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農業農村部官網最新數據顯示,2019年5月27日至6月2日,我國重點監測的7種水果周均價為每公斤8.19元,環比上漲3.3%,同比上漲45%,創下了近3年的歷史新高。
業內普遍認為,5月水果價格的大幅上漲,從短期來看歸根于供給失衡。一般而言,5月水果價格通常是一年的高點。因為此時新果未上市,市面上銷售的水果大部分是上年的存貨。2018年又是水果生產的“小年”,倒春寒導致陜西、山東等水果主產區的蘋果、梨等水果減產,其中蘋果、梨分別減產25%和20%。另外,自2019年開春以來,華東、華中等地區持續低溫陰雨天氣,北方部分地區氣溫大幅波動,對果蔬生產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也有觀點認為,水果價格的上漲或并非一種短期現象。隨著農業高成本時代的來臨,我國水果的價格未來可能會越來越高。
近幾年水果價格的上漲,從根本原因來講,可以歸根于生產和流通這兩個環節的成本普遍上漲。就生產環節而言,由于肥料價格、土地租金和人力成本等普遍上漲,我國水果生產成本正在逐漸提高。從流通環節上來看,水果的供應鏈較長,從種植、收購再到水果市場、消費者手中,涉及運輸、儲存、經銷商等多個環節。尤其是受消費升級的影響,居民對于水果新鮮度的要求越來越高,使商家投入到冷庫、冷鏈中的成本越來越高。還有人力成本的提升與門店租金的上漲,同樣導致水果流通環節成本的攀升。最終傳遞到終端,體現出來的便是水果價格的持續上漲。
后期水果價格會否延續上漲態勢?對此,商務部市場運行和消費促進司負責人指出,近期隨著氣溫升高,應季水果上市量逐步增加,多種水果價格開始呈現逐步回落態勢。我國是水果生產第一大國和消費第一大國,水果生產品類豐富,產需大體平衡,常年生產供應有保障,完全能夠滿足國內消費者的需求。預計后期隨著應季水果批量上市,水果價格將逐步回落至合理區間。
(資料來源:《中國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