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曉楠
口腹之欲是人的基本欲望之一,人們對于“吃”的熱衷從不會消退。但在這樣的背景下,也有一群人正因“吃得混亂”而苦苦掙扎—也就是飲食失調,即出現了一些異常的飲食行為,如厭食、暴食、貪食等。
王劭睿等研究者在《為何越減越肥?—限制性飲食者過度進食的心理機制及影響因素》一文中提到,大量的實證研究表明,一些長期嚴格控制進食的人,即限制性飲食者,在正常情況下能夠控制自己的進食行為, 但在一些特別的環境中,如周圍有很多的食物或代表食物的意象,他們可能會更難抵制誘惑,更有可能發生過度進食的行為, 致使越想減肥卻越裹足不前。所以,限制性飲食與后續的肥胖和飲食失調癥狀息息相關。
另外,研究者們也梳理了致使限制性飲食者“情難自控”的影響因素:如自我控制能力,人的自控力是有限的,用于阻擋食物誘惑的能量耗盡時,再次面對美食,便潰不成軍;如情緒,在情緒體驗強烈的狀態下,進食量也會增大,但情緒引發過度進食的機制未有一致定論。還有社會因素,如媒體,“反手摸肚臍”“A4腰”掀起“炫腹”高潮。但回顧以往研究,有的結果顯示,媒體推崇的“以瘦為美”能夠提醒限制性飲食者更好地控制進食;而另一部分結果則表明,也可能導致過度進食。這提醒我們,還有別的因素在共同起著作用。
除了個體或環境的影響外,張天羽等研究者在《青少年飲食失調:同伴的表現形式及作用機制》中,以“同伴”的視角來闡釋青少年的飲食失調。青少年周圍的同伴是重要的影響因素,相比于父母,和同伴之間相處和交流的時間似乎更長,而飲食失調可以通過“同伴的行為表現”直接進行“傳染”。
該文通過主觀視角和他人視角綜合分析“同伴行為表現”對青少年飲食失調的影響。主觀視角即為青少年個體感知到的同伴行為,由青少年個體自主填寫調查問卷,“你是否感知到同伴們在討論有關體重的話題”“是否覺得你的同伴有飲食失調的行為”“是否覺得其他同伴曾嘲笑你的體型”。在嘲弄的環境中,青少年很容易被“身材不好”所綁架,轉而自我攻擊,對自己的身體形成扭曲認知,進而引發飲食失調。他人視角即為實際的同伴行為表現,由青少年個體的同伴來填寫,更能代表同伴對于體重的實際態度,以及同伴的真實飲食狀態。
對比兩種調查,主觀視角感知到的同伴行為往往傾向于片面和高估。個體極容易在同伴互動中形成群體間的評價標準,并內化為自己的一部分—“胖即罪過”。進而引發節食、暴食等行為。
飲食失調,不僅僅關乎“吃”,更關乎心理健康。該文著重闡述同伴的消極作用,而另一角度,擁有健康飲食狀態的同伴能否也能“傳染”給青少年?在預防和干預中,同伴也可能存在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王劭睿,陳紅. (2019). 為何越減越肥?—限制性飲食者過度進食的心理機制及影響因素. 心理科學進展, 27(2), 322-328.
張天羽,張向葵. (2019). 青少年飲食失調:同伴的表現形式及作用機制. 心理科學進展, 27(4), 657-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