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明倩
摘要:馬克思在創立唯物史觀的同時提出了關于社會發展形態的兩大圖式—— “三形態論”和“五形態論”。在評述“三形態論”和“五形態論”的基礎上,對兩者的關系進行了辨析,認為這兩種社會形態理論是相聯系的、相統一的,在社會發展一般規律上是相融合的,認為其相對立或相否定的觀點是沒有根據的。
關鍵詞:馬克思;社會發展形態;兩大圖式;關系
中圖分類號:B0-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CN61-1487-(2019)08-0032-03
馬克思關于社會發展形態的兩大圖式,即“社會發展三形態”與“社會發展五形態”,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一直是馬克思主義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在早期理論研究中,大部分學者側重于“五形態論”,但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重新看待馬克思的“社會發展三形態”理論,將此理論與當代社會的轉型、以人為本等社會問題進行關聯性研究,掀起了“社會發展三形態”的研究熱潮。實際上,學術界對“社會發展五形態”也時有質疑之聲,如中國人民大學段忠橋教授就認為“五種社會形態”是后人對馬克思思想的誤讀;中央編譯局馬克思主義研究部季正矩主任也認為“五形態說”在馬克思那里找不到確鑿的文本依據作為支撐,在世界范圍內沒有得到大規模的實現。
以趙家祥、奚兆永為代表的專家學者對此持有不同的態度。北京大學趙家祥教授認為,“五大社會形態”理論與客觀現實相契合,馬克思、恩格斯的代表性著作中也都存在著“五大社會形態”的觀點。南京大學奚兆永教授認為五種社會形態理論切合人類社會歷史演進,是一個具有完整框架的理論系統,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面對這些學術爭論,要理清社會發展“三形態論”與“五形態論”的關系,探討“五形態”是否符合人類歷史演進的客觀規律的問題,就要從馬克思的歷史語境與經典著作中探討這兩個社會發展的圖式及其相互關系。
一、社會發展三形態論
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將人類社會劃分為三種形態:“人的依賴關系”“物的依賴關系”和“人的自由個性全面發展”。馬克思指出:“人的依賴關系(起初完全是自然發生的),是最初的社會形式……因此,家長制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狀態隨著商業、奢侈、貨幣、交換價值的發展而沒落下去,現代社會則隨著這些東西同步發展起來。”[1]107馬克思按照人的發展狀況,把人類歷史劃分三個依次演進的社會形態。從表面上看,馬克思社會發展“三形態論”的劃分標準為人的發展狀態,即個體之間建立社會聯系的形式以及個人對于社會環境的控制程度和自由度,而實際上對于社會歷史形態的劃分必須結合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內容。
在人的依賴關系中,在相當長的時間里自然經濟占據統治地位,個人的能力還很弱小,獨立性很低,個人只有依附于血緣或者軍事共同體才能夠生存。馬克思也說過:“無論我們怎樣判斷中世紀人們在相互關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人們在勞動中的社會關系始終表現為他們本身之間的個人的關系,而沒有披上物之間即勞動產品之間的社會關系的外衣。”[2]95當時人們主要依靠手工工具從事農業生產,人與人之間是獨立的個體,只有相互依賴結成一定規模的共同體,才能在孤立的地點和狹小的空間下生存下去。生產的直接目的是為了滿足生產者的個人需要而不是為了產品交換,社會生產基本上以自給自足為主。隨著生產力水平及其發展狀態的不斷提高,自然經濟也在慢慢瓦解,并逐步發展為商品經濟。
在物的依賴關系中,商品經濟取代了自然經濟,成為占據主導地位的經濟形式。與自然經濟條件下的生產目的不同,獲得商品的交換價值是商品經濟社會生產的直接目的。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個人需要日趨多樣化、個人生產日趨單一性,單個人不可能生產出自己需要的全部生活產品,人們要想生存下去就不得不用自己的勞動換取他人的勞動。“由于勞動及其產品是以交換的形式進入人們的生活,因此,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表現為物與物之間的關系確立起立。”[3]211但是實質上,在商品交換中形成的物質關系,不過與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的“在人們面前采取了物與物的關系的虛幻形式”而已。馬克思認為:“這種社會聯系表現在交換價值上,因為對于每個個人來說……他在衣袋里裝著自己的社會權力和自己同社會的聯系。”[1]106在商品經濟下,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作為商品交換的媒介,成為人人追逐的目標,本來是人創造的貨幣理應受到人的支配,但是現在貨幣反過來控制了人,人都成為金錢的奴隸,人的價值、尊嚴、地位完全由人的財產所支配,人與人的關系更是由金錢來衡量,資本主義社會完全變成了一個異化的社會。
