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玙帆
顏色是不間斷的整體,沒有明確的界限,因此表達顏色的顏色詞的語義也具有模糊性。顏色詞一直是各個領域十分關注的問題。顏色詞系統中的“青”、“綠”都可以表示“青”這個概念,卻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得以共存,這并不符合漢語的“經濟性原則”,在顏色詞系統中比較特殊。而這些詞的語義在漢語中對應不同的詞匯,對留學生學習漢語有一定的影響。本文從“青”、“綠”的造字義入手,探討這兩個詞詞義的不同,以其幫助留學生顏色詞的學習。
顏色詞的研究一直受到多個領域和學科的關注,既有認知語法的研究,例如,賈改琴在2017年發表的《原型范疇視角下“綠”語義的認知解讀》一文,從原型范疇理論為研究視角,分析“綠”的語義演變。也有詞匯語義方面的研究,例如潘峰在2006年發表的《釋青》一文,從“青”的字音字形出發,研究“青”的語義演變。此外還有文化角度的研究,例如,楊占在其發表的《“青色”的文化意義及其英譯初探》中,從“青色”的文化含義出發,研究“青”在文學中的作用,為“青色”的英譯提出建議。在漢語中,“青”、“綠”這兩個詞都可以表示“青”這個概念,卻依然可以共存,這并不符合漢語的“經濟性原則”,是顏色詞系統中比較特殊的一種。
1.1 “青”的造字義
《說文解字》中說:“青,東方色也。木生火,從生丹。丹青之信言象然。”這與古代的“五行說”有關?!扒唷睂逍兄械摹澳尽保澳尽睂轿恢械摹皷|方”,所以“青”為東方之色。這是先秦時期五行配五色、配五方所產生的文化意義。但這一說法,胡樸安先生說“不可據以為信”。
潘峰先生在其論文《釋“青”》中提到這樣一個說法:青,從生,從井亦聲,是個形聲字兼象形字。接著,他從“青”與“生”、“井”的關系中,得出青的造字義——由樹干重新長出的粗壯而又茂盛的大樹。近代學者劉師培在《正名偶論》中指出:上古之人,因物命名,而命名之不同,不以質體區分,只以狀態區別。上古漢語的構字理據多為易感知的狀態特征。就上面所說的青的造字義,可以看出【粗壯】、【高大】、【茂盛】是“青”的造字理據。這個我們可以在以“青”為部件的形聲字中窺得一二。
《說文解字》菁,韭華也。從艸青聲。菁,韭菜等的花,也泛指盛開的花。菁菁:茂盛貌。“艸之茂盛”謂之“菁”。這里取“青”“茂盛”的造字義。
《說文解字》崝,嶸也。從山,青聲。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崝嶸,山貌也。方言云:崝,高也。山高謂之“崝”。這里取“青”“高大”的造字義。
但現在學界更多遵從這樣的說法:即青表示顏色,來源于“青”這種礦石。徐朝華先生在《析“青”作為顏色詞的內涵及其演變》中做過詳細的闡述:“青和這些詞一樣,由礦物名,引申為表示象共生的孔雀石、藍銅礦那樣的顏色,即藍綠色。作為顏色詞的“青”,最初表示的當是藍綠色,也就是“赤橙黃綠青藍紫”中的青色?!痹诤髞淼年U述中,徐朝華先生提到“瞻彼淇奧,綠竹青青”。他將這里的“青青”作顏色義處理,其實不妥。前面已有“綠”表顏色義,后面再附著“青青”就已經重復累贅了。毛傳云:青青,茂盛貌。這里采用這種說法似乎更為合理。
因此,我們可以總結出:“青”在起初表示“由樹干重新長出的粗壯而又茂盛的大樹”的含義,而后,最早在周代,用以形容“綠色的動植物”。這時,青指的是“植物茂盛時”的“綠”色。
1.2 “綠”的造字義
《說文解字》綠,帛青黃色也。從糸,錄聲。可見,“綠”與絲織品有關,它最早是用來形容絲織品的顏色的。且“綠”與“青”不同,“青”為純色,而“綠”為間色?!熬G”在古代指的是“青”、“黃”相混形成的顏色,由絲織品呈現,最后在使用的過程中,由含有這一類顏色的絲織品中獨立出來表示該種顏色。我們在生活中不難發現,草木的嫩葉常常是“青中帶黃”的,而不是絕對的“青”色。故在古漢語中,“綠”還有嫩綠的含義,所表示的顏色比“青”淺?!豆艥h語常用字字典》對“青”、“綠”的對比中就有:青草:深綠色的草;綠草:嫩綠色的草。
通過瀏覽摘取《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表示“綠色”的“青”字組詞,我們不難發現,這些詞大都表示事物的種類,即一種概念。
這里僅列舉一小部分。從上表我們不難發現,“青”字組詞,要么直接來源于古代文獻,如“青出于藍”,要么是流傳已久的成語,這些都帶有較強的文言氣息和書面色彩。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大多數“青”字組詞表示的概念基本上都是古已有之的東西,或者是在古代人們就已經接觸認識的東西,很少用來表示新的事物。
從上表我們可以看到,“綠”字組詞所表示的概念基本上表示的是一些新的事物或者說是在某一特定時期之前人們不曾接觸認識的事物。比如“綠卡”、“綠燈”等。將這些詞進行梳理,“綠”字組詞大約表示以下幾種含義:1.草木的顏色,如綠樹紅花;2.跟草木有關的事物,如綠籬、綠肥;3.環保,如綠地、綠肺,綠色蔬菜;4.方便快捷,綠色通道?!熬G”也參與到新詞的構造中,如”綠燈“。這些新詞有些是社會的自然發展,事物的自然出現造成的,也有一些是受國外語言的影響,但都屬于語言的新元素。我們可以說,綠相對于青來說,處在語言的活躍的表層,更多地表現出一種組合性。
對外漢語教學中,像“青”和“綠”“藍”這樣的詞,不在少數。在教學過程中,要對這一類詞的教學,要注意引導學生掌握其文化內涵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1)要結合語境進行教學。在語境中進行詞匯教學是詞匯教學中的一種重要方法。教師應當注意將詞匯放入語境中引導學生學習。脫離語境的顏色詞教學,可能無法讓學生真正地掌握這些詞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因此需要結合語境進行教學。
(2)要適當傳授與顏色詞有關的中國文化內容。在漢語中,有一些顏色詞具有潛在的文化含義。例如:“藍色”往往給人一種靜謐而憂傷的感覺,因此“藍色”在漢語中又經常有表示悲傷的文化含義;“綠色”往往給人一種生機勃勃的感受,所以經常有表示積極向上的文化含義。
(3)與母語的對比在這類詞匯的教學中尤其重要。留學生學習漢語時,往往使用母語遷移的方式生造詞匯,因此需要對母語和漢語中近似的顏色詞進行區分。例如:“綠”在漢語中沒有“年青”這個含義,但是英語中的“green”卻往往有這樣的含義。
“青”、“綠”這兩個詞從產生初期的以“青”為主,到后來發展過程中的“青”與“綠”的混用,再到現在的相互補充,詞義固定,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卻依然能夠一起被保留下來,是漢語顏色詞比較特殊的情況。本文從這兩個詞在不同時期的發展情況入手,探討了這兩個詞的概念意義和文化意義的區別,以期對留學生學習漢語中由這兩個詞所衍生的詞匯提供幫助。但漢語是不斷發展的,“青”“綠”的發展也不可能止步于此。因此,更需要我們用發展的眼光看待這三個詞在顏色詞系統中的演變過程。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