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六月的南昌進入了多雨的季節,記者就是在一個和風細雨的日子里驅車來到位于江西省南昌市安義縣新民鄉烏溪村的綠都生態谷。雨后的綠都生態谷山清水秀,一片郁郁蔥蔥;園內環境優美,三座水庫分布在園區內,清澈的溪水貫穿園區中心。這里空氣清新,園區內層巒疊嶂、竹濤滾滾、小橋流水,處處鳥語花香,正當季的楊梅讓人垂涎欲滴。在這里我們見到了此次的采訪對象——綠都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姚景峰。我們的采訪在觀光中開始,在交談中深入。記者陶醉于綠都生態谷的優美環境,更佩服于姚總的農業創業情懷。本期就來看看新時代走在鄉村振興路上的追夢人姚景峰是如何圓“莊園夢”的吧。
記者:剛才姚總帶我們在綠都生態谷里轉了一圈,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規模大,園內山水相連,果樹遍布。請您給我們介紹下綠都生態谷的情況。
姚景峰:綠都生態谷是一座農業觀光園,占地面積5000余畝,現在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江西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園區規劃之初就邀請了旅游設計院進行規劃設計,從建園到現在陸續投入9000多萬元。生態谷所在地的土地流轉自烏溪村的集體土地和村民承包地,項目以農業做基礎、旅游做平臺發展生態農業。我們現在看到園內環境優美、樹木密布,其實開始的時候這里是荒山,而且是被大火燒過的荒山。經過這些年的開發,現在這里不僅環境優美而且空氣清新,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是城市空氣的20倍以上,是天然的健身休閑勝地。園區位于南昌市安義縣新民鄉境內,為國家級森林公園所環抱,四面環山,遠眺云居山、梅嶺,與圣水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融為一體。這里距新民鄉政府僅2公里,距安義縣城12公里,距南昌市區55公里,是周末市民放松郊區游的好地方。
記者:江西綠都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運營得怎么樣?
姚景峰:江西綠都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是集養殖、種植、加工,以及農業技術推廣、生態旅游為一體的農業產業化省級龍頭企業。公司2009年成立,資產總額5736.2萬元,下屬三個基地占地5800余畝,員工266人。公司2012年被江西省農業廳首批授予“江西省休閑農業示范點”榮譽稱號;2012年被南昌市旅游局授予“南昌市鄉村旅游示范點”;公司2012年、2013年參加全國創意農業精品推介會分別獲得“優秀獎”和“銀獎”,受到當時的國家農業部領導的好評;公司2015年被南昌市政府首批授予“南昌市服務業龍頭企業”;2014年、2015年、2016年被南昌市授予“南昌市十佳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2016年“綠都生態谷”景區被授予國家3A級旅游景區;2018年被評為國家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5星企業、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公司依托大專院校積極開展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研究,致力于“名、特、優”農產品的開發和推廣,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綠色農業、觀光農業、效益農業,公司下屬基地是江西省農科院的“科技示范基地”“南昌市級蔬菜基地”。
記者:您不是農民出身卻選擇了農業創業,這其中有什么緣由嗎?
姚景峰:選擇農業這行創業還是源于一種情懷。我出生于20世紀60年代,從部隊轉業后原本擁有一份非常不錯的工作——在一家大型農業公司任企業高管,工作順風順水,收入也非??捎^。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得知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石埠鄉有一塊800多畝的荒地等待轉包,便萌生了創業的想法。開始家人并不支持這個“瘋狂”的決定,認為我是瞎折騰。盡管家人反對,但是我認準的事情就不想輕易放棄,我要給自己一個機會實現一直埋在內心深處的“莊園夢”。2009年,我從任職企業辭職,創辦了江西綠都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承包了石埠鄉的800多畝地,當起了“農民”,開始了每日“與田作伴”的日子。
記者:沒有哪個創業者的路能一帆風順,更何況是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靠天吃飯”的農業,在創業的過程中您都遇到過哪些困難?又是如何解決的?
姚景峰:創業的路沒有一帆風順的,其中的艱辛也只有創業者自己體會最深。2010年年初,一場大雪讓我們辛勤種植的果樹、搭建的蔬菜大棚一夜之間變成了廢墟,損失了100多萬元。我和團隊當時真是很受打擊,經濟上也陷入了困境。但是,我的團隊并沒有氣餒,開春后,我們都積極想辦法籌措資金恢復生產。面對困難我選擇的是迎難而上,越挫越勇。企業恢復生產后,我抓住當時南昌市大力發展休閑農業的大好時機,帶領團隊沒日沒夜地苦干。我們整個團隊吃住都在基地,甚至一兩年都沒有領過工資,只要產生利潤就又繼續投入到生產中去,每一個人都干勁十足、信心滿滿。經過我們不懈地努力,企業發展終于步入正軌。2011年,公司扭虧為盈;2013年,公司的產值達到2000多萬元。
記者:您最先在新建縣(現為新建區)石埠鄉創建的農業莊園一切都已步入正軌,怎么又想到到安義縣這樣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來承包荒山,發展生態旅游產業?
