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存利
高血壓是老年人中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尤其是很多糖友因為代謝紊亂,會出現“屋漏偏逢連陰雨”的情況,更容易合并該病,使得臨床健康達標難度加大。另外老年人因為年齡增大出現體力明顯下降,并能清醒意識到自己虛弱的時候,會不自覺產生對外界的依賴,尤其是對相關權威專業人員。高血壓需要長期服用藥物控制,血壓波動會造成多個靶器官損害,因此高血壓老人通常十分關注血壓水平,而在這個治療過程對自己的主治醫生也很容易產生信賴。這種信賴,一方面可以幫老人堅持維持血壓治療,另一方面也會使老年患者過度信賴外界,并因外界因素的變化或消失導致血壓的劇烈波動。當今社區中,這種情況并不是少數,需要我們醫生和患者了解并發現類似情況,從而減少血壓治療誤區,減輕心理依賴。
從一個臨床案例看心理依賴對“難治性高血壓”的影響
筆者曾經作為心理科醫生參與了一次內科高血壓患者的會診。在這個案例中,患者是一位75歲的老年男性,高級知識分子,喪偶5年,唯一的兒子定居國外,自己一直獨居生活。既往高血壓病史15年,自述此次就診住院是因為“難治性高血壓”,用多種降壓藥聯合降壓,并多次更換,仍有血壓波動。而請心理科會診的原因是睡眠差。會診時觀察患者基本情況,發現血壓忽高忽低,與調整降壓藥無明顯相關性,且該患者性格敏感內向,極度注意自己身體狀況。后仔細觀察體溫記錄單上的血壓數據,發現一個極隱匿的規律:在其入院的16天中,第7天和第13天血壓是正常的(每六天有一個正常血壓的現象),其他時間測量的血壓均明顯升高,而該科室的醫生輪流值夜班的周期也是六天(每六天有一個夜班)。雖然患者平素堅持訴說睡眠差,對治療疾病缺乏信心,嚴重時有自殺的念頭,但每當該患者的主管醫生值班時,會發現患者睡眠尚可,并未如患者訴說那么差,而第二天的血壓就會平穩。因此我們發現患者血壓的平穩時間與主管醫生的值班時間完全重合,這便是一個典型的心理依賴引起血壓變化的情況。在臨床中,醫生會經常碰到類似情況。
從心理學角度看依賴缺乏造成血壓波動的特點與原因
該病例的特點
1 患者反復應用多種降壓藥效果差,對血壓藥欠敏感,但有時候又會出現血壓平穩的情況。
2 患者通常會有一定的心理衛生問題,臨床表現為失眠、心煩等癥。
3 患者沒有完善的家庭支持,喪偶獨居,親密關系缺乏,更缺少社會支持。
4 主管大夫有較強的親和力,平易近人,有較好的共情能力,可以發現患者核心的心理問題,容易使患者產生信任感和安全感。
5 患者的臨床病情波動表明了其對主管醫生的信任與依賴。當主管醫生值班時,患者會有安全感,從而睡眠明顯改善,血壓穩定。當其他醫生值班時,因為缺少這種信任而導致失眠,并造成血壓波動。
出現類似情況的心理學原因
對老年人來說,生理上由年輕時的強壯自立,慢慢變為虛弱無力,需要照顧,從而在心理上也漸漸出現變化,對外界敏感性增強,并希望有一個他信任的人在周圍出現。這種心理,類似我們幼年時母親帶給我們的安全感,包括給予飲食、換尿布、緩解不適等行為,這讓幼年時的我們覺得母親似乎無所不能,像保護神一樣。當人在進入衰老階段,虛弱無助時,會再次表現出對這種全能保護神的渴望,以便帶給自己安全感。而對于社會關系已弱化的患者,已經不知道如何尋找到這樣的全能保護者,在這種情況下,主管醫生彌補了患者心理上的缺憾,充當了暫時的全能保護神角色,出現了上述案例中血壓波動的情況。
還有另外一些心理學上的解釋。出現這類情況的老年患者,通常較為孤獨,很少參加社會集體活動。但大腦時刻都在運轉著,需要找到事情來打發時間。在缺少外界刺激的情況下,患者更容易關注自身的不適感,并通過自我暗示將其固化擴大,不斷強化,從而造成易焦慮、緊張等不適。
送給老年慢性病患者并伴有心理依賴情況人群及陪伴者的建議
a 患者本人
患者本人需要多培養興趣愛好,把生活安排得多姿多彩,比如可以唱歌、鍛煉身體、看書等。也可以參加一些交友或公益活動,如志愿者協會,義工組織等,發揮余熱,使自己心靈綻放,并讓別人需要自己,完成自己的心愿。可以寫下一些計劃,逐漸督促自己去完全。這樣患者可以減少對自身的過多關注,增加對外界的關注度。當然,當身體嚴重不適時,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b 患者的陪伴者
患者的陪伴者可以多鼓勵患者進行社交,并創造社交的機會,使患者認識更多的朋友,用新鮮感和好奇心改善其心理狀況。可以教老年患者一些新的溝通工具,如用手機、電腦進行微信、qq聊天,建立虛擬網絡聯系。還可以布置一些任務,如做飯、買菜,甚至包括做難度略大的手工作品,從而產生被需要的感覺。俗語說“人活的是精氣神”,在老人因為年老而自卑的情況下,要幫忙其找回這種精氣神,從而產生自信與社會感。同時更要關注其身體狀態,尤其是異常癥狀,如嗜睡、面色不好、走路不穩等,及時就醫。
因此,高血壓是一個與情緒、心理關系密切相關的心身疾病,“穩壓先穩心”,我們在調整降壓用藥的時候,一定要記得心理健康和心理支持同樣重要,從而更好地改善老年人的病情與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