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經來
(作者系廣東省中山市孫中山故居紀念館研究人員,2019年取得西南民族大學民俗學碩士學位,長期專注茶文化民俗研究。
貴州是世界茶樹的起源地已得到相關學者的充分論證。1980年,茶葉專家劉其志在晴隆發現一粒茶籽化石,后經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貴州茶科所等專家現場勘查,認為是“距今一百萬年的新生代早第三紀四球茶茶籽化石”。在黔北山區的習水縣,有著悠久的茶歷史及茶文化。習水縣位于貴州北部邊緣,地處大婁山西北坡,境內山巒重疊, 44℅的地海拔在1200米以上。氣候、土壤、日照、濕度……都是適宜茶葉生長的絕佳之地。
習水縣關于茶的歷史最早可以上溯至周朝。《華陽國志·巴志》記載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魚鹽銅鐵,丹漆荼蜜……皆納貢之。”當時,貴州北部的幾個縣,如務川、德江、沿河、正安等,即為巴蜀之地,而當時的茶葉是作為貢品進獻給周武王的。貴州茶史專家管家騮在《貴州產茶史拾遺》曾寫道:“據《史記·貨值列傳》記載,漢武帝時,巴郡的茶葉已被運到甘肅武都出賣。而巴郡包括今貴州境有道真、務川、德江、習水之地。”也就是說,習水售茶的歷史最早至少可以追溯至西漢時期。《遵義府志》載有:“明洪武年間,習水溫水大坡的大核坪、小核坪,良村的鍋廠壩呈紅圈子一帶,天水池至大自塘尖山都有成片大茶樹。”在習水縣城郊區慶口、園林場和新場大項等地均可看到百余年生的大茶樹。陳櫞在其編纂的《茶業通史》也提到:“黔北習水河或栽培型或栽培后拋荒的大茶樹。”上世紀五十年代,貴州省茶科所在對全省大樹茶進行調研后發現,習水大樹茶最為集中連片,樹形高大,數量多,“金玉茶”產量大。
“金玉茶”是黔北山區的人民所產的邊銷茶。黔北山區生長著許多野生大樹茶,主要分布在習水、赤水、道真、務川等四個縣級市。在習水縣,到處都可以見到這種野生大樹茶。為了更好地利用這種野生大樹茶,習水當地農民將山上的這種野生茶樹的幼苗挖到房前屋后或者田埂進行栽培。立夏前后采摘之后,經過殺青、揉捻、發酵和干燥等工序,制成這種銷往西南邊疆的金玉茶,或稱為大樹茶或者毛邊茶。殺青是把嫩枝葉放入鍋中,高溫炒至手折不斷即可,然后將其放入布袋中輕揉,扎緊口袋,讓其發酵過夜;次日等其散發甜香時,將其曬至九成干;再重新將其裝進布袋中,于爐火中緩慢烘焙至金黃色,即為金玉茶。

習水古茶樹
近年來,由于普洱茶在全國的熱銷所帶動的古茶樹消費時尚,促使全國各地的古茶樹都重新回來了當地人的視線中。
以周樅勝為代表的茶行業從業者也從中看到了習水縣的古茶樹隱藏的巨大價值。從17歲開始到福建從事茶葉加工和銷售的他,于2005年春節期間偶然發現,習水野生大茶樹經過加工以后能夠制成非常優質的紅茶,于是2007年把他在福建的茶廠、茶山賣掉,回到習水縣開辦茶廠。2012年周樅勝正式成立了勤韻茶業有限公司,大規模收購古茶樹并進行規模化生產。2013年4月在第三屆中國國際茶業及茶藝博覽會上,其“金樅絲”大樹茶紅茶榮獲特等金獎,習水大樹茶紅茶可以說是一“泡”而紅。
2013年華西希望集團總裁助理、特驅集團常務副董事長劉國峰在對貴州茶葉進行精心考察之后,決定投資習水縣古茶樹,并于2014年由希望集團出資成立仙源紅古茶樹茶業有限公司。為把仙源紅古茶打造成頂級紅茶,劉國峰率領全國高級評茶師徐正文等一行前往云南西雙版納考察古茶樹。通過對比西雙版納景邁古茶園、帕沙古茶園,在濕度相似的情況下,溫度更低、海拔更高、日照時間更短的習水縣古茶樹,有相當一部分古茶樹的直徑并不比西雙版納茶園的古茶樹小,而且在習水當地還流傳著關于某些古茶樹的口頭傳說,部分年紀較大的老百姓在他們很小的時候,就看到某幾棵茶樹就已經是現在這么大了,從而認定習水古茶樹具有相當大的產業價值、文化價值、景觀價值以及科學價值。
