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
2019年4月17日,在上海盧浦大橋上,17歲少年當著母親的面突然跳橋身亡,母親捶地痛哭。這則新聞迅速引起公眾的關注,也讓親子關系的話題再次躍然成為社會新聞榜首,媒體公布的整個畫面令為人父母者唏噓,也令為人子女者詫異。視頻中,母親略顯焦躁的舉止與少年的激越行為直接呈現在我們眼前,讓我們不難想象在孩子生命的最后時刻,母子雙方的激動情緒和沖動言行。這樣的情緒狀態也引發了人們的思考,很多人都在指責母親簡單粗暴的教子方式,扼腕于孩子的不理智。有人問,這個男孩的宿命是基于遺傳帶給他的與生俱來的氣質類型,還是基于家庭教育方式帶給他的潛移默化的行為習慣?
我們常說,家是我們溫暖的避風港,是我們療傷的避難所,然而很多時候,我們所感受到的傷害正是來自家庭。從上述事件中母子均帶有激越性行為看,網友所稱家族性格的確是有道理的,而這里所說的家族性格不僅僅是源自母親傳遞給孩子的氣質類型,還有由于父母氣質特征所形成的家庭氛圍帶來的親子環境。親子環境緊張,則進一步強化遺傳氣質;親子環境松弛,則淡化不良的遺傳氣質。遺傳對家庭氛圍的影響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朝著哪個方向走,取決于親子互動的結果。
小鏈接
高爾頓的雙生子實驗與優生學
達爾文有位著名的表弟高爾頓,其知名度不亞于達爾文,他是最早研究雙生子的生理心理學家,也是現代心理測量之父,最重要的是,他推動了優生學運動。由此可以看出高爾頓是位先天派。高爾頓是遺傳決定論的倡導者,他通過收集94個雙胞胎的案例,分析那些分開教養的雙胞胎之間性格與能力變化,研究結果堅定了他的一貫主張,即人的才能來源于遺傳。1869年,高爾頓出版了《遺傳的天才》,書中有一個對各個領域杰出人物的社會調查,包括法官、政治領袖、文學家、科學家、藝術家和神學家等。高爾頓研究了他們的家庭背景和生活資料,結果發現他們中大多數出自名門望族,其中31%的人父親是杰出的名人,41%的人兄弟很有名氣,還有48%的人有杰出的兒子,血緣關系越近,同為名人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而高爾頓與達爾文這對著名的表兄弟也許更可以用自身的故事來現身說法。
一些后來者為了驗證或者推翻高爾頓的觀點,也紛紛采用“雙生子實驗”的方式進行研究。以我國北師大著名教授林崇德的“雙生子的心理學研究”為例,研究表明同卵雙生子與異卵雙生子在氣質表現中的差異考驗數P<0.01,說明人的氣質主要來自遺傳素質的影響,而且遺傳因素越近,相關關系越大,該實驗還進一步證明遺傳通過氣質類型的因素影響于兒童對現實的態度的性格特征,遺傳對性格的情感特征的影響比較明顯。
麥克格羅的對照實驗與智力環境論
1932年,麥克格羅從一戶窮人家“租”來了一對孿生子,并進行了兩年多的對照實驗,哥哥接受了高強度的身體機能訓練,弟弟則被放在一個嬰兒床上,沒有人與他互動。雙生子1歲的時候,哥哥能攀爬樓梯、游泳、滑旱冰,而弟弟除了坐爬走抓握等基本動作之外,什么技能都不會;2歲的時候,弟弟開始接受高強度訓練,但是直到實驗結束,弟弟也沒有達到哥哥的水平;成年后,弟弟在身體流暢自如方面依然不如哥哥。這個實驗從側面驗證了行為學派創始人華生那句經典言論: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一個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環境,不管他們祖先的狀況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們培養成從領袖到小偷等各種類型的人。
林崇德教授的實驗表明 ? 不同環境條件下生活的7對同卵雙生子存在差異,證明環境對氣質的變化起著決定作用,由此可以推論環境對遺傳因素具有改造作用。同時,環境對兒童性格的情感特征、意志特征的發展起著決定作用。
人們常說“投胎是個技術活”,畢竟得到什么成色的遺傳基因至關重要。基因中無益于我們成長的元素影響力過大,就會導致對我們成長的束縛,可悲的是,我們對這些先天的生物性元素無法挑挑揀揀,只能被動接受。而由以上觀點和研究可以看出,遺傳和環境在不同的范疇、時段對個體起著不同的作用,這是一個此消彼長的過程。好在實驗證明基因對我們的影響會隨著環境影響而逐漸發生變化,這就是進化,是個體在有限生命時間內的自我進化,我們用個體的微進化來實現人類整體的優勝劣汰。心理學將個體進化的過程稱為“社會化”成長,它是一個不斷通過后天習得(認知、行為)來適應全新環境的過程。也就是說,無論先天還是后天決定論,對我們小小的個體而言,成長的過程似乎就是一個左突右沖突出重圍的過程,我們試圖從遺傳、依賴環境的被動狀態,逐步強壯到改變先天束縛、擺脫后天制約,最終錘煉成為一個真正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