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典
和康華第一次碰面,是在上海的童書展上。一身黑衣,謙遜的神情,略顯疲憊的臉。閑聊中得知她還寫兒童故事,而且有一個公眾號,里面陸續收錄了很多她想講給女兒聽的故事。我無意中點開鏈接,這一讀,一發不可收。
康華作為兒童故事的講述者不僅有靈氣,而且每個故事不落俗套。我很少讀公眾號文章,嫌文章不著邊際、信息量巨大,與日常瑣碎的時間不相匹配。而在撥冗之余,讀一兩則這樣的童話小故事,像給焦躁的心靈澆上一勺甘露,既獲得一點滋養,又不占時間。此次,聽聞她的作品結集出版,分別為《一只計劃逃跑的蛋》和《四只耳朵的小豬》,迫不及待捧在手上讀完,算是重溫。
康華的童話,有別于傳統套路的童話,她講述故事的方式很特別,也頗有新意。我小時候最喜歡讀《365夜故事》《格林童話》,是因為故事的面廣,而且外國童話自帶地域風情。對孩子而言,故事就算平淡無奇,里面出現的宮殿、叢林、女巫,也會為我們乏味的童年生活打開一扇窗戶。新鮮感,這是康華童話中不可抹去的重要元素。她在后記中講到,自己從小喜歡聽祖母講述那些怪力亂神又具有溫度的故事,由此可見,她講述故事的根源意識,很大一部分得益于上一代人的口述。口述當中的隨機性和靈感,往往帶有口述人自身的理解和方式,而那一輩人對神怪的塑造,往往寄托內心的愿望和希冀,一如蒲松齡《聊齋志異》中那些有情有義的神鬼傳奇。

《一只計劃逃跑的蛋》康華著、耿艾慈繪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年5月
康華的童話中,其新鮮感正源于一種“混血”,中式的“聊齋”和西式的“傳說”。《老男孩和他的旅行箱》可謂是“一只旅行箱引出的故事”,貍貓和男孩靈體交換,得以相互存活。里面不僅僅有新奇的“變身”,而且讓人對親情有新的認識和體驗。為什么選“貍貓”,而不是熊貓、山貓?這很容易讓人想起京劇中的《貍貓換太子》,有一種故事新說的感覺,但完全是現代的。像我這種內心復雜的成年人,去閱讀康華的童話,肯定不會像小朋友那樣那么單純,我甚至可以讀到一絲暗黑。但我知道這不是康華的初衷。她的故事是講給女兒聽的,很多時候,她在講述的時候是隨機性的,講不下去怎么辦?讓女兒幫著她一起想。所以,她故事中的“混血”,又不光是中式和西式的“混”,還有她作為成人和她女兒作為孩子的“混”。一個太過干凈的童話,往往就不經讀,小孩讀的時候開心,讀過以后就忘,大人呢,可能剛讀了個開頭,就猜到結尾。雖然干凈可愛,但索然無味,對于孩子的成長未必是有助推作用的。
而康華的童話則不同,我想有些孩子可能未必能看得懂其中的內涵。像《會哭的雨披》,你會看到故事中自成一套邏輯,雨披為什么挖出兩個孔,可以看清外面的世界,而雨娃就會受罰?康華會告訴你想不到的答案。這些細節在她的故事中都時有閃現,如果細細琢磨,可以讀出很多意味。看似童話,卻有寓言的功效。
因為是寫給孩子們看的故事,她盡量讓語言簡潔質樸,可是故事卻一點也不簡單,她常常能把故事反轉出不少精美的結局,著實讓人喜歡。正因為對故事節奏的把控和多年來從事寫作、編輯的工作,使她的童話簡單中蘊含著意境。
對了,書中插畫出自她女兒之手,雖然稚拙,但不掩童趣和雕琢。真算得上母女同心的一冊作品集了。
此書追溯北宋末年靖康之難的完整歷史細節,講述宋、遼、金三方的和與戰,聚焦北宋歷史大變局的關鍵時刻,以及帝國由內而外全局性危局大爆發的前因后果。北宋宣和年間,帝國上下一片繁榮景象,然而盛世之下的隱患已成暗涌。為“收復”作為戰略屏障的燕云十六州,宋徽宗決定聯金滅遼。宋金聯盟雖然逐漸將遼國蠶食,但金國借此窺見北宋的虛弱,加之兩國復雜的利益糾紛,金國轉而南下攻宋。靖康元年(1126),金軍第二次圍攻汴京,十一月汴京城陷。北宋轟然崩潰,從盛世到滅亡僅隔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