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肖鋒
深圳,再次被委以重任。
8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下稱“《意見》”)提出將深圳建設成為高質量發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標桿、可持續發展先鋒的戰略定位。具體時間表為:
2025年,深圳經濟實力、發展質量躋身全球城市前列,研發投入強度、產業創新能力世界一流,文化軟實力大幅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和生態環境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2035年,深圳高質量發展成為全國典范,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世界領先,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創業創意之都。到本世紀中葉,深圳成為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卓著的全球標桿城市。
為實現上述戰略定位,深圳未來重任在肩,目標清單可以說件件都是大事,比如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吸引國際人才、試點深化外匯管理改革等等,但最重要的還是為全國創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
一直以來,深圳都是改革的試驗田、開放的窗口,承擔為改革開放先行探索的使命。而此次新使命、新目標、新定位,旨在通過動真格地推動體制的改革,破除利益格局,推動法治民主,推動國企改革等,為全國探索出一條道路。
在過去40年時間里,深圳長期持續高速發展,究其原因,在于深圳始終是一塊創業創新熱土。政府努力營造出了適合創業創新的環境,企業才能披荊斬棘、奮力進取,引領業界。深圳前有華為、平安、萬科、騰訊、比亞迪等企業,后有發明超材料的光啟研究院、制造無人機的大疆、研發機器人的優必選等等,這充分顯示出開拓創新是深圳永續發展的不竭動力。
深圳為國家一系列戰略形成了帶頭效應。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重要的發展戰略,5.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7000萬人口,深圳具備承上啟下、突破前行的地位。對深圳等廣東城市而言,如何學習香港在世界上領先的營商環境,是一門新的學問;對香港、澳門而言,如何與廣東加強合作,形成新的發展動能,是未來在國際競爭中制勝的良好機遇。
深圳還要為全社會提供先富帶后富的示范效應。深圳要打造民生幸福標桿,構建優質均衡的公共服務體系,建成全覆蓋社會保障體系,實現幼有善育、學有優教、勞有厚得、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弱有眾扶。
改革還要求著眼于優化政府管理和服務。深圳要健全政企溝通機制,加快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進一步激發和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 打造法治化營商環境。同時探索群團組織、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治理的新模式。
深圳作為一個以改革為發展動力的新興移民城市,深圳人在市場經濟意識、公民契約素養、國際視野等方面都有獨到的優勢,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和務實靈活的態度,改革因此有來自民間的強大推動力。
此次中央《意見》的發布不能僅僅理解成給深圳的“大禮包”,而更應看作時代重任。深圳“拓荒牛”雕塑中老牛拼命拉出樹根,象征要排除妨礙建設中的利益障礙,要掃除阻礙前進的思想桎梏,解放思想,放飛心靈,擁抱世界,繼續為改革開放“殺出一條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