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灣
“在人很多的場合,我不知道該怎么開口,這種感覺很難受。”這是最近在咨詢室里,我遇到的一個學生所傾訴的苦惱。
美國心理學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八階段發展理論告訴我們,人的自我意識發展持續一生,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分為八個階段,每個階段有符合該年齡階段生理和心理發展特點的個性沖突。而大學生處于兩個階段的交界—12—18歲青少年期和18—24歲成年早期,這兩個階段所經歷的分別是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感之間的沖突,以及親密感與孤獨感碰撞帶來的沖突。
關于“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是發展心理學中關于人格成長的一個重要概念,但至今沒有一個標準化的定義。大學生的自我同一性大多時候是指個體將自我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標、價值觀等特質與現實整合為統一人格框架的心理過程。
從自我同一與角色混亂,到親密感與孤獨感,這正是我們的心靈逐漸成長,從觀“自我”到觀“他我”的過程,也是我們開始發掘人際交往的挑戰和魅力、促使人際交往能力深化發展的兩個階段。
以這個來咨詢的學生為例,她自述自己在人際交往中很被動,非常在乎別人怎么看自己。尤其和不熟悉的人相處,或有很多人在場的時候,自己總會體驗到一種“復雜的心理壓力”,感覺被什么東西壓著、很害怕,害怕問問題,也害怕表達。但是如果只有熟悉的家人或朋友時,她也可以很愛笑愛鬧,不似人多時候的沉默與內向。
關于自己都關注哪些人的想法,女孩雖也努力覺察,但得出的結論卻十分模糊,好像是關注所有人,又好像只是在關注自己的表現。她在所有他人身上都能看到自己沒有的令她很欽羨的特質,又在自己的表現中尋找著別人評價標準的影子—這就是“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感進行整合的真實過程。
“自我同一”中的自我,可以理解為自己對自己的認識、自我形象,而對應的他我,即別人對自己的認識,他人印象,自我同一中有一部分“同一”就是將自我和他我整合到一致的水平上去。
關于“我是誰”
—自我意識
就像女孩一樣,第一次來到大學校園,也許是初與監護人分開,有了一次真正意義上自我探索的機會,迫切地想知道“我是誰”,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去探索“我”這個個體是怎樣的存在。
對于“我是誰”這個問題,有的人可能早就有了答案,便把生活做成“判斷題”,不斷用行為去試誤,排除不符合自己角色的答案,強化對自我的認同;有的人可能仍然存疑,于是他們開始做“選擇題”,在與他人接觸、建立連接的過程中去尋找自己認同的觀念和生活方式;然而還有更多人在做著開放形式的“主觀題”,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個體與世界的關系,去尋求自己存在的價值,并在人際互動中將對自己認識的部分傳遞給他人。
無論哪一種路徑,我們都期待著自我和他我的整合統一,因此我們在乎的也不單單是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更是自己對自己的看法,是“我是誰”。
當我們認識到我們最在乎的問題其實就是對“我是誰”的好奇之后,我們生活中所經歷的和發生的一切事件都將是圍繞這個好奇的,我們的所有表現和反應也都是在探索這個好奇,比如這個女生最常用的—“關注別人的想法”。
探索自我的具體方法
精神動力學理論認為,我們現在所有的心理現象和行為模式都是為了滿足內在的需要和渴望,包括我們所選擇的探索自己的方法。那么怎樣才能夠了解到自己內在的需要和渴望呢?下面的冥想練習可以幫你尋找答案。(練習說明:建議先錄下冥想詞,語速慢一些,然后跟著錄音來完成練習。)
讓我們閉上眼睛,用鼻子吸氣、用嘴巴深深地呼氣、調整呼吸,感到足夠放松后,在腦海中尋找一幅畫面,那是最近一次讓你感到過度在乎別人的看法的情景,仔細觀察和感受,看看畫面中的自己在做什么,和什么人在一起。現在回到呼吸,讓自己更放松,感覺自己是飄在上空從另一個視角存在于那個情景中,試著去問問畫面中的自己,你是誰?你為什么在這個畫面里?在這個情景中你想要的是什么?而你要怎么做才能得到你想要的?當你覺得自己得到了答案,或者感覺可以離開這個情景了,邀請你慢慢將注意力回到呼吸,深深地呼吸三次,然后在3、2、1倒數之后睜開眼睛。3……2……1……
這個練習我在咨詢室里邀請女孩一起來做過。她發現自己在這樣的情景當中會陷入對自己的遐思中去,比如“我不能無緣無故惹人注意”“我不想說錯話”“我比不上別人”,而這些遐思的影響力會拉著她在外在表現上走向與她內心的真實需要和渴望完全相反的方向—比如想要表達觀點卻沉默不語,想要與老師自然交流卻羞于開口,想要和同學搭伴學習卻表現得心不在焉……諸如此類。而當我在咨詢室里只去提煉她想要的和渴望的那部分目標,并把他們化作文字呈現在女孩面前時,她猛然抬頭看我,眼睛一亮,說自己好像突然間看開了很多。
不知道在上面的冥想練習中,你們是不是都找到了屬于自己的渴望和需要,無論每個人的渴望和需要有多不同、多有個性,我猜想它們一定不會是負性的(比如,沒有人會認為自己想要的就是讓自己陷入到復雜的思緒當中,行動上舉棋不定、停滯不前。)因為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力會自然而然地推動我們去成長。因此,當我們真正意義上靜下心來,去跟自己內心的需要和渴望對視,并相信自己有力量尋找到滿足自己的方式之后,對于接下來要做什么,每個人都可以自行去尋找答案了。當然,如果你過度關注的對象是特別的、有意義的,那可能要針對具體問題去體驗和分析。
因此,問題本身不是問題,如何去看待和選擇更為重要。生活當中我們可以帶著對自己的覺察,去看待每一個事件發生的意義,去體驗每一次相遇伴隨的心靈成長。如果覺察到自己在人際交往中有些過度關注別人的想法了,就可以隨時邀請自己回到內心深處,問問自己想要什么(或是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尋找到的答案,便是將走下去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