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艷
兒童階段的孩子各項免疫系統發育尚不完全,相同情況下,兒童比成年人更加容易被病菌感染,也更加容易出現發燒與感冒的現象。這時就需要去醫院進行治療,進行全面的檢查以確定病情。曾有家長抱怨,寶寶出現感冒發燒的情況時,—帶寶寶去醫院看病,就需要進行各項檢查,幾乎次次都要進行血常規檢查,這個血常規檢查有什么用處那?為什么每次都要進行此項目的檢查?醫生就不能根據孩子的癥狀進行治療嗎?寶寶原本受疾病折磨,還要進行抽血檢查,這不是折磨寶寶嗎?而且每次檢查還要花很多費用,增加了病患的經濟負擔。其實進行血常規檢查醫生也是有根據的。兒童出現發燒、感冒癥狀是比較常見的疾病,大多數家長都會覺得,常見的發燒感冒治療起來應該比較簡單嘛。但是往往這些簡單的病癥,背后隱藏著不簡單的問題,讓醫生感到為難。為難之處不止是發燒以及感冒的病癥,其涉及診斷、治療、評估等方面,還有家長對于“感冒”與“發燒”的理解,和醫生對此的理解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癥的俗稱為感冒,這種疾病中包含了急性咽炎、急性扁桃體炎以及急性鼻炎等病癥。我們常說的感冒,除了會有上述病癥以外,還會出現麻疹、百日咳、流感、猩紅熱以及流腦等相關的急性傳染病早期現象。也就是說發燒只是病癥的一個表現現象,最終的病因可能非常復雜。在寶寶感冒時會出現發燒癥狀,在寶寶患有幼兒急疹、麻疹、結核、風濕病、川崎病、猩紅熱、敗血病與皰疹性咽峽炎以及手足口病等疾病時也會出現發燒現象。在這些疾病中都能引起寶寶發燒,大多數都是由病毒感染導致的,其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有90%的人群都屬于病毒感染導致的。支原體與細菌侵入機體發生感染時也會導致身體出現發燒現象,有較少數不是由于病毒感染引發的,免疫性因素也會引起機體出現發燒現象。也正是因為這些病癥的復雜性,在給寶寶進行治療時,需要進行血常規的檢查以便準確判斷病情,進而確診并給予針對性的治療。
那么血常規檢查有什么用處哪?—般情況下,在寶寶出現感冒、發燒一類癥狀時,進行血常規檢查有以下幾個目的:①確定感染類型,血常規檢查能幫助醫生區分是病毒感染還是細菌感染,在出現病毒感染時,血常規中的外周血白細胞計數會出現降低或者不高的現象,同時淋巴細胞百分比或者計數會出現增高現象;如果是細菌感染時,中性粒細胞以及外周血白細胞百分比或者計數均出現增高現象。也就是說,在血常規檢查中以中性粒細胞以及外周血白細胞(簡稱WBC)的百分比或者計數進行確定感染的類型,但是此檢查結果也不是絕對的。②疾病風險評估,發燒患兒疾病嚴重程度常用WBC進行評估。在各種感染、中毒、腫瘤或者服用某種藥物后都會出現中性粒細胞缺乏或者減少的現象,出現此現象時會降低機體抵抗細菌的能力,進而導致機體被細菌嚴重感染。除此之外,血常規檢查中還要檢查紅細胞、血紅蛋白、單核細胞等其他指標,這些指標的檢查都具有較為重要的意義,在調整治療方法與健康宣教方面都有較為重要的價值。
到底需不需要每次都進行血常規檢查?雖然進行血常規有一定的用處,可以區分是病毒感染還是細菌感染,但是其檢查結果也僅僅是一個參考,不是每次都需要進行血常規檢查的,具體是否進行血常規檢查,需要根據醫生的面診情況、病史以及體格檢查等進行綜合判斷,一般情況下,在寶寶發燒超過72小時時,建議進行血常規檢查,如果寶寶發燒超過120小時那就一定需要進行血常規檢查,以便確診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