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詩畫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二者均屬于藝術,藝術的意象化和情趣化能夠給人美的熏陶。文章作者從營造氛圍、渲染情境、引導想象等方面進行詩畫有效融合,讓學生感受到詩歌的意境美,從而提高學生審美情趣。
關鍵詞:語文;詩畫融合;意境美
一、營造氛圍,培養良好誦讀習慣,激發誦讀興趣
(1)精心布置校園環境,使校園充滿詩意。為營造良好誦讀氛圍,學校在校園文化布置中應大量使用詩歌元素,將經典誦讀的片段、名句等上墻;在教室文化布置中,班級應用經典詩文主題進行美化。
(2)通過課程引領,促進誦讀習慣養成。學校開設有誦讀課,教師要教給學生誦讀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誦讀水平。同時學校要每天專門安排時間誦讀經典詩文,可以是晨誦、午讀或暮吟,使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誦讀習慣。
(3)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激發誦讀興趣。將故事插入誦讀教學中,尤其在誦讀古詩的時候,插入生動的故事,讓學生體會詩歌的情境,了解詩歌的創作背景。
二、情境渲染,調動學生審美體驗,體會詩歌意境美
(1)以生活為源泉,調動學生審美體驗。生活既是學生學習的源泉,又是學習的應用和實踐天地。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詩歌所要表達的意境,教師可以調動學生自身的生活積累與審美經驗,與詩歌中描述的情境相結合。生活中我們也要引導學生積極感悟經典名句并大膽使用它們,使誦讀最終回歸生活。
(2)用多媒體技術營造乃至再現詩歌的情境,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多媒體渲染情境的方式,可以是圖片、音樂或視頻等。
(3)通過語言創設美的課堂教學情境。教師通過對聲調、節奏等處理,使聲音抑揚頓挫,富有感染力,讓學生更容易進入角色,豐富他們的情感體驗,使他們與詩人產生強烈的共鳴,從而沉浸在詩歌的意境美當中。
三、詩畫融合,將詩歌意境傾注于畫筆,再現意境美
詩歌具有音美和意美的特點,前面我們通過多種方式,培養學生誦讀的興趣和習慣,并初步感受詩歌的意境美,為了讓學生將感受到的意境美表現出來,我們提出將詩畫融入教學。
(1)通過理解詩意,體會詩歌意境美。通過誦讀,我們可以體會到詩歌的音美,而繪畫則給詩歌以畫意美。繪畫在啟發人的形象思維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等方面有著獨特的效果。在語文教學中將美術融合進來,在課堂上合理地安排學生進行繪畫,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又為他們更深地理解課文的內容奠定了基礎。
(2)通過插圖,感受詩歌意境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畫的形式展開想象,體會詩歌的意境。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每首古詩都配有鮮艷插畫,這些插畫很多時候都是為了表現詩的意境美的,它們形象生動,有很強的藝術性和啟發性。因而,我們可以結合插畫,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將詩中的意境用畫筆描繪出來。如在《望天門山》中,我先讓學生初讀古詩,然后引導學生觀察插畫,進而討論看到的畫面,此時學生對詩的意境有了初步的感知。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感受詩歌的意境美,引導學生將楚江沖破天門山奔騰而去的壯闊,長江流經兩山間的狹窄通道時激起回旋的波濤洶涌,兩岸青山的高聳巍峨,詩人行舟從太陽升起的地方緩緩駛來的畫面用畫筆描繪出來,通過詩畫的融合,讓學生進一步感受詩歌的意境美。
(3)以活動為載體,推動詩畫深入融合教學。通過定期開展全校性詩配畫比賽,這樣可以此激勵學生樂于誦讀,勤于作畫。學校或者班級教室可以設立詩配畫作品展示欄,定期貼上比賽優勝作品,以供其他學生欣賞和學習。此外,還可以將詩畫和書法等有機結合起來,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激發學生對美的愛好與追求。
詩畫融合是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的有益嘗試,是跨學科教學的有效融合。詩畫融合不僅能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感,還能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陶冶人格情操,為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王璟璐.淺析詩畫融合的意境之美[J].大觀,2014(8).
[2]胡秀芬.從意境論入思中國詩畫融合的必然性再探[J].山花,2013(6):165-166.
作者簡介:施蘭娟(1984—),女,壯族,廣西南寧人,二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