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先群
(重慶市渝北區人民醫院呼吸內科,重慶,401120)
臨床上對肺部疾病進行有效診斷的一種常見方式就是進行經皮肺穿刺活檢,該方式特別適用于肺部彌漫性病變或結節病灶的診斷[1]。CT引導下的穿刺活檢術較其他方式來說具有定位準確、分辨率高的顯著優勢[2]。但長期的實踐數據指出,該方式極易導致氣胸、出血等不良反應的出現,檢查時帶給患者的創傷以及術后出現的一系列并發癥等都會對患者心理狀態以及睡眠質量等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有研究表明,影響患者術后并發癥的主要因素除了穿刺次數、病變位置外,還與患者在整個穿刺過程中的負性情緒以及有效配合有關。聚焦護理模式側重于心理干預,有意識的尊重患者自身的思維,推廣患者自身護理技能的挖掘,促進目標實現的一個過程。本研究采用聚焦護理模式對觀察組患者護理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重慶市渝北區人民醫院呼吸內科收治的CT引導經皮穿刺肺部活檢手術患者12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護理方式的差異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60例。觀察組中男31例,女29例,年齡55~75歲,平均年齡(67.3±3.2)歲。對照組中男25例,女35例,年齡55~77歲,平均年齡(66.3±3.4)歲。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過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并經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
1.2 納入標準 1)患者均存在經CT引導下經皮穿刺的各種適應證;2)患者在進行穿刺前均經腫瘤標志物、胸水脫落細胞學、纖維支氣管鏡以及細菌學檢查,且病灶性質尚不明確。
1.3 排除標準 1)氣胸者;2)合并腎、肝、心等重要臟器存在障礙者;3)咳嗽嚴重且無法進行有效的控制;4)存在精神障礙無法與醫護人員取得良好配合者。
1.4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方式進行干預,主要是通過責任護士采用口頭講解的方式詳細告知患者術前、術中以及術后的注意事項等。觀察組患者在接受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采用聚焦護理模式進行精細化護理。護理需要在穿刺進行的前1天開始,主要包括以下幾點:1)建立良好的干預基礎。醫護人員應當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細致的溝通。手術開始前30 min內需再次向患者詳細講解有關手術的內容,及時了解患者在情緒方面出現的變化[3]。獲得患者的充分信任。2)有效的認知干預。醫護人員需要詳細的向患者解釋其疾病的有關知識,告知患者該手術是一種微創性手術,穿刺中會帶來一定程度的疼痛以及不適。同時可以將應對的方式告訴患者,提高患者整體的配合度。3)有效的心理干預。醫護人員可以根據每位患者心理耐受力、文化程度以及年齡的差異對患者心理狀態進行有效評估。有效消除患者不良情緒的。叮囑患者采取閉目等方式,減少焦慮和抑郁等不良情緒。4)術后指導。術后需要密切觀察每患者病情出現的變化并及時處理。5)其他指導。指導患者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建立有規律的休息時間。睡前四肢放松,睡前禁止飲用濃茶、咖啡等不利于睡眠的飲料,鼓勵患者在睡前飲用牛奶,保證睡眠質量。
1.5 觀察指標
1.5.1 2組患者睡眠質量比較 研究采用PSQI(匹茲堡睡眠質量量表)對患者睡眠質量進行評價。患者評分0~10分代表睡眠質量較好,11~20分代表睡眠質量差。
1.5.2 2組患者護理安全性比較 比較2組患者氣胸、胸膜反應、胸痛以及咳血痰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比較護理的安全性。

2.1 2組患者睡眠質量評分(PSQI)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整體睡眠質量評分優于對照組,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睡眠質量評分比較分)
2.2 2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干預后2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6.0%、22.0%,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3,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對于肺部相關疾病,CT引導下經皮穿刺活檢術與其他檢測方式比較,具有操作簡便、安全可靠、分辨率高、定位精確的顯著優勢。本研究結果表明,干預后觀察組患者整體睡眠質量優于對照組(P<0.05),提示聚焦護理模式可有效改善患者睡眠質量,緩解術前焦慮。相關研究指出,良好的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率、血壓,減輕患者緊張程度。明顯改善患者心理狀態。這些研究提示聚焦護理模式可充分發揮患者的主觀能動性,減輕其焦慮以及抑郁的程度。本研究關于護理安全性的研究表明,干預后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χ2=4.03,P<0.05),提示聚焦護理模式的應用可顯著提升患者手術的配合度,減少并發癥的出現,護理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聚焦護理模式能夠尊重患者自身的思維,改善患者睡眠質量,促進患者自身護理技能的挖掘,可顯著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率,并使得穿刺成功率得以有效提升,具有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