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酷熱難當,不少人大呼:“我是靠空調續命的!”雖是玩笑話,卻道出了許多人的無奈和慶幸。幸好現代科技無所不能,如若你我活在古代,是不是覺得很恐怖?
其實非也!古代自有古代的降溫解暑之法,且有效得很。《詩經·七月》中對于周代早期民間生活就有這樣的記錄:“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凌陰。”指的就是農歷十二月鑿取冰塊,正月將冰塊藏入冰窖,這自然是供夏天之用。而到了唐宋時期,夏季消暑乘涼之法就變得多樣起來,宋代孟元老曾在《東京夢華錄》中記載:“京都人最重三伏,蓋六月中別無時節,往往風亭水榭,峻宇高樓,雪檻冰盤,浮瓜沉李,流杯曲沼,苞鲊新荷,遠邇笙歌,通夕而罷。”酷夏之際,風亭水榭之上,吃著冰鎮的瓜果飲酒賞荷聽曲,這樣隆重的“避暑會”可謂繁華熱鬧至極。不過,怕也只有京都才能如此夜夜笙歌吧!
所以,人在家中坐,較為普遍的乘涼之法,還是輕搖手中扇。只是,尋常人家搖一把蒲扇就過了千年,而在達官貴人、富家小姐那里,羽扇、絹扇、檀香扇不一而足,更迭十分頻繁,到后來更是出現“題扇面”這樣的風雅之事。文人墨客在扇面上賦詩作畫,或自持而用,或成禮送人,極富雅趣。
有愛附庸風雅的,自然也有喜歡抖機靈的,比如明末清初文學家李漁。素愛研究機巧玩意兒的他,怎肯老老實實借扇得風,他就動手發明了“涼杌”,即將方凳四周包裹嚴實,灌進去冰涼的井水,然后在上面蓋一片瓦,而那瓦片必須要制冷效果好的,最好是景德鎮生產的。若坐熱了,就再換冷水,如此往復,自然清涼舒泰。
其實,比起物理避暑法,古人更注重心理調適。《黃帝內經》中曾這樣說:“夏三月,此為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勿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 也就是說夏天要保持心情愉快,不要輕易生氣惱怒,因為只有靜下來才是養生之道。唐代詩人白居易更是在《消暑》中傾情詮釋:“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此時身自保,難更與人同。”你看,心靜身涼,胸中無憂慮,窗下自然有清風。如此一來,還怕什么夏日炎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