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獻飛
摘 要 目前,忻城縣蠶桑產業整體呈現規模化的基本趨勢,并且蠶桑養殖的技術手段也在不斷得到更新。從經濟效益提升的角度來講,各地關于推進蠶桑養殖行業的有序發展需要切實做到轉變現有的養殖技術模式,確保運用全新的蠶桑養殖方式來實現產業經濟效益優化提升的目標,進而探尋適合于當地蠶桑產業的效益提升途徑。
關鍵詞 蠶桑;養殖技術;經濟效益
中圖分類號:F326.3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14.043
忻城縣蠶桑產業構成了當地農業產業體系中的關鍵部分。近年來,蠶桑養殖領域的各類具體技術措施都在逐步得到優化[1]。與此同時,蠶桑養殖的全新技術模式也獲得了有效推廣。因此,蠶桑產業的整體經濟效益若要達到全面提升的目標,那么目前需要切實做到引進全新的養殖技術手段,并且通過調整與優化既有的蠶桑養殖模式來實現養殖業增收的目標。
1 全面推廣優良的蠶桑品種
蠶桑產業如果要保證實現最佳的品種推廣效益,關鍵前提就在于引進新型的優良蠶桑品種。從根本上來講,培育高產與優質的新型蠶桑產業,該項措施的著眼點就在于選擇良種蠶桑[2]。在蠶桑選種時,應秉持因地制宜的選種方式與育種方式,從而保證實現最大化的蠶桑產業綜合效益。由此可見,蠶桑品種的科學推廣方式能夠實現有效的良種推廣目的,同時還能體現蠶桑良種的特性。
在現階段的蠶桑養殖模式中,特優2號、桂桑優12號、桂桑優62號構成了農戶可以優先選擇的優質蠶桑品種[3]。2014年,忻城縣60 000蠶農用優良桑、蠶品種和小蠶共育技術、方格簇技術,良種應用率達95%,小蠶共育率達85%,方格簇使用率達60%,蠶農年人均養蠶增收390元。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某些蠶桑良種并不適合通風不暢、低洼地勢或者具有較大濕度的特殊養殖區域。具體對于家養蠶桑品種來講,前期需要運用反復試驗的方式來確定目前的蠶桑品種能夠達到較好的環境適應度。同時,蠶桑養殖的專門技術人員也要按照因地制宜的思路來推廣新型的蠶桑產業技術,如此才能切實做到避免規模較大的蠶桑死亡現象,全方位地保障蠶桑養殖戶的經濟利潤。
2 轉變蠶桑養育的模式
2.1 成片的集中種植模式
近年來,已有很多地區都在著眼于成片的集中種植桑樹技術推廣。與原有的分散種植桑樹模式相比,建立在集中種植桑樹基礎上的蠶桑養殖模式可以保證實現更好的綜合產業效益,并且成片種植桑樹的做法也符合了規模化與適度化的蠶桑產業總體發展思路[4]。在推行成片的集中蠶桑養殖時,關鍵在于選擇水源方便、土壤肥沃并且污染程度較低的蠶桑養殖區域,這是由于以上區域便于種植規模化的桑樹,而且不會污染當地土壤或者當地水源[5]。
成片種植桑樹的措施除了具有以上的技術優勢,還具有機械化桑園操作的特征。在目前的現狀下,很多地區農戶都已經可以達到規模化與機械化的桑園種植操作程度。割桑機充分體現了機械化手段運用于蠶桑養殖的優勢,進而實現規模化的桑園收割操作。關于種植規模化的桑樹還需考慮當地現有的房屋、勞動力及其他因素,在此前提下達到因地制宜優化蠶桑產業總體布局的效果。
2.2 多批次的養蠶產業布局
多批次養殖蠶桑的全新技術手段已經能夠運用于目前的蠶桑養殖領域,該措施可以靈活調整蠶桑產業的總體布局,并且有利于當地的蠶桑養殖戶節省較多的養殖產業成本。推廣多批次的新型產業布局,此項技術舉措主要是為了應對日益下降的農村勞動力體能以及老化的勞動力年齡現狀。為了維持蠶桑產業的良好經濟效益,則關鍵在于持續提升現階段的蠶桑養殖質量,同時也要運用合理與科學的措施來調整并且優化蠶桑產業的總體布局。