2015年5月,經國家茶科所虞富蓮教授一行專家鑒定,習水古茶樹品種為“疏齒茶”,是半馴化野生茶,非常稀少,并對習水古茶樹的成品給予了較高的評價,認為“習水古樹紅茶外形緊細秀麗、湯色橙黃明亮,有明顯的花果香和蜜香,稍帶玫瑰香,滋味純正厚重、回味悠長,是珍稀的高端茶葉資源,開發利用價值極高”。

習水古樹茶 周東亞/攝
在四川希望集團的助力下,習水古茶從以前的“養在深閨人未識”到逐漸走向世界舞臺,受到各國客人的喜愛。2014年10月,仙源紅茶走進了丹麥王室;2016年,仙源紅公司又通過在意大利羅馬的斗茶營銷 ,引起了意大利愛茶者的關注;2017年,仙源紅茶作為國禮贈送給哈薩克斯坦副總理梅爾扎赫梅托夫。通過走出國門,習水仙源紅成了國內高端紅茶的代名詞,也使得習水縣的野生大樹茶實現了華麗的轉身,成為人們認知當中的千年古茶。在以上兩個茶葉公司的引領下,逐漸有越來越多的茶葉企業在習水縣落戶,從2014年只有一家、兩家,到現在有了10余家。自此,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習水縣逐漸衰微甚至可以說是斷層的習水茶文化,在以仙源紅千年古茶為代表的對外宣傳中,重新得以煥發了新的生命力。
仙源紅茶廠位于習水縣雙龍鎮,在雙龍鎮老百姓的家中,村民的水壺中裝的并不是白開水,而是已經煮好的茶水。在習水縣以外的地方幾千元甚至上萬元一斤的仙源紅茶,每天被當地居民直接用水壺裝來飲用,替代白開水的功能。值得注意的是,雙龍鎮當地普遍流行的飲茶方式并不是泡茶,而是煮茶。
煮茶是唐朝所流行的風尚,宋代以后便被其他品飲方式所取代,而在雙龍鎮,居民們還保留著這一古老的飲茶習俗。勤韻茶葉公司的董事長周樅勝認為,當地人之所以保留著“煮茶”習俗,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大樹茶以前也叫金玉茶,采摘的時間大約在立夏前后,而不是現在的清明前后,采摘時間偏晚所以導致茶葉相對較老,茶的味道則相對不易散發出來,通過煮茶方式更容易使得茶香充分散發。其二,習水古茶樹的原材料雖然具有優良品質,但長期以來習水縣的制茶技術還處于相對較為粗糙的階段,與現代的制茶技術有很大的差距。直到仙源紅、勤韻等這些大的茶企在習水縣成立以后,引進了現代的制茶設備以及制茶理念,并且從其他地方招聘來具有多年經驗的制茶師傅,才使得習水縣的制茶技術有了很大的改進。
雙龍鎮有三株較為古老的茶樹。仙源紅茶葉公司將這三株古茶樹分別命名為茶王樹、八仙樹和秀才樹,從茶樹的生長狀況看,茶王樹有相當的年份。茶樹的樹姿比較直,茶樹樹干的直徑有大約三四十公分,樹的高度有五六米,茶樹遮蓋面積能達六七十平方米,其分支比較繁密,葉子相對其他茶樹的明顯要大很多。茶樹的生長速度比其他樹要慢很多,而茶王樹的直徑能與其他上百年的喬木相媲美,將其稱為千年古樹有一定根據。
據統計,習水縣境內發現的千年以上的古茶樹有58棵,800年以上的有300多棵,500年以上的有300多棵,200年以上的有10000多棵,多為喬木型。2017年周樅勝提交了《關于加強習水大樹茶品種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的建議》的議案,得到了相關部門的重視和采納。2017年8月,隨著《貴州省古茶樹保護條例》的頒布,習水縣也加大了對古茶樹的保護力度。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當地居民意識到了原來這些看上去并不起眼的古茶樹具有極高的市場價值,也逐漸加入到古茶樹保護的隊伍中來。都說盛世興茶,習水的大樹茶從最初散落在田間地頭的野生大茶樹,到上世紀銷往西南邊疆地區的金玉茶,再到今日香飄海外的高端紅茶,在新時代又重新煥發了新的活力。習水古茶樹的重放異彩也必將進一步推動貴州茶文化在當代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