在人的自由個性全面發展的社會中,私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的對立已經消除,社會關系中的異化狀態也不復存在,科學技術和生產力水平高度發展。“一旦直接形式的勞動不再是財富的巨大源泉,勞動時間就不再是、而且必然不再是財富的尺度,因而交換價值也不再是使用價值的尺度”[4]100。在這種社會形式中,人力基本從直接的生產過程退出,勞動時間不再是衡量社會財富的標準,社會生產的目的變成了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服務。
二、社會發展五形態論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說:“大體說來,亞細亞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但是,在資產階級社會的胞胎里發展的生產力,同時又創造著解決這種對抗的物質條件。”[4]413列寧在《論國家》中將馬克思提出的五種社會形態歸納為:“世界各國所有人類社會數千年來的發展,都像我們表明了它如下的一般規律、常規和次序:起初是無階級的社會——父權制原始社會……在歷史上繼這種形式之后的是另一種形式,即農奴制。在大多數國家里,奴隸制發展成了農奴制……后來,在農奴制社會內……產生了一個新的階級,即資本家階級……到世界上再沒有剝削的可能,這就是我們共產黨的觀點。”[4]413列寧更為詳細地討論了人類社會從父權制原始社會到奴隸占有制社會、農奴制社會、資本權力社會、沒有國家沒有剝削的社會的發展過程,可以作為五種社會形態比較明確的表述。斯大林在《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中把人類社會發展階段正式概括為五種基本類型,即“原始公社制的、奴隸占有制的、封建制的、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的”。
針對馬克思的社會發展五種社會形態的觀點,一部分學者提出了質疑。其中一種觀點認為馬克思的“五形態論”缺乏文本依據,馬克思本人從未提出過五形態的社會發展理論,而把五形態作為社會歷史依次更迭觀點的是斯大林,對于“五形態說”是馬克思提出來的只是后人的主觀臆斷。筆者認為,以《德意志意識形態》為依據可以看出,馬克思把社會發展過程劃分為五種社會形態,在《雇傭勞動與資本》中,也提到“古典古代社會”“封建社會”和“資產階級社會”是人類歷史發展的一個特殊階段。因此,“馬克思本人未提出過五種形態理論”這種觀點存在一個誤區,就是將馬克思五形態理論雛形及其演進從馬克思的整體思想中割裂開來。縱然馬克思的思想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一定的不足,但是整體來說都是在五形態的框架內不斷發展和完善。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馬克思的社會“五形態論”只是適用于西歐各國,并不是世界上一切國家和民族都遵循的普遍規律,并舉出俄國等東方國家作為現實實例。筆者認為,現實實例與五形態說作為普遍規則并行不悖。五種社會形態理論對于社會發展普遍規律的圖景進行了勾勒,它舍棄了具體社會形態的多樣性和特殊性,把人類社會作為一個整體來說明其一般性的規律,五種形態是就人類發展的總趨勢和一般進程而言的,并非每一民族和國家都必須按照這個進程演繹社會歷史的發展。盡管對于某一民族而言,社會發展的形態可以呈現出一定的特殊性,但是人類社會總體而言,五種社會形態的依次更迭具有普遍的必然性。那些批判者的觀點只看到了人類社會發展歷程中的特殊性從而得出結論,認為五種社會形態不適用于世界一切國家和民族,它沒有從人類社會整體的視角審視五種社會形態。所以對于“五形態論”的批判觀點是不成立的,而要對“五形態論”進行深入分析,還要探究它與“三形態論”的關系。
三、社會發展“三形態論”和“五形態論”的關系
馬克思把社會發展形態的演進過程劃分為三個階段和五個階段,即“三形態”和“五形態”。“三形態論”和“五形態論”的關系也是學術界討論的重要課題,學者對此各有各的看法。劉啟良認為:“‘五形態理論并不是由馬克思提出來的……因此,我們不能夠把‘五形態說強加到馬克思名下。”[5]106有些學者認為“三形態”理論才真正體現馬克思的歷史發展觀,因為現實生活中,一個國家沿著五階段發展的非常少,還存在著跨越的現象。要對“三形態論”和“五形態論”有清楚的理解和客觀的評價,就需要厘清兩者之間的關系。
(一)“三形態論”與“五形態論”是相聯系的
