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曉健 董光美 翟美英 李海仙 白磊 郭華春
摘 要 本試驗在云南省臨滄市雙江縣沙河鄉進行不同施肥水平對冬作馬鈴薯產量的影響,設置了6個處理,其中A1~A3處理為施復合肥和有機肥,B1~B3處理只施復合肥。試驗結果表明,處理A2施農家肥4 500 kg·hm-2、復合肥1 200 kg·hm-2作為底肥效果最好,產量達到47 108.17 kg·hm-2,可在雙江縣冬馬鈴薯種植區域推廣。
關鍵詞 冬作馬鈴薯;施肥水平;產量;雙江縣
中圖分類號:S532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14.045
馬鈴薯是我國重要的糧食兼蔬菜作物,2015年國家開始實施馬鈴薯主糧化戰略,提出了“第四大主糧”的提法[1],我國馬鈴薯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均居世界第一,每年的播種面積約533萬公頃,總產量約9 000萬噸。近年來,云南省馬鈴薯年種植面積達66萬公頃,總產量1 200多萬噸,其中冬作馬鈴薯面積約20多萬公頃,成為全國冬季馬鈴薯的最大產區。利用冬閑田種植馬鈴薯是農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徑,雙江地區推廣了稻-薯輪作的種植模式[2-4],因產量高、效益好,面積不斷擴大,但由于農民施肥不合理,導致下一茬作物水稻徒長,影響水稻的產量和品質。為了提高馬鈴薯栽培水平,于2018年11月底在雙江縣沙河鄉進行了不同施肥水平與馬鈴薯產量的試驗,以期為馬鈴薯施肥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點設在雙江縣沙河鄉,海拔1 020 m,為南亞熱帶暖濕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9.50 ℃左右,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在1 010.9 mm左右,年無霜期352 d。土壤類型為砂壤土,肥力中等,前茬作物為水稻,試驗地四周無遮陰,排水方便,可進行灌溉。
1.2 供試材料
供試材料為麗薯6號,是當地的主栽品種,產量高、商品薯率高、薯型好,供試復合肥為云天化配方肥(N、P2O5、K2O的比例為15∶12∶18),包裝規格為50 kg/袋,價格191元/袋。有機肥購買于雙江督富生物有機肥開發有限公司,有機質含量≥45%,包裝規格40 kg/袋,價格32元/袋。
1.3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計6個處理,處理A1為農家肥4 500 kg·hm-2+復合肥900 kg·hm-2, 處理A2為農家肥4 500 kg·hm-2+復合肥1 200 kg·hm-2,處理A3為農家肥4 500 kg·hm-2+復合肥1 500 kg·hm-2,處理B1為復合肥900 kg·hm-2,處理B2為復合肥1 200 kg·hm-2,處理B3為復合肥1 500 kg·hm-2。大壟雙行種植,設3個重復,行距50 cm,株距25 cm,播種密度為80 000株/hm2,出苗后進行常規管理,盛花期進行植株農藝性狀調查[5],2019年4月5日收獲,小區全部測產。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處理對馬鈴薯產量的影響
2019年4月5日收獲,各處理產量見表1。從表1中看出,產量最高的為處理A2,產量為47 108.17 kg·hm-2,產量最低的為處理A1,產量為41 215.20 kg·hm-2;各處理間進行比較,處理A2分別比A1、A3、B1、B2、B3增產12.51%、1.45%、10%、6.89%、1.70%。商品薯率最高的是處理A3,商品薯率為89.97%,最低的為處理A2,商品薯率為87.40%,各處理之間商品薯率差異不顯著。同等施復合肥水平下,除了A1處理產量低于B1,其他施有機肥的處理均比不施有機肥處理增產。
2.2 不同處理對經濟效益的影響
從表2可以看出,產值最高的是處理B3,經濟效益為60 180.30元/hm2,產值最低的是處理A1,經濟效益為50 213.40元/hm2。各處理間產值進行比較,處理B3較處理A1、A2、A3、B1、B2產值增加了16.56%、2.77%、2.70%、9.56%和7.66%。
馬鈴薯價格以2019年4月的收購地頭價2.0元/kg,種薯按5 000元/hm2,勞動力為100元/人/日,從播種到收獲需要120個勞動力/hm2,勞動力費用合計12 000元/hm2。
3 結論與討論
本試驗中設置了單施復合肥以及施復合肥、有機肥作為底肥的處理,從產量上看,施有機肥處理總體上來說總產量和商品薯率均比不施有機肥的處理高,但是增產不顯著,而馬鈴薯施肥技術要領是施肥養分要全面和平衡,要以有機肥為基礎,以氮、磷、鉀三要素為主,并配施微量元素[6-7]。本研究中使用的云天化配方肥是根據當地的測土配方數據進行氮磷鉀配比,并添加了腐植酸、硫基和有機質,能達到長效控釋的效果,所用的有機肥用當地甘蔗渣及雞糞生產,能達到活化土壤和解除板結的效果。從產量上來說,施有機肥處理是增產了,但是從產值上來看,除了A2處理以外,其他施有機肥處理的產值均比同等單施復合肥處理低,因為有機肥價格較高,增加了成本,原因可能是當地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高。農民為了提高土壤有機質和疏松度,每隔兩年就大量往地里施用甘蔗泥,甘蔗泥含有一定的糖,脫糖以后加入發酵劑,經發酵腐熟以后就是比較純的有機肥,將其施入田中能提高土壤中有機質的含量。馬鈴薯生產中施有機肥主要是在塊莖膨大時提供一個疏松的環境,當地的土壤較疏松,而且前茬作物為水稻,經機械深翻耕后的土壤是比較疏松,所以最終導致施用有機肥的處理增產不顯著。所以綜合以上試驗結果建議雙江地區種植馬鈴薯的施肥水平為有機肥2 500 kg·hm-2和配方肥1 200 kg·hm-2。
參考文獻:
[1] 郭華春.國家主糧化戰略背景下的馬鈴薯塊莖品質生理研究[A].2018中國特色作物栽培學發展研討會論文集[C].2018.
[2] 胡新喜,羅宇,周華蘭,等.基于稻薯輪作的冬種馬鈴薯種植模式比較試驗[A].2016年中國馬鈴薯大會論文集[C].2016.
[3] 劉少華.渝東山區稻薯水旱輪作高效栽培技術要點[J].南方農業,2018,12(4):26-28.
[4] 趙小樂,石銀火,沈華勤,等.贛北稻薯輪作高效栽培模式探索[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8(11):190-189.
[5] 王云龍.馬鈴薯栽培技術研究[J].北京農業,2015(2):23.
[6] 張德玉.馬鈴薯施肥技術要領[N].農民日報,2014-08-21.
[7] 谷蕓.德宏州冬馬鈴薯施肥技術探討[J].南方農業,2016,10(13):21-22,26.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