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麗花 張寶英


摘要 采用文獻研究法、實地調查法對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鄉村文化建設進行探究,深入挖掘鄉村文化發展狀況,并分析其存在的問題,從資源利用的頂層設計、人才戰略復耕鄉村文化、“互聯網+鄉村文化” “合作社+企業+基地+農戶”的組織模式4個方面,建設富有民族特色、留得住鄉愁,又能創造經濟效益、實現城鄉文化交流的鄉村文化產業,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鄉村振興戰略。
關鍵詞 鄉村文化;文化產業;風情苗鄉
中圖分類號 S-9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9)14-0258-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14.076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rvey method to study Guangxi rural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Rongshui Miao Autonomous County,to dig deeper into rural culture development, and analyze existing problems, try to design from the top of the resource utilization, talent strategy toward rural culture,“Internet + rural culture”, and “cooperative + company + base + farmers” organization mode of four aspects, construction of rich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to retain homesickness, and create economic benefits, realizing the rural cultural industry of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chieving“prosperous industry, ecological livable, local custom civilization, effective governance, rich lif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Key words Rural culture;Cultural industry;Amorous feelings Miaoxiang
作者簡介 邱麗花(1994—),女,廣西柳城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村區域發展。*通信作者,講師,碩士,從事城鎮化研究。
收稿日期 2019-04-23
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強調“加快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創新發展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鄉村手工業”。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將文化自信作為文化強國的重要戰略,鄉村文化地位在整個市場經濟中逐漸受到重視。
“秀美融水·風情苗鄉”全域旅游發展定位在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十三五”規劃中被提出,發展注重旅游與民族特色結合,實現三產融合發展,但是單純依靠現有資源“就地取材,直接利用”,輔以政府財政支持,鄉村文化傳承主體缺位、互聯網與鄉村文化建設融合度低、管理組織形式單一等問題削弱了鄉村文化建設潛力。為全面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筆者利用少數民族地區文化建設后發優勢,通過具有時代特點的“記憶符號”使鄉村文化在代際間實現精神傳遞[1],推動“有底蘊、有鄉愁、有發展”的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文化建設。
1 融水苗族自治縣基本情況及資源稟賦
融水苗族自治縣隸屬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面積約4 665 km2,全縣轄7個鎮,13個鄉(含2個民族鄉),是苗、瑤、侗族為代表的少數民族同胞聚居地,苗族人口占全縣達40%以上。2018年常住人口42.45萬,其中農村人口27.35萬,全縣地區生產總值達109.5億元,增長10.4%,接待游客676萬人次,增長3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0%,達33.3億元。