農村各地若要靈活調整原有的蠶桑養殖布局,則應當引進工廠化的多批次養蠶方式。在每年的不同時間段內,蠶桑養殖戶可以完成不同批次的蠶桑養育,進而獲得更優的蠶桑養殖實效。在目前看來,某些農村地區正在逐步嘗試每年養殖10批左右的蠶桑。并且,適當減少不同批次飼養蠶桑的總量,避免桑蠶產能明顯降低[6]。因此可見,全面優化農村現有的養蠶產業整體布局對于提升蠶桑產能具有不可忽視的效果。
3 引進全新的蠶桑養殖技術
蠶桑產業能否達到較好的產能與效益,其直接取決于養殖技術手段。近些年來,很多地區關于提升蠶桑產業的綜合經濟效益都在逐步進行探索與嘗試,并且也在逐步引進新型的蠶桑規模化產業技術。如從2014年開始,忻城縣城關鎮隆光村龍田屯使用滑輪式蠶架喂蠶技術、脫繭機應用等省力化養蠶技術,提升蠶繭品質的方格簇升降機使用技術。與原有的蠶桑養殖手段相比,建立在智能化手段上的全新產業技術具有明顯的產業成本減低以及產能提升效果。具體來講,對于蠶桑產業如果要實現提升經濟效益的目標,那么需要關注如下的全新技術措施。
3.1 運用智能化的蠶桑養殖管理模式
養蠶行業要達到有效降低養殖成本的目的,目前需要著眼于全新養蠶技術模式的逐步推廣,以此來實現養蠶成本顯著降低的效果。例如近些年來,很多地區正在逐步嘗試“10天養蠶法”,該方法主要借助智能科技手段用于提升養蠶技術效益,并且達到了簡化養蠶操作流程以及減少蠶桑養殖總體成本的目標。在智能化的溫控設備輔助下,蠶桑養殖就可以達到較好的養殖規模效益。
3.2 降低蠶桑養殖的勞動強度
在養殖蠶桑的各主要環節中,大蠶養殖階段將會消耗較高比例的養蠶成本,并且還會投入較多的農村勞動力。因此為了提升養蠶產業效能,則關鍵在于優化大蠶養殖階段的總體勞動力成本。在信息科技手段的輔助下,養殖技術人員可以搭建簡易的智能化蠶室,進而達到規劃性較強的蠶桑養殖效果。并且,各地也應當給予養殖蠶桑的養殖戶更多的資金鼓勵,通過運用資金扶持的方式來達到更好的蠶桑養殖效益。
3.3 引進自動化的手段來推廣新型的養蠶方式
與傳統的蠶桑養殖方式相比,智能化的蠶桑產業模式具有更加良好的綜合產業效益。這是因為,智能化的蠶桑養殖新模式可以有效降低養殖成本、擴大蠶桑養殖規模以及提升養殖行業效益。例如,自動上簇技術的主要優勢在于引導成熟后的蠶桑自動爬行,在此基礎上節省了桑蠶捕捉成本以及勞動力。從現狀來看,對于上述的自動化措施應當實現全面推廣。
4 結語
為了提升蠶桑經濟效益,要創新現有的蠶桑養育方式,同時也要著眼于蠶桑良種的全面引進與推廣。作為蠶桑養殖領域的專門技術人員,需要切實做到轉變蠶桑養殖的思路與認識,并且善于借助信息科技手段來完善蠶桑產業的推廣模式,確保蠶桑養殖戶能夠擁有更好的蠶桑產業收益。
參考文獻:
[1] 徐正英.提高蠶桑產業經濟效益的幾點思考[J].當代畜禽養殖業,2018(11):34.
[2] 何驥.轉變蠶業發展方式提高蠶桑經濟效益的思考[J].綠色科技,2017(17):182-183.
[3] 李明生.淺析渠縣蠶桑資源綜合利用發展現狀與對策[J].農技服務,2017,34(10):169.
[4] 方廣生,王新明,余成武,等.提高淳安縣蠶桑產業經濟效益的關鍵措施[J].中國蠶業,2017,38(2):33-35.
[5] 邱長玉.提高廣西蠶桑產業經濟效益的對策分析[J].廣西蠶業,2016,53(2):56-58.
[6] 費斯文.利用桑園多種經營 提高蠶桑綜合經濟效益[J].新農村,2013(7):28.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