姚景峰:在石埠鄉創建的農業莊園雖然一切都已步入正軌,但是隨著城市的擴張,莊園旁邊成了工業園,環境質量有所下降。而綠都生態谷所在的安義縣新民鄉烏溪村地處安義、永修兩縣交界處,有山地8000多畝、耕地3000畝,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丘陵山村,村民以種植水稻為主,生態環境良好。由于傳統農業經濟效益低下,全村青壯年全部外出打工,村民人均純收入遠低于安義縣平均水平,烏溪村也因此成為“十二五”省級扶貧村之一。為了幫助烏溪村脫貧,南昌市委組織部成為烏溪村的脫貧包干單位,因為我們企業在休閑農業、生態農業方面開發較早,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市委組織部有關領導就找到了我,希望我們能把成功的經驗帶到烏溪村,幫助烏溪村發展生態旅游產業,以期能夠幫助村民脫貧致富。2012年,通過實地考察,我們發現雖然這塊荒山被大火燒過,但是此地有山有水,適合種植瓜果苗木,發展生態農業。這樣,我和團隊就決定在這里建立綠都生態谷,期望能以生態旅游產業帶動烏溪村脫貧致富。
記者:綠都生態谷落戶烏溪村后,為帶動村民脫貧致富,您都做了哪些工作?
姚景峰:綠都生態谷引領周邊農民一起成立農業專業合作社,帶領他們種植“名、特、優”果樹,幫助村民銷售水果,提高了村民的經濟收入。利用旅游吸引更多人在烏溪村創業,利用園區優勢積極開展各類觀光旅游活動,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來到烏溪村。景區自2014年以來,累計接待游客突破26萬人次,游客每年增長52.3%,園區綜合收入每年達4682萬元,安置周邊農民156人就業,帶動1221戶增收563萬元,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記者:我們看到生態園內種有很多果樹,都是些什么品種?您在這些品種的選擇上都有哪些考量?現在公司的主營農產品有哪些?
姚景峰:我們生態園所在的這塊地方,山不高,為丘陵地帶,土壤中富含腐殖質,適合果樹、蔬菜生長;因為生態園四面環山,早晚溫差大、陽光充足,優良的小氣候環境為水果高品質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現在種植的水果主要有櫻桃、楊梅、桑葚、枇杷、翠冠梨、草莓、柑橘等。我們在品種選擇上都是慎之又慎,是在多方請教專家、實地考察后引進的“名、特、優”種植品種。選擇品種,一是基于氣候環境適合該品種生長,比如我們2018年種植的櫻桃,為專門引進的適合江西氣候的種植品種;二是選擇高端水果品種,在楊梅品種的選擇上,我們種植有黑炭和東魁楊梅兩個品種,黑炭早熟、味甜、個小;東魁晚熟、微酸、個大。兩個品種的結合延長了采摘時間,有利于游客安排時間到園區采摘;三是考慮市場需求,梨子我們選擇了翠冠,桃子選擇了黃金桃,柑橘選擇了紅美人,這些都是近兩年水果市場上的“寵兒”。除了水果外,公司主營農產品還有土雞、淡水魚、苗木、白茶、蔬菜,以及特色農產品紫花生、紫薯、紫土豆、紫山藥、竹酒、特色雜糧系列等。隨著公司農產品產量的提升,我們積極發展深加工,今年計劃新建果汁和茶葉兩條產品加工生產線,進一步提高農產品深加工產能,滿足市場需求。
記者:綠都生態谷一般舉辦哪些活動來吸引游客?生態谷都有哪些特色看點?
姚景峰:生態谷中種植的果樹吸引了大量周邊城市來采摘的游客,我們會根據不同水果的成熟時間策劃水果采摘節,在草地上舉辦帳篷節、燒烤節、鄉村美食節等,這都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游玩。園區建有會議室、賓館、木屋等,可以接待團隊開會、培訓、拓展等活動。一路走來,我們可以看到,現在生態谷里面有果園、茶園、田園木屋、民俗園、農家樂、四季花田、綠色長廊等各色景觀;種植有名貴花卉和有機蔬菜,可實現一年四季花開不斷;養殖有土雞、土鴨、土鵝及珍奇動物供游客觀賞;建有特色木屋可供游客住宿。在園里可開展餐飲、采摘、射箭、踏水車、坐觀光車、打棋牌、垂釣、林中尋蛋、混水摸魚、打網球、唱KTV等活動。
記者:從開始創業到現在您走過了十年的歷程,也取得了不少成就,給我們分享一下您成功的經驗吧。
姚景峰:我個人認為目前還算不上成功,只能說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我認為創業首要的一點就是不能給自己留有后路,要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選擇的事業中。對于我來說,如果除了生態園我還擁有其他事業的話,肯定不能全身心投入,也不會有現在的綠都生態谷。另外一點就是對自己從事的事業要有情懷,把興趣和事業結合在一起,喜歡這個產業,從內心愿意從事這個行業。最后一點就是堅持,遇到困難絕不退縮。企業的發展過程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很多都讓人措手不及,但遇到這些困難時一定要積極想辦法解決。保持頭腦清醒,抓住發展機遇,堅持向前走。
記者:您對綠都生態谷的未來都有哪些規劃?
姚景峰:我們近期規劃是引進資金和專業的管理團隊,以國家標準將綠都生態谷打造成國家4A級旅游景區。我們將以創建現代生態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為宗旨,繼續打造有機蔬菜種植、優質特色果品生產、有機白茶生產、畜牧養殖、特禽養殖、水產養殖和花卉苗木培植等七大生產區。繼續發展生態農業、綠色農業、觀光農業,致力于“名、特、優”農產品的開發和推廣。延伸第二、第三產業,和周邊農戶一起打造一個共贏平臺。我希望把我們的特色農產品打入國際市場,助力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本刊記者? ?程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