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穎

蔡美兒 祖籍福建,1962年生于美國,1987年畢業于哈佛大學,法學博士。現為耶魯大學法學院終身教授。2011年《時代》周刊封面人物,著有《虎媽戰歌》《帝國時代》《起火的世界》等書。
從7月開始,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卡瓦諾有了位華裔新助理——索菲亞·蔡·魯本菲爾德。她的母親就是大名鼎鼎的“虎媽”——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蔡美兒。
在接受《環球人物》記者專訪時,蔡美兒提起此事充滿喜悅。她說,索菲亞去年從耶魯法學院畢業,先是在亞特蘭大為一名法官工作了8個月,然后作為學院尖子生得到了現在的職位。“這是個巨大的榮譽——我和我丈夫都沒能做到。我們為她感到驕傲。”
2011年,蔡美兒出版《虎媽戰歌》一書,提倡中國式的嚴格教育,引起了很大爭議。《時代》周刊評價此書“帶來了一場火焰風暴”。蔡美兒“戳到了我們的痛處。她質疑我們養育孩子的方式,質疑我們孩子的學術成就,質疑我國當今是否有能力與別的國家競爭”。
《虎媽戰歌》銷出了數百萬冊,登上了亞馬遜暢銷書排行榜,蔡美兒本人也因此成為《時代》封面人物。她的育兒方式對西方教育理念帶來極大沖擊,也招致曠日持久的批評。有人給她貼上“強勢”“霸道”的標簽,說她的教育方式“視野狹窄、過于功利”。但8年后,蔡美兒的兩個女兒卻證明了這種教育方式沒有讓孩子喪失個性和獨立意志,反而使她們養成了自律、努力的品格。
索菲亞在最高法院工作一年后,將出任美國陸軍檢察官3年,負責“調查軍官性騷擾等案件”,然后“可能會進入私營部門,加入一家律師事務所,或者從政”。小女兒路易莎去年5月從哈佛大學本科畢業后,在紐約為阿里巴巴的共同創始人蔡崇信及其布魯克林籃網隊效力。蔡美兒說:“她經常去中國旅行,非常喜歡那里。從9月開始,她將就讀哈佛法學院。”
姐妹倆都曾發文力挺母親。索菲亞說:“假如我明天就要離世,我會感覺自己已把生命活出110%。為此我感謝你,虎媽。”路易莎說,自己已完全理解并接受了母親的教育方式。“人們認為嚴厲的家長教育會讓小孩缺乏自信,因為沒有父母不斷的贊揚。但我覺得自己比一些人自信很多,因為我的自信是自己爭取來的。我的母親給了我贏得自信心的工具。”

