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聲俊
(本文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合作社研究院首席研究員)

(接上期)
糧食生成于廣袤的大地,因而是歷史的、實踐的,也是發展的。農耕階段的糧食與工業革命后的糧食水平是絕不相同的。發展猶如自然界的河流、源源不斷為糧食注入活水,構成了發展的糧食河流。沒有發展,糧食河流就會枯干。然而,沒有糧食的不斷創新,糧食河流就等于失去奔涌活水的源泉,使其漸漸干涸,甚至消失。總而言之,作為產業經濟的糧食,要維持生存與活力,發展是不可替代的;而創新是推進糧食發展不可或缺的。也就是說,糧食離不開發展,缺少發展的糧食就會失去生命;與此相對照,沒有糧食的創新,也就沒有糧食的發展,糧食的河流就會“斷流”。這不僅是一種邏輯的推理,而且是歷史經驗,是古今中外的事實。這種歷史的思維揭示,推進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堅持創新思維。即面向實踐、面向現實、面向未來的歷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野。
所謂創新思維,是指以新穎的視角、獨創的方法謀劃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通過創新思維、突破常規思維的界限,以超常規甚至反常規的方法于視角去思考問題,提出與眾不同的、具有獨特的解決方案,從而得到新穎的、獨到的、有社會經濟意義的思維成果。唯有創新思維,方能應對挑戰;唯有創新思維,方能創造未來。以糧食“供給側”結構為主線的改革,不是簡單的“少增多減”,也不是幼稚的“亦步亦趨”,更不是機械的“照搬照抄”,而是始終貫穿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和制度創新把糧食產業經濟提升到更新的、更高的、更廣的維度;強化其發展的力度、深度和廣度;展現其新藍圖、新愿景、新目標;促使其取得更強的動能、更高的質量、更大的效益。
(一)創新和調整糧食購銷制度。現代市場經濟不同于放任自流的市場經濟,既必須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政府也要有所作為。通過發揮“兩手作用”,創新和調整糧食購銷制度,實現“優結構”、“強動能”、“提質量”、“增效益”的目標。價格機制是市場機制中最敏感、最有效的核心價值,要依據不同糧食品種、精準實施價格體系改革完善措施,尤其是,要著力探索和建立以市場為主形成糧食價格的機制。。
1、堅持和完善稻、麥最低收購價政策。近來,有一種觀點認為,要借鑒玉米收儲制度改革的做法,廢除“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制度”。筆者對這種主張不敢茍同,認為要繼續堅持“稻、麥最低收購價制度”這一行之有效的保護制度。即在堅持這一保護制度的架構下,對實施辦法進行調整和完善。也就是說,要繼續實行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但同時要改變“托市價格”只升不降、導致“政策市”過強的價格形成機制,即及時合理確定“托市價格”,有升有降,甚至有較大降幅,以解決“稻強米弱”和“政策市”過強的問題。“托市收購”與“臨時收儲”不同,前者屬于改革中形成的制度性成果,應當采取的態度是,一要堅持、二要完善,不可輕言廢除或取消,絕不可因為調整和完善實施策略、而把改革中建立的整個制度拋棄了。至于要不要宣布早秈稻退出“托市”,目前也不必要。可由主產省各自決定是否啟動“托市”就行了。
2、繼續推進和健全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從2016年起,我國取消了實行8年的玉米“臨儲”政策,實行“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新機制。這一改革取得良好效果:玉米價格由市場形成,生產者可隨行就市銷售產品,基本消除了市場扭曲;國家直接對玉米種植者給予補貼,保障了農民的基本收益;變獨家收儲為多元化市場主體自主入市收購,激活了下游加工企業。然而,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僅是邁出的可喜的第一步,還需要進一步健全和完善,以鞏固和擴大玉米改革成果:一是在優勢玉米產區,可采取“種養結合”方式,創新資源配置方式;二是在劣勢玉米產區,可采取轉產其他適宜的特色作物,如雜糧、薯類和豆類等;三是在主產區加強玉米加工業,通過延長產業鏈、提高全要素生產效益。
3、對特色品種糧食完全市場化購銷。對具有特色的優質稻谷、小麥、玉米,以及豆類、小品種谷物等雜糧,完全市場化購銷,實行“優質優價”政策。尤其我國許多雜糧作物產品在世界市場上獨占鰲頭,占有很高的市場份額。為鼓勵我國干旱、半干旱地區發展旱作農業、擴大豆類和雜糧作物種植,對其出口繼續實行出口退稅政策,大力鞏固傳統市場,積極開拓新市場,促進農業糧食種植結構調整和農民穩定持續增收。
