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肖鋒
眼下,連精明的“中國大媽”到菜市場買菜,都要選購“次一點的肉”了。根據《經濟日報》報道:8月16日,北京新發地市場白條豬批發平均價達到25.16元/公斤,同比上漲39.78%。農業農村部監測數據顯示,8月16日,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豬肉平均價格為28.27元/公斤,比一星期前每公斤上漲9.66%。

非洲豬瘟是導致豬肉價格上漲的重要原因之一。圖/視覺中國
為何近期肉價持續高漲?肉價還將“飛”多久?國家發改委對此解釋:當前生豬價格高位運行帶有恢復性和補償性。預計今后一段時間生豬價格可能高位趨穩,上漲空間有限。另根據農業農村部監測,當前生豬產能在加快恢復,飼料成本較低,生豬疫情穩定,豬價沒有進一步暴漲的動力和基礎。但一些專家認為,生豬供給偏緊局面在短期內難以改變,高價位很可能將一直延續到今年年底。
本輪“二師兄”是如何“飛”起來的?首先,非洲豬瘟肆虐,百萬頭生豬遭撲殺,導致豬源緊缺;其次,在中美貿易摩擦背景下,中國對美國豬肉的關稅提高至62%,而中國是美國豬肉的主要消費市場,推動價格上漲;再次,是“豬周期”作祟。
所謂“豬周期”是指“價高傷民,價賤傷農”的周期性豬肉價格變化怪圈,其循環軌跡是:肉價高—母豬存欄量大增—生豬供應增加—肉價下跌—大量淘汰母豬—生豬供應減少—肉價上漲。近年來,幾乎每三到四年,市場就會經歷一個完整的“豬周期”。上一個豬價周期從2015年開始,高價位持續了二十多個月,2017年起逐漸回落,2019年又回到高點。
民以食為天,豬肉是大部分老百姓的必需品,肉價高漲,CPI的壓力就會很大,再加上水果、蔬菜保持高位,相互共振,可能讓百姓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大打折扣。
怎么辦?應對之策一方面是要抓緊治理豬瘟帶來的沖擊,將產能穩定在基本水平上。同時寄希望于中美貿易爭端盡早結束。中國在不久前就購買了七周以來最大的一批美國豬肉,同時從歐洲、日本和韓國等地進口豬肉,以應對貿易爭端的影響。
另一方面,財政、金融等政策也須積極作為。據發改委消息,目前多項扶持政策都已經出臺,重點支持種豬場、規模養殖場恢復和擴大產能。同時積極引導肉雞等養殖行業擴大生產,增加替代品供應。
此外,為平抑“豬周期”沖擊波,應抓緊建立一定規模的豬肉儲備,以保障重要節假日和消費高峰期的居民豬肉消費。同時加強市場監管,嚴厲打擊囤積居奇、串通漲價等不法行為。
最后,今年4月份以來,全國已經有29個省份啟動了價補聯動機制,共計發放價格臨時補貼超過20億元,補貼困難群眾八千余萬人次。按人均每天2兩肉測算,精瘦肉價格上漲10%,每人每月可能增加支出10元左右,這筆錢能夠保障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不受大的影響。
豬肉價格上漲,要針對豬瘟入侵嚴防死守,拿出財政、金融手段使價格波動幅度最小化,還要安撫好豬農和城市貧困人群這兩頭。使用上述幾種方式,將降伏“二師兄”當安定社會的國計民生來抓,惠民從“菜籃子”抓起,不能讓中低收入人群“三月不知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