從文本學研究的角度來看,“三形態論”和“五形態論”是相互聯系的,這種聯系體現在《1857—1858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與《<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以下簡稱《序言》)的關系之中。
馬克思早在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初就開始研究政治經濟學,計劃寫一部批判資本主義制度和資產階級經濟學的鴻篇巨著。而后從四十年代末歐洲革命爆發到五十年代革命失敗,馬克思重回書房大量閱讀經濟學著作,研究革命失敗的原因,《手稿》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在馬克思那里,這是為預想的鴻篇巨著所準備的材料,事實證明,《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的有關內容的確是以《手稿》為基礎,例如其中有關資本、貨幣以及商品流通的部分內容,在《手稿》中也有所提及。而《序言》作為《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的提綱挈領之作,必然與《手稿》有著密切的關聯。另外,《手稿》之中關于“資本主義生產以前的各種形式”的部分與《序言》中關于社會形態演進的內容有十分緊密的聯系。從文本分析的這個意義上來說,《序言》是《手稿》的總結,這是無可非議的。因此“三形態論”和“五形態論”并不是完全的割裂關系。
(二)“三形態論”與“五形態論”是相統一的
“三形態論”與“五形態論”是相統一的,這是從人類發展一般規律角度著手的。無論是“三形態”的交替進行還是“五形態”的依次演進,就像《馬克思歷史決定論及其歷史命運》一書中曾指出的:“它們是馬克思在不同歷史條件下,根據不同需要,對社會發展基本規律在不同民族和國家表現的多樣性、豐富性的具體闡發。”[6]180馬克思將人類社會置于成熟且典型的社會發展形式之上,放在“世界歷史”的范圍內,研討人類社會歷史的一般規律。
“三形態論”從人的發展維度論證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趨勢,反映了社會發展從第一種社會形態到第三種社會形態的發展進程,這三大社會形態與人的發展階段相協調,是任何國家和民族都不可超越的發展規律。相比較而言,“五形態論”是從物質生產方式的維度論證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趨勢。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在不同社會結構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一定生產力基礎上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決定了社會的性質,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矛盾運動構成了社會性質的變化,共產主義取代資本主義具有歷史必然性。因此“五形態論”也解釋了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另外,就“三形態論”和“五形態論”這兩種社會演進規律的相互關系而言,“三形態”的第一階段,即人的依賴性社會或者自然經濟社會,包括“五形態”的前三個階段,即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這三種社會形態;物的依賴性社會或者商品經濟社會,指的是“五形態”的第四個階段資本主義社會;個人全面發展的社會或者產品經濟社會,指的是最后的共產主義社會。這樣理解就可以把“三形態”和“五形態”統一起來,共同置于馬克思的唯物史觀的發展過程中。可以看到,雖然兩種社會形態理論都揭示了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五形態論”是馬克思從更具體更深入的意義上,直接進入具體的所有制關系中把握歷史發展的細節,挖掘總結出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可見,將“三形態論”和“五形態論”相對立或相否定的觀點是沒有根據的,這兩種社會形態理論在社會發展一般規律上是相融合的。
參考文獻:
[1](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鄭憶石.馬克思的哲學軌跡[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4](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5]劉啟良.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M].學林出版社,1994.
[6]商逾.馬克思歷史決定論及其歷史命運[M].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