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人民檢察院研究室
張某是廣州一家從事食品及保健類食品銷售公司的法人代表。從2017年3月起,張某租借廣州市某小區房屋作為倉庫,陸續招募林某、謝某、郭某等人分別擔任倉庫管理員、客服人員、網絡推廣員等,通過網絡平臺,將從他處批發購入的散裝膠囊自行包裝后,與正規減肥產品搭配組合成“澳斯康”牌減肥套餐對外銷售,謀取非法利益。
一名上海消費者購買并服用涉案膠囊后,出現口干、惡心、心慌等不良反應,于是報案。
警方接報后,在涉案倉庫搜查,當場查獲空瓶4000個、標簽2000張及尚未銷售的散裝膠囊數十萬粒。經檢驗,絕大部分膠囊含有西布曲明成分。案件移送檢察機關審查起訴,由上海市虹口區人民檢察院提起上海市首例刑事附帶民事涉食藥品公益訴訟案。
據張某供述,每月有5萬粒散裝膠囊發貨。如此大量的散裝膠囊,發往哪里了呢?經上海市虹口區人民檢察院審查查明,這些散裝膠囊經包裝后銷售至全國各地,范圍遍及廣東、浙江、上海、山東等27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
西布曲明是一種中樞神經抑制劑,服用后發生嚴重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的風險會增加。我國自2010年10月起就已停止生產、銷售和使用西布曲明制劑和原料藥,同時將其列入“有毒、有害非食品原料”。據悉,有消費者在報案時反映,服用上述膠囊后出現明顯身體不適。
虹口區人民檢察院認為,服用含西布曲明成分的膠囊,對消費者身體健康的損害是一個潛在且緩慢的過程,這種危害屬于客觀存在的損害結果,對社會公共利益有重大的侵害危險。張某的行為已觸犯刑法第一百四十條。虹口區人民檢察院以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對被告人張某提起公訴,并根據司法解釋對張某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
法院審理后,以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判處張某有期徒刑一年零六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25萬元;繳獲的偽劣產品及犯罪工具予以沒收;在判決結果生效之日起30日內,支付其所生產銷售的偽劣減肥保健產品價值10倍的賠償金,共計24.8萬元;在判決結果生效之日起30日內,在國家級媒體上向社會公眾賠禮道歉。
由于減肥類保健食品銷售量大、社會關注度高,成為執法機關重點關注的一類產品。上海市人民檢察院第一分院也對一起銷售減肥產品違法添加“有毒、有害非食品原料”案提起民事公益訴訟。
經查,自2015年11月起,被告周某通過其開設的淘寶網店或通過發展代理商等方式對外銷售減肥產品。該減肥產品含有酚酞、氫氯噻嗪、西布曲明、鹽酸苯乙雙胍等非法添加物質。被告銷售含非法添加物質的減肥產品金額達20萬余元,侵害消費者千余人,銷售地域涉及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
據了解,被告銷售的減肥產品中所含非法添加物質,均系禁止添加在食品中的物質。消費者食用后會出現頭暈、心悸、失眠等不良反應。法院以銷售偽劣產品罪判處周某有期徒刑七個月,并處罰金11萬元。
上海市人民檢察院第一分院認為,周某銷售含非法添加物質減肥產品的行為,涉案金額高、受害人數多、受害地域廣,侵害了眾多消費者的權益,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根據相關法律規定,被告在被追究刑事責任的同時,應承擔停止侵害、賠禮道歉的責任。該院依照法定程序在新聞媒體發布公告,督促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提起民事公益訴訟。公告期滿后,社會不特定群體利益仍處于被侵害的狀態。
為此,市檢察院第一分院向法院提起民事公益訴訟,請求判令被告周某在全國性媒體公開向社會公眾賠禮道歉,并公開說明所售減肥產品情況,提示消費者停止服用。
上海市人民檢察院第二分院對一起牛肉中違法添加瘦肉精(萊克多巴胺)案提起民事公益訴訟。
經查,自2017年2月中旬起,被告冷某向他人購買了大量無質量合格證明、報關證明、檢驗檢疫證明的美國、加拿大走私牛肉存放在倉庫內,在沒有《食品經營許可證》的情況下,伙同被告王某采用擦除標識、改換包裝等方式,將牛肉出售至本市多家餐飲企業。同年4月,公安機關將上述牛肉查獲并予以扣押。經鑒定,其中有2噸余牛肉含有瘦肉精(萊克多巴胺)成分。法院分別以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判處冷某有期徒刑二年六個月,罰金20萬元;判處王某有期徒刑一年六個月,罰金10萬元。
涉案查獲的含瘦肉精成分的牛肉已被依法予以銷毀。
食用含瘦肉精的牛肉會直接危害人體健康,導致惡心、頭暈、四肢無力、手顫等中毒癥狀,對心臟病、高血壓患者以及老年人的危害更大。因此,瘦肉精在我國已經被禁用。
上海市人民檢察院第二分院認為,冷某以及同案犯王某銷售有毒、有害牛肉制品的行為導致大量走私、無證且未經檢驗檢疫合格的牛肉產品流入消費市場,足以對不特定消費者造成重大侵害危險,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被告在被追究刑事責任的同時,依法應當承擔相應民事責任。
該院依照法定程序在新聞媒體發布公告,督促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提起民事公益訴訟。公告期滿后,社會不特定群體利益仍處于被侵害的狀態。
為此,市檢察院第二分院向法院提起民事公益訴訟,請求判令冷某、王某對危及不特定公眾人身安全、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連帶承擔無害化處置措施費用及懲罰性賠償金,并在本市公開媒體上向社會公眾賠禮道歉。
上海市人民檢察院第三分院對一起銷售假阿膠案提起藥品領域民事公益訴訟。
經查,2015年9月至2017年12月,被告石某先后租賃場地,用于生產、存放假冒的東阿阿膠藥品。其間,石某購入各種生產工具,并將從藥店購買的印有OTC標志的東阿阿膠包裝作為樣品交給被告周某進行印刷制作,后周某委托被告陳某生產外包裝盒。同時,石某自行或雇傭他人將膠片進行加工,并將加工好的膠片加入從周某處購得的、印有OTC標志及“東阿阿膠”字樣的紙盒或金屬盒中,通過快遞方式分別向藍某、董某等人進行銷售,銷售金額共計100余萬元。藍某、董某等人則分別將上述阿膠進行銷售。經鑒定,上述阿膠不含有驢皮源成份,不是東阿公司生產的藥品,系假藥。
市檢察院第三分院認為,石某等人在未取得相關許可證的情況下,擅自生產、銷售藥品阿膠,與國家藥品標準規定的成分不符,可能貽誤診治,存在危害人體健康的危險,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根據相關法律規定,被告在被追究刑事責任的同時,依法應承擔民事侵權責任。
該院依照法定程序在新聞媒體發布公告,督促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提起民事公益訴訟。公告期滿后,社會不特定群體利益仍處于被侵害的狀態。
為此,市檢察院第三分院向法院提起民事公益訴訟,請求判令上述被告在省級以上新聞媒體發布警示公告,并在省級以上新聞媒體賠禮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