以優質文化資源為基礎,進行文化創新開發能有效推動鄉村文化產業建設[2]。融水苗族自治縣山水資源豐富,自然景觀秀麗俊美,擁有元寶山、真仙巖、老子山等自然景觀。建筑以古色古香的吊腳木樓為主,工藝及民族服飾以精美織錦、銀飾等著稱,多適合于游客拍照、采風、休閑等。在節日及飲食活動方面,有濃厚地域特色的“酒文化”“酸肉文化”等飲食文化,素有“百節之鄉”的美譽,各個村屯擁有原汁原味的民俗活動,民俗節日活動時代特點突出,鄉村文化色彩濃厚,形成“村村有民俗、村村有特點”的鄉村文化傳承發展格局。表1為融水縣各類資源概況。
2 融水苗族自治縣鄉村文化建設現狀
目前,融水縣鄉村文化產業發展模式主要包括特色鄉村文化旅游、鄉村工藝品及鄉村休閑娛樂活動開發等,文化產業集聚對于鄉村旅游業的形成與發展有推動作用[3]。特色鄉村文化旅游以企業投資建設為主,有較完整的設計規劃及較完善的配套服務,活動形式豐富多樣。在尚未開發農村地區,民風民俗特色文化活動由村委組織,村民籌資舉辦;鄉村工藝品制作以家庭為單位,自行販賣;鄉村休閑娛樂活動作為鄉村旅游配套服務,由企業投入資金開發,提供富有鄉土氣息服務等。表2為融水縣文化產業發展主要模式介紹。
3.1 資源開發利用不充分及地區發展不平衡
產業化是我國民族文化資源傳承與發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徑,但長期以來民族文化產業化存在資源分散、開發零碎問題[4],資源種類豐富與開發利用不充分及地區間發展不平衡之間的矛盾,阻礙鄉村文化發展建設。該縣鄉村擁有豐富的山水自然資源,秀麗怡人的景觀天賦,歷史、民俗、建筑、服飾等文化產業資源數量多、質量好,但存在資源優勢發揮不足的問題。一是資源利用形式單一,多為“就地取材、直接利用”模式,傳統活動與現代活動結合不充分,缺少多元趣味性。二是資源利用動力不足。由于該縣鄉村以村莊形式聚居,寨子規模小,經濟實力弱等原因,鄉村文化傳承主體利用自身資源進行開發創造能力較低且缺乏主動性,其影響力和傳播力弱。三是開發趨利性造成資源“浪費”。民族特色鮮明地區多為經濟較落后、村寨較封閉地區,開發資金投入需求大且開發內容復雜,開發則轉向投入與效益成正比且開發風險小地區,導致少數民族文化資源浪費、利用不足和地區間發展不平衡等問題,陷入“有資源、不會用、無人用”的局面。
3.2 鄉村文化傳承主體缺位
重構鄉村文化自信的過程也是化解鄉土文化危機的過程[5]。鄉村文化建設主要是以政府政策為導向,輔以財政支持;企業作為投資方,以經濟效益優先;農民原汁原味傳承延續3種類型,城鄉差距、生計策略作用下,形成農村空心化、空巢化等問題,融水縣中青年大多選擇外出至廣東片區務工,鄉村文化學習傳承主體由于常年背井離鄉,阻斷了文化傳播的延續性和完整性。另外,隨著國家對于教育投入增大,鄉村農民對于孩子教育更加重視,投入也逐漸增大,“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思想通過教育實現,鄉村有為青年在外求學后愿望進入城市工作,同時村莊年輕人受城市多彩生活拉力和村莊封閉發展潛力小的推力雙重作用下,逐步涌向城市就業,形成“留守老人、留守婦女、留守兒童”的鄉村人口結構,整體素質偏低。
鄉村文化對于不同主體,分別承擔著“記憶符號”“生計策略”“經濟資本”的功能,鄉村文化也在舞臺化的過程中喪失其本質內涵[6]。現處于經濟發展中高速期,人們對于賺錢和文化傳承兩者關系認識不清晰、經驗不足等,阻礙城市文化與鄉村文化的有機融合和進一步發展。
3.3 鄉村文化建設與互聯網融合度弱
首先,鄉村文化傳播對內主要通過傳統的言傳身教,子承父、爺傳孫,對外通過廣播電視、新聞報紙等,形式較傳統、方式較單一。其次,鄉村文化建設宣傳以政府為主導,提供財政支持和媒體支持,農民在鄉村文化宣傳中的屬于承載者身份,企業投資建設的景區,農民從屬于打工者身份,不具有主觀能動性。最后,個人技能及地理位置,限制了互聯網在文化傳播中的應用,信息網絡在鄉村建設中存在著利用不足和不會利用并存的矛盾。信息網絡建設不完善,信號傳播在山區地區受到阻礙,再者大多數農民不具備使用互聯網進行宣傳的技能,并且缺少對市場對文化需求洞察力及缺乏宣傳技巧。
3.4 鄉村文化建設組織化程度低 由于鄉村文化產業建設投入以政府為主導、景區為單位,以農戶為單位自發的進行文化產業建設較少,目前主要集中在農業產業方面的建設。在政府和企業營造的鄉村文化宣傳大環境下,農戶不與企業產生直接經濟利益關系,農戶以家庭為單位進行農業生產、手工藝制作,向游客出售農產品和工藝品,實則屬于老舊的“小農經營”。民風民俗節日慶典,村中經濟實力較強的村民為主要資金贊助商,輔以村民集資共同舉辦活動,組織方式和活動策劃簡單原始,規模較小。
在整個文化傳播過程中,鄉村文化承載者發揮作用較小,缺少組織化、市場化、商業化、現代化化思維的農民合作組織。
4 融水苗族鄉村文化建設對策建議
4.1 做好資源開發利用的頂層設計
利用好文化創意推動農業發展轉型,頂層設計加固發展,鄉村各地區產業融合發展才能最終實現產業興旺[7]。首先要建構資源聯系,相輔相成、協同并進共同推動資源整合利用,在保護好傳統優秀文化的前提下,對現有資源進行現代化加工、創造性發展,不僅在物質上滿足人們需求,更要在精神上起到熏陶啟發作用,使資源能夠物盡其用。
