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趙文岐 隋付麗 牛成龍

近日,筆者在山東省陽信縣洋湖鄉境內,順著慶淄路南延和德龍煙鐵路兩側望去,綠色通道的林木中間作的瓜菜、花生、芝麻、地瓜、向日葵等各種各樣的特色作物生機盎然、郁郁蔥蔥。
陽信縣源豐盛家庭農場負責人、郝張村的郝樹忠,在慶淄路南延兩側以每667平方米300元的價格承包了8.7公頃的綠色通道,栽植了蘋果樹、梨樹等,由于剛植的果樹幼小,大量土地資源閑置浪費,郝樹忠進行充分利用,在果樹中間間作了西瓜、甜瓜、油葵等。
“2013年,我流轉了公路兩側的林帶,種了些蘋果樹和梨樹,利用這些樹小的階段,我種了些西瓜、蔬菜,還種了些油葵,西瓜呢,去年種了3.3公頃,收入15萬元,今年呢天氣挺旱,收了西瓜以后,再種上蔬菜,如白菜、蘿卜等,667平方米地也能收入2000元。”郝樹忠說。
洋湖街的王強與他人合伙也在慶淄路南延兩側以同樣的價格承包了26公頃的綠色通道,栽植了白蠟等綠化品種,利用樹小階段,在中間分別間作了花生、地瓜、西瓜,還育了家槐苗等。“樹下間作其他作物,加強作物澆水、施肥等管理的同時,也有利于樹木生長。”王強樂滋滋地介紹,“看,我今年間作的這6.67公頃花生,每667平方米能純增收3000多元。”
王強還告訴筆者,地不能閑著,間作花生的地收了花生再種上大蒜,間作西瓜的地收了西瓜再種大蔥或白菜什么的。
小魏村的李玉堂以每667平方米150元轉包了1.3公頃的綠色通道,間作了糧食和瓜菜。“這是人家承包的綠色通道栽植的苗木,我又轉包的,同時間作了西瓜和茄子,4000平方米西瓜收入了1.5萬元,這些茄子也在收入1萬元,那6677平方米地間作的小麥,667平方米產量675千克,收了小麥我又間作了谷子,是與濟南種子公司簽訂的合同谷,以市場價回收。”李玉堂顯得非常高興。
東焦和西焦兩村是當地有名的苗木專業村,7年前,家家戶戶種植垂柳、白蠟,戶均1334平方米,每年春秋兩季出售苗木,每667平方米純收入2000多元。在近幾年又出現了大量的野生金蟬,家家戶戶又增加了一項新的收入,每到夜晚家家戶戶出動,到自家樹地打著手電逮金蟬,每年每667平方米林地產金蟬創收至少1500元。
洋湖鄉黨委副書記、鄉長張志強說:“近幾年來,我們洋湖鄉高度重視林下經濟的發展,充分利用慶淄路南延和鐵路沿線林帶樹木較小的特點,積極鼓勵承包業戶發展林下經濟,目前,共栽植西瓜、芝麻、地瓜等各種經濟作物200余公頃,僅此一項,一年可以為群眾增收1000余萬元,促進了鄉村振興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