(二)創新和完善糧食儲備制度。我國糧食流通改革的一個重大成果、是建立健全具有本國特色的糧食儲備制度。這項基本制度,構成了我國糧食安全的“圧倉石”,既是糧食“需求側”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降低糧食運作成本的重要環節。與糧食“供給側”結構改革相適應,糧食儲備制度需要調整、完善和創新。

一是,合理調整儲備數量和結構。國家糧食儲備,既不是越多越安全,也不是越少越有利,而是以合理儲備量為最佳選擇。從人口趨增眾多、糧食需求巨大、人均耕地量小、物流運輸落后、嚴重災害頻仍等因素決定,我國的糧食安全系數應高于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17%~18%的安全線,需要提升至25%上下,即糧食儲備量相當于糧食消費總量25%的比率。其中,以小麥、稻谷為主,適量儲存玉米及豆類等。另外,要完善和調整地方糧食儲備,尤其是糧食主銷區。可設想減少儲備層次,由三級(省級、市級和縣級)簡化為二級(省級、市級)。這樣,既可節約糧食儲備的制度成本,又可降低倉儲費用。實行“優糧優存”方式。與實行糧食優質優價政策相適應,糧食儲備必須改變多年來把優質糧與普通糧混存的普遍現象,把優質品種的糧食存入專庫、進行專管、專運。
二是,革新政策糧拍賣辦法。迄今,國家“儲備糧”或“政策糧”均在國家糧食交易中心進行拍賣。多年守住一個辦法,違背市場規律,多有弊端:市場行情、尤其是價格多變快變是市場經濟最常見的特點。近年來,國內外糧食價格“倒掛懸殊”,但“政策糧”拍賣辦法仍然堅持多年一貫制的老作價辦法:糧食收購價+糧食倉儲費+貸款利息+利潤。試想,以這樣的“拍賣價”還能不流拍?老拍賣辦法導致嚴重惡果,致使“政策糧”年復一年躺在倉庫“睡大覺”,越來越背離市場;新糧變成了“陳糧”,品質越來越差;新賬也變成了“陳賬”,貸款利息越滾越大。其結果是:倉儲主體包袱愈背愈重,財政補貼愈來愈多,居民吃的糧食質量愈來愈差。這種“政策糧”拍賣辦法必須改革,刻不容緩。其基本途徑是:適應市場變化,加快拍賣節奏,必要時可降價定向拍賣。這種新拍賣辦法的好處是:加快拍賣節奏,促進糧食流通;保障糧食質量,避免糧食質量陳化;減輕倉儲壓力,減少財政負擔;避免市場扭曲,促其正常運行。
(三)創新和完整糧食現代物流系統。現代物流是經濟全球化的產物,也是推動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服務業。一般認為:現代物流是指為了滿足客戶的需求,以最低的成本,通過運輸、保管、配送等方式,實現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或相關信息進行由商品的產地到商品的消費地的計劃、實施和管理的全過程。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物流業快速增長,但仍然是個薄弱環節。推進以糧食“供給側”結構為主線的改革,必須建立和發展現代糧食物流系統,其必要措施包括:首要的是,推廣“四散化”。大力推廣糧食散儲、散運、散裝、散卸等“四散化”儲運方式,是現代物流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現代流通的第四利潤來源。以“四散化”替代“包糧”儲運方式是重大革新措施,可收顯著提高糧食流通效率、大幅降低糧食流通成本、減少糧食及材料損耗的效果。其次是,建立“無縫連接”系統。即著力建設和健全糧食現代物流系統。迄今,我國的現代糧食物流還處在初創階段。倉庫、碼頭、工具等各種儲運設施,基本上還像“一包山藥蛋”一般互無關聯、各自分散的存在著,造成效率低、損失大的結果。提高糧食儲運設施功效的廣闊途徑就是,建立和健全把各種分散的、孤立的倉儲設施連接起來、構成完整的糧食現代物流系統。即把糧食產品從供應地向接收地的實體流動過程,包括把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基本功能有機結合為一個“無縫連接”的系統,可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服務水平。第三是,發展“冷鏈物流”。隨著民眾生活方式向現代化轉變,以及糧食等食物消費日益趨向“優質、多樣、保健、方便、安全”,我國主食冷凍食品、像速凍水餃、包子、湯圓、燒麥等生產量快速提高,銷售量不斷擴大,市場前景廣闊。適應這種趨勢,需要相應建設和發展冷鏈物流體系,包括氣調冷庫、冷藏運輸車及相應服務網絡,以保障主食冷凍食品的品質和民眾的生活質量。
(四)創新和發展糧食混合所有制經濟形式。混合所有制經濟形式是指財產權分屬于不同性質所有者的經濟形式。從資產運營的角度分析,混合所有制突破了公有制和私有制的界限,因為無論資本來源是公有的還是私有的,都已融合為企業的法人財產。在現代公司中,各利益主體通過治理結構形成一種混合的產權安排。