其次要完善鄉村文化產業鏈,明確發展定位,不僅要從吃、穿、住、行各方面進行合理規劃,還要從生產加工、產業優化布局、人文服務等方面進行完善。采用先進的管理模式,發揮鄉村文化主體文化傳承和發揚作用,利用民族資源特色文化,建設溫馨、溫暖、“記得起鄉愁、記得住鄉村”的美好家園。
最后要從鄉村文化的內涵出發,有效整合其自然環境、人文資源、農業產業等資源,針對不同區位優勢、經濟狀況和文化認同程度地區,進行效率開發、針對性建設、特色發展。
4.2 制定和執行人才復耕鄉村文化計劃
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和保障,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動力源泉,人才復耕鄉村文化,是實現民族文化生生不息、源遠流長的方法,對建設我國新農村、決戰脫貧攻堅具有深遠意義。一是要重視鄉村常住人口素質教育和技能培訓,因人而異、因勢利導制定培養學習計劃。二是要重視人才引進,通過完善激勵政策及靈活用人制度,推動新時代新農村建設者向農村有序轉移。三是要重視潛力人才要“留下來”,鄉村文化教育“從娃娃抓起”,要加強青少年鄉村文化認同感和文化自信訓練,校內校外結合,定期或不定期舉辦鄉村文化知識免費培訓班、興趣班等,聯系文化建設社會組織深入鄉村,增強文化傳承教學趣味性、豐富性和創新性。
4.3 “互聯網+鄉村文化”
互聯網逐漸向“三農”建設方向滲透,能有效帶動農業發展、農村進步及農民增收,對鄉村文化進行再造要在充分吸收傳統精髓和理解現實需求的基礎上進行[8],結合互聯網優勢,提升農村地區文化建設水平。首先要健全和完善鄉村信息網絡建設并為農戶提供相應技能培訓,成立互聯網使用技能鄉村學習小組等;其次是利用各村屯文化資源建立鄉村文化資源數據庫,村內實現鄉村文化資源學習共享,村外實現鄉村文化資源的商業化利用;最后重點發揮互聯網在整個文化資源利用的紐帶作用[9]。一是充分利用電視、網絡、微信、微博等現代傳播媒體,一方面穩固和創新傳統的開展專題論壇、雜談、采風報道等對鄉村文化進行宣傳,另一方面重視“粉絲經濟”“網紅經濟”等新興營銷手段在鄉村文化產業建設的應用。
4.4 創新鄉村文化產業建設組織結構
靈活的組織結構是建設優良產業體系的保障,建構鄉村現代文化產業體系,能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文化推力和精神動力[10]。在政策導向和政府支持下,利用“合作社+企業+基地+農戶”模式發展鄉村文化產業,一是農戶與企業的合作能夠彌補建設主體市場化、組織化程度低等缺點,二是基地建設能夠保持鄉村文化傳承的完整性、多元性和權威性,同時激發鄉村文化主體參與建設活力。
合作社成員自愿入社,基地提供專業的文化產業建設知識訓練,主要向農戶提供鄉村文化系統性教學及運營知識等,合作社對內負責管理、分配、協調溝通,對外與企業和政府聯系,企業按約定結算給合作社費用,合作社付給農戶報酬。另外重視在合作社中設立“專項人才培養基金”,用作村里青少年教育支出支持,鼓勵學成歸家進行家鄉建設。
5 結語
文化是國家精神之本,民族興盛的基石,少數民族文化建設關系國計民生,該研究結合融水苗族自治縣鄉村文化建設情況,提出采用合理規劃、完善文化建設組織形式、培育和發揮好文化主體作用的建議,奠定鄉村文化建設的良好基礎,對促進少數民族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開放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鮑榮,劉世倩.保護挖掘鄉村文化 助推鄉村振興[N]. 衡水日報,2018-11-12(A03).
[2] 邢楠.我國文化資源產業化開發研究[J].求是學刊,2018,45(3):82-88.
[3] 李英杰,程麗娟.文化產業集聚背景下鄉村旅游的發展研究:以河南民權“畫虎村”為例[J].時代農機,2015,42(8):102-103,111.
[4] 蹇莉.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產業化的路徑探析:以“格薩爾”史詩產業化發展為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8,39(7):149-153.
[5] 沈一兵.鄉村振興中的文化危機及其文化自信的重構:基于文化社會學的視角[J].學術界,2018(10):56-66.
[6] 蘇杭.旅游凝視理論下鄉村文化的變遷及保護[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8,31(6):25-26,43.
[7] 趙琦.鄉村文化創意推動鄉村產業振興[J].智庫時代,2019(2):2-3.
[8] 趙淑清.再造鄉村文化 助力鄉村振興[J].人民論壇,2018(5):138-139.
[9] 薛秀娟.補齊鄉村振興的“精神短板”[J].人民論壇,2018(5):140-141.
[10] 吳理財,解勝利.文化治理視角下的鄉村文化振興:價值耦合與體系建構[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