傳達了中共六大和共產國際六大精神。在這兩次途經東北期間,周恩來還探望了在東北工作的伯父和弟弟。
值得一提的是,在民主革命時期親臨東北的中央人民政府主要領導人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第一位親臨東北的還是周恩來。1950年1月至2月,周恩來陪同毛澤東出訪蘇聯。回國時,周恩來陪同毛澤東視察了東北地區。
在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中,陳云是唯一一位直接領導過東北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領導人,也是在東北工作最久的領導人。
陳云與東北的淵源,始于1935年10月2日。這一天,陳云在莫斯科成為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三名正式代表之一,兼任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監察委員會委員和滿洲問題委員會委員。以后又受黨中央和共產國際總書記季米特洛夫委托,主持包括東北在內的全國黨組織建設工作,并擔任抗聯干部學校——斯大林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八分校黨建和工會課代理副教授。在以后的歲月里,陳云積極向東北抗聯傳達遵義會議、瓦窯堡會議精神和長征經驗,確定東北抗日聯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主持起草發布了《東北抗日聯軍統一建制宣言》,同在莫斯科工作學習的魏拯民、劉海濤、韓光、李范五等抗聯干部密切接觸,主持了東北黨組織的改革和重組。
在領導東北抗日斗爭期間,陳云撰寫的《革命運動的發展與防止奸細的破壞》《隨軍西行見聞錄》《英勇的西征》等著作,也通過《救國時報》等渠道,陸續傳達到東北抗日聯軍,并成為東北黨組織建設和反奸細斗爭的指導方針,成為抗聯部隊學習長征精神和經驗的主要教材。在以陳云為核心的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領導下,自1935年起,東北抗日斗爭進入全盛時期。正如毛澤東在1936年元旦給朱德的電報中所言:“中央已派大批人去指揮抗日戰爭,東三省抗日戰爭有大發展。”1937年11月29日,陳云返回延安,繼續領導東北抗日斗爭。1941年8月27日,中央政治局確定將陳云提出的“調查研究、摸清情況、打通聯系、開展今后”16字方針確定為東北工作基本原則,并指定陳云、彭真、康生為東北工作負責人。
在抗日戰爭大反攻期間,陳云受黨中央的委托,和彭真一起,于1945年9月18日飛抵沈陽。在以后的4年中,陳云歷任東北局副書記、常委、北滿分局書記等職,和彭真、張聞天、林彪、羅榮桓等一起,按照毛澤東和黨中央的部署,領導了東北解放戰爭。他在北滿地區初期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和肖勁光一起領導和堅持南滿斗爭,頂住了國民黨軍隊的強力進攻。隨著東北解放戰爭形勢的發展,陳云的工作重心逐漸轉移到經濟建設、支援前線和接管新解放區方面。他以驚人的毅力和才干,在歷經日偽、蘇聯、國民黨當局輪番破壞的爛攤子上卓有成效地開展工作,使東北地區的工農業建設和鐵路交通得到了迅速明顯的恢復。
1948年11月2日,遼沈戰役勝利結束,東北全境解放。陳云又率先進駐沈陽,于3日就任沈陽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在陳云領導下,沈陽的軍事管制和接管工作緊張有序,最大限度地團結發動了工人、知識分子、舊政權職員等各界群眾,保證了各機關、工廠、學校的正常工作和教學,在極短時間內,全面恢復了沈陽工廠的生產,并為沈陽人民營造了正常的生活環境,以實際行動使沈陽人民認識到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政府與日偽蔣統治的本質區別。陳云接管沈陽的經驗受到毛澤東和黨中央的充分肯定,并為解放全國其他大城市提供了參考借鑒。
1949年年初,陳云離開東北,來到河北平山縣西柏坡,向毛澤東和黨中央匯報了東北的恢復和建設情況,并參加了七屆二中全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陳云擔任第一任政務院副總理,排名僅次于董必武,并兼任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主任,在領導東北工作的基礎上,承擔起領導新中國人民經濟事業的重任,成為中國共產黨經濟工作的杰出領導人。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