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張兆利

訴訟實踐中,當事人盲目主張精神損害索賠權利的現象時有發生。這說明,人們在行使這項權利時還存有諸多誤區。
案例:李老漢在街上乘涼時,眼見一輛轎車將其家狗撞傷致死。于是,李老漢將司機告上法庭,要求司機賠償精神損失費兩萬元。因不符合精神損害賠償的法律規定,李老漢的訴求最后被法院駁回。
點評:有的朋友不清楚精神損害賠償的范圍,對一些情節輕微的侵權損害案件,甚至一般性民事糾紛,自認為精神上受到了損害,就提出索賠要求。實際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對精神損害賠償范圍作出了規定:自然人因人格權利遭受非法侵害的;非法使被監護人脫離監護,導致親子關系或者近親屬間的親屬關系遭受嚴重損害的;自然人死亡后,其近親屬因侵權行為遭受精神痛苦的;具有人格象征意義的特定紀念物品,因侵權行為而永久性滅失或者毀損,物品所有人以侵權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根據上述規定,情節輕微的致人精神損害的侵權訴訟,法院一般不支持精神賠償;一般的經濟糾紛和民事糾紛以及大量的刑事案件,雖牽扯人的精神,造成當事人精神的焦慮和心靈的創傷,但不屬于精神損害賠償的范圍。
案例:前不久,張大伯與鄰居王某因瑣事發生口角,后者一氣之下將張大伯的新買的家庭轎車砸壞。大伯將王某告上法庭,要求賠償其修車款1.5萬元以及1.8萬元精神損失費。最后,法院判決被告賠償修車款,而對原告提出的賠償精神損失費的要求則予以駁回。
點評:現實中,有的當事人受國外案件以及一些影視作品的影響,認為精神反正是個看不見、摸不著的虛無縹緲的東西,對于精神損害賠償過于盲目和樂觀,只要自以為精神受到傷害,也不管是否合法,是否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的條件,就采取“以空對空”的辦法,動輒提出數萬、數十萬的高額精神賠償,一旦法院不支持,就認為是法官與自己過不去,甚至形成無理纏訴。事實上,當事人要求賠償數額過高,法院將不予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