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應杰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和應用型高校的發展,研究高校畢業生就業發展情況及畢業生、用人單位對高校教育教學的反饋意見不僅關系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質量,更關系高校如何才能培養出更為社會所認可的人才,這是當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了解社會對畢業生專業知識及綜合素質的要求和評價,收集畢業生對學校人才培養方案、專業課程設置、學生活動設計等方面的反饋信息。根據調查結果中畢業生就業專業對口率,了解各專業中專業知識利用情況。通過對調查結果分析,了解合肥學院的人才培養對合肥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
2012-2016年合肥學院畢業生抽樣調查總人數1176 人,其中男698 人,女478 人,性別比為1.46∶1;參加調研的畢業生工作在合肥市的總人數為499 人,占調研總人數的42.42%,其中男290 人,女209 人,性別比為1.38∶1;參加調研的畢業生在合肥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工作的總人數為72 人,占調研總人數的14.43%,其中男43 人,女29 人,性別比為1.5∶1。
學校2012-2016年的畢業生仍然在合肥市就業的人數分別有1699 人、1319 人、1235 人、1490 人、1724人,總體比率較高,基本在40%-50%之間,非應用型高校這一比率大致為30%。進一步分析顯示,有很多畢業生都是一畢業就進入某個企業,很少有跳槽現象,說明畢業生對企業的忠誠度較高、社會責任感強。
近五年選擇在合肥就業的畢業生中,在合肥市高新區就業的學生比率為19.88%,略高于其他地區,最主要的原因是與該區的功能定位有很大關系,該區已形成電子信息、光機電一體化、生物工程與新醫藥、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對應用型技術人才的需求量大。在合肥市包河區就業人數比率達16.87%,居第二位,這與包河區內有多個產業園,涵蓋了工業技術、互聯網信息技術等多個領域有關。合肥市經開區、蜀山區略低于包河區,比率分別為14.46%、13.25%。經開區多為成熟生產型企業,人才需求趨于平緩。畢業生選擇在合肥市新站區就業的人數比率最小,為2.01%,這與新站區正處在初步發展階段有關,隨著未來該區多個大企業的投產,該區必成為畢業生在合肥就業的熱門地區。
理工科類畢業生專業對口率為82.84%,文科類畢業生專業對口率為80.91%。理工科類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土木工程、建筑學等專業畢業生就業對口率較高,生物工程、藝術設計、應用心理學等專業畢業生就業對口率較低。文科類財務管理、工商管理、公共事業管理等專業畢業生就業對口率較高,旅游管理、德語、學前教育等專業畢業生就業對口率較低。
1.近五年畢業生的平均月薪情況。隨著時間的增加,畢業生的平均工資逐漸增加。在工作前兩年之間的漲幅是最大的,后面逐漸趨于平穩。近五年畢業生平均月工資為7048 元,在安徽省32 所本科高校中排名第十三位。
2.近五年畢業生的平均年薪情況。近五年畢業生的年薪待遇主要集中在5 萬-10 萬元,占總人數的54.19%,其次是年薪為5 萬元以下的,占總人數的29.30%。年薪在15 萬-20 萬元與20 萬元以上的人數較少,所占比率分別為1.4%和0.23%。
近85%的畢業生表示實習、見習對應用能力的提高和專業知識的鞏固有很大幫助,但在安排上,大二的認知實習質量監控不到位,導致很多學生的實習與專業不對口,學校應以專業為核心統籌安排,避免學生盲目尋找。
近70%的畢業生提出,深入貫徹應用型人才培養理念,不僅注重基礎課程教學,更要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提高學生綜合素養,避免過于強調理論學習而忽視實踐應用。
近54%的畢業生認為需進一步加強校企合作,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習機會,有利于學生了解當前社會實際就業情況、專業的發展方向及就業前景。
近30%的畢業生提出課堂教學要在教授基礎知識的同時,更多地向學生傳達社會上最先進、最前沿、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或現象。同時學校要在專業課設置、教學方式、教學內容上與時俱進,避免與社會脫節。
近75%的畢業生認為,專業課的開設應集中在大四之前的大一下、大二、大三時期,以免影響畢業生求職、考研及畢業實習。
近80%的畢業生認為專業課設置上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開設基本應用操作的課程,加強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應該堅持開設專業性、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專業能力。
近45%的畢業生提出專業課應該有針對性設置,精簡課程內容,涉獵太廣容易導致重要的專業性課程被學生忽視,要正確處理“廣而泛、小而精”之間的關系。
部分畢業生提出專業課設置需緊跟時代發展,根據社會和學校的實際情況進行改革創新,更新課程內容,增設一些必要的專業選修課,充分培養學生對專業的興趣,加深學生對專業的理解。
近65%的畢業生認為提高學生活動的參與面,增加活動的廣度,調動學生參加的積極性相當重要,要做好前期的宣傳工作。學生活動需要有教師的參與,由專業教師帶領的社會實踐類活動所取得的效果更好。
近55%的畢業生提出應根據專業課程要求安排一些課外教研類活動,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提高學生專業的實操能力。多舉辦各種技能類競賽,綜合素質測評中可將職稱證書作為加分項,以此鞏固理論知識。
近75%的畢業生認為可多組織學生的課余活動,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團隊協作能力,豐富文體類、科技類活動的形式,使其更加多樣化。
部分畢業生提出實踐活動開展應與當前社會發展相一致,舉辦創新型的比賽,讓學生在比賽中鍛煉自己的創新思維、應變能力,更加適應當今社會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
通過對合肥學院2012-2016年畢業生在合肥地區就業情況的分析,不難發現,學校近年來的畢業生近一半都在合肥地區就業,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資源支持。學校畢業生的總體薪酬待遇在安徽省內本科高校中排名靠前,甚至超過一些老牌本科高校。畢業生發展空間和對企業的忠誠度、社會責任感都相對較強,這與學校的應用型、地方性的辦學定位密不可分。此外,學校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學生活動設計等方面還有待改進提升,這也是很多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所面臨的共同問題。(該文系2016年度合肥學院本科教學工程校級教學研究重點項目結項成果,作者單位:合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