蔡美兒著作《虎媽戰歌》《起火的世界》中文版。

蔡美兒一家。左起:路易莎、蔡美兒、索菲婭、蔡美兒丈夫魯本菲爾德。
記者問蔡美兒如何定義成功。她說:“如果你為自己感到驕傲,為自己每天所做的事情感到滿足和鼓舞,你就是成功的。而做一個成功的父母意味著孩子喜歡你、欣賞你,想和你在一起。”索菲亞已經26歲了。“她是個成年人,非常獨立,住在另一個城市,我們沒有如原來想的那樣經常見面,但我們仍很親近。盡管她工作很忙,還是飛到法國去慶祝我父親83歲生日。她只待了24小時,但每個人都很高興她來了。”
畢業于哈佛大學的蔡美兒不僅是耶魯法學教授,還寫過《起火的世界》《帝國時代》等暢銷書。身為母親和教授,蔡美兒向記者坦言在事業與家庭之間找到平衡不易。“尤其是我承擔了90%的育兒工作。我就這個話題寫了本新書,將于明年出版。如果讓我選擇,我會說做母親并正確撫養孩子比工作更重要。但我盡力做到兼顧,主要是通過嚴格的自律。我每天比家人早兩個小時起床,沒有干擾地進行兩小時寫作,周末也是如此。”
在蔡美兒心中,陪伴女兒是最重要的教育。“當我受邀去其他國家演講時,其他演講者都會在酒店住兩三個晚上,參觀景點,互相了解。而我總是直接飛回家,甚至不過夜。我要回家去找女兒們。”索菲亞初學鋼琴時,蔡美兒陪她學完了鋼琴課的全部內容,每天回家看著女兒練琴至少90分鐘,對女兒彈過的每一首曲子、參加的每一場演出都如數家珍。她經常花一個小時充當樂隊指揮帶著女兒練習,時間久了,原本對音樂不甚了解的她儼然成了半個行家。
蔡美兒也把家庭視為對女兒進行情商教育的地方。“我教給她們一件重要的事情是永遠要慷慨大方,珍惜和尊重家庭與友誼。從長遠來看,這比取得好成績或進入頂尖學校要重要得多。”她告訴記者,“孩子們會模仿他們的父母。如果你想讓你的孩子快樂,你就必須向他們展示你是如何快樂的。他們必須看到你笑著,玩得開心。”她常提到全家一起趴在床上讀書、打迷你高爾夫球、做有創意的中國菜;丈夫帶著一家人騎車旅行,教孩子們游泳、玩撲克、朗讀文學作品。索菲亞也曾在文章中描述家中氛圍:“外界很難真正了解我們家庭的真實狀態。他們聽不到我們的談笑聲,看不到我們享用炒飯加漢堡的場景,更無法想象一家四口加上兩只小狗擠在一張床上、為下載哪些電影爭論不休的有趣畫面。”
蔡美兒還經常舉行聚會或邀請朋友來家里吃飯。“我認為社交是高情商的一部分,對孩子們來說學習社交非常重要,尤其是如果他們想成為領導者的話。”
蔡美兒曾談到自己對孩子嚴格教育的原因。在美國,亞裔移民有“富不過三代”的說法。第一代移民省吃儉用將每一分錢和大量精力投資在孩子教育上,第二代寬松的教育方式往往使子女生活過于舒適,第三代就會走下坡路。“我是第二代,想打破這種魔咒。”
在美國,社會階層固化是一個熱門話題。記者問蔡美兒,是否仍認為努力學習可以改變一個人的社會階層。她說:“我愿意這么想。當然,社會并不總是公平的。在每個國家都有一些人比其他人優勢更多,無論是他們的家庭更有錢或者更有‘關系。影響向上流動的其他因素可能是人們無法控制的。美國有許多勤奮、聰明的人無法脫離較低的社會階層,因為制度不公平,他們沒有平等的機會。美國也有很多人富有或有權勢,但這并不一定是他們應得的。”
但面對未必事事如意的現實,蔡美兒強調的是不屈不撓的意義。孩子們童年時,她嚴格管教,著眼的是對孩子們品格與習慣的培養。譬如讓孩子練習樂器這一雷打不動的規定,是為了“避免她們在溺愛中走向墮落、懶惰和粗魯”。她說:“我認為,我教給女兒最重要的事是如何在失敗和逆境中生存。每個孩子都想在事情不順利的時候放棄,都很容易泄氣或沮喪。尤其在美國,很多父母允許他們的孩子過早放棄。這并不一定會帶來幸福。就我個人而言,我一生中失敗過很多次,也被拒絕過很多次——這也是我下一本書的內容——但我的父母總是教導我,失敗,無論在短期內多么痛苦,從長遠來看,可以帶來更大的智慧和力量。我試著教我的女兒們同樣的事情。我很自豪,她們都充滿力量和韌性。我認為,這是我們華人的特點。”

蔡美兒正在監督孩子練琴。
外界因為蔡美兒的嚴格而視她為“極具操控欲的母親”,其實這也是一種誤解。隨著孩子們逐漸長大,她將選擇權還給孩子,并沒有強迫孩子按自己預設的道路發展。她說,中式教育可以在孩子小時候為他們構筑自信,并認識走向卓越的價值。等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時,家長可以適當地給孩子多些選擇,鼓勵孩子多冒險,給他們試驗和犯錯的空間。索菲亞九年級第一次嘗試化妝時,蔡美兒雖然感到驚訝,但選擇了沉默。她認為這是女孩成長必經的儀式。路易莎表示想辭去首席小提琴手改打網球時,蔡美兒也選擇了尊重女兒的興趣。
兩個女兒上大學后,蔡美兒更是完全放手,因為孩子們已有足夠的智慧,可以獨立地走自己的人生。索菲亞本科時主修的哲學、路易莎主修的藝術史,都不是華人學生青睞的熱門專業。得知索菲亞決定到軍中服務,蔡美兒雖然有點吃驚,但仍表示支持。“孩子決定服務國家,沒有什么比這更值得驕傲的了。”蔡美兒說。
談到“虎媽式教育”的成功真諦,蔡美兒認為關鍵是結合東西方教育的優點。東方教育注重“自律、毅力、卓越”,這些品格對一個人的成長與發展很重要;而西方“強調個人主義和獨立思考”的教育模式,則有助于培養創新力和領導力。如今,她的兩個女兒正開啟人生的新階段,關注“虎媽式教育”的美中家長們,也正饒有興趣地繼續觀察著這場特殊的教育“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