創新和發展糧食產業混合所有制經濟形式,具有多種重要意義:為盤活國有資產存量找到了有效的途徑;為實現政企分開創造了產權條件;為生產要素最優配置拓展了廣闊的空間;為國有企業順利轉制提供了有利契機。簡言之,把優化存量資本、擴充增量資本、增大資本總量、實行資本分立經營、促進要素流動增殖,這五個方面歸結到一點,就是使資產從停滯狀態轉化為運動狀態,可隨時根據市場變化實現最優配置,有利于糧食產業經濟主動引領新常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現代糧食產業體系。
當前,糧食產業經濟需要采取五項措施:一是堅持混合所有制方向,探索發展新模式。按照農村一二三次產業的特性,探索和開拓融合發展的綠色產業經濟現代化途徑。例如,因地制宜探索和發展“農牧結合”、“蝦稻共生”、“產加銷”一體化等組織經營形式。二是繼續深化改革,打造新型國有糧食企業。按照國有資本與民營資本共生、共存、共贏、共發展的原則,積極開展并購重組,打造新體制新機制的新型糧食企業。三是廣開融資渠道,培育新型市場主體。一般國有糧食企業(除各級儲備糧管理企業和軍糧供應企業保持國有獨資或控股以外)都可以通過吸收外資、民營資本及職工入股等形式,培育國有資本與集體資本、非國有資本交叉持股的新型市場主體。四是探索壯大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推動糧食企業與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結成經營聯合體,推進糧食企業集團化、規模化。五是促進“四鏈”融合,發展一批主食工業化生產企業。要通過科技創新、發揮全要素威力,促進產品鏈、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等“四鏈”融合,提高主食生產工業化、產品標準化、產業效益化水平。總之,通過探索創新,形成產業鏈條完整、功能多樣、業態豐富、利益聯結緊密、“產城融合”、更加協調發展的新局面。
(五)創新和推廣“互聯網+”新商業模式。商業模式是企業市場價值的實現形式。隨著全球化、信息化、市場化不斷向廣度和深度推進,傳統商業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創新商業模式成為勢在必須和必然。其基本原則是,以價值創造為靈魂,以客戶需求為中心,以企業聯盟為載體,以線上+線下為形式,以快速簡便為關鍵,以信息網絡為平臺,推廣現代業態,提升糧食流通現代化水平。
隨著“互聯網 +”上升到國家戰略,各行各業、各類企業都掀起了以“互聯網”為工具的行業變革與轉型升級的潮流。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日益深入社會各領域,在“互聯網+市場”的新格局中,涌現出“互聯網+糧油”、“互聯網+連鎖店”、“互聯網+品牌”,“互聯網+企業”,以及“互聯網+名勝特產”等等,如雨后筍,紛紛涌現。“互聯網 + ”,不僅是單一的技術革命或新產業革命,而且是糧食傳統業態和模式的創新。通過智能化的技術共享、用戶共享、內容共享、商品共享、商業價值共享,實現跨界融合與分享經濟,為不同用戶提供了多平臺、多入口、多用戶、多資源的移動互聯網的現代服務,加速了各相關方面的信息溝通與需求傳遞,構成了一種融合現代網絡購物的新商業模式。
從經濟學視角闡釋,上述“互聯網+”行動的本質,是各種經濟資源通過互聯網進行優化配置的過程,有助于農產品資源更加有效地配置。從消費側看,通過“互聯網+”的形式,有利于消費者搜尋到想要的產品和服務,不但方便消費者比較不同供給者的產品和服務的價格、進而選擇價格低質量優的產品和服務價格,降低了消費者和供給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性。由于“互聯網+”既能夠降低產品和服務的價格,又能夠保證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因此使廣大消費者受益。從供給側看,“互聯網+”有利于充分展現不同供給者所提供產品和服務的特色與個性,比如購物環境及位置、商品外觀及魅力等,使購物者貨比三家選擇最滿意的商品,從而滿足不同消費者的不同偏好。這就在競爭的基礎上增加了供給者的擴銷勢力,既有利于經營者和消費者,又有利于生產者增收。

“互聯網+”這種新商業模式,具有重要經濟社會意義:有利于推動農產品產供銷一體化,拓展深化區域合作,為產銷區協同發展注入新的動力與活力;有利于發揮城市現代流通和商業新模式的引領作用,帶動農業糧食結構調整和農民持續增收;有利于加速改造傳統產業、加快農貿市場、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改造升級;有利于提高糧食等大宗農產品檢驗檢測的信息化水平,拓展線上交易和線下物流終端配送增值服務,促進農產品流通的業態創新、模式創新;有利于大型農產品流通企業整合上下游資源,發展農產品供應鏈,打通由產地到餐桌的農產品流通服務鏈條,減少中間環節,降低流通成本,創造更高流通效率、效益,以及更大規模的社會福利。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