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照平
本文針對中職學生這類特殊的群體在學校存在的種種問題,簡單的說明了筆者對學生良好習慣養成的幾點看法,從國家的方針政策到技能大賽的引領作用,從教師的言傳身教到家校合一的雙管齊下。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中,工作中養成良好的習慣。幫助他們重新樹立信心,成為生活的成功者。
一個人能否在社會上立足,能否成功是受各方面因素所制約的,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包括個人的信念、意志品質以及良好的職業能力和素養。而個人在學習、生活、工作中的良好習慣的養成則是培養上述優秀品質的關鍵。中職學生正處于長身體長知識的成長階段,也正處于培養良好習慣的關鍵時期。而現在相對開放性的外部環境對他們的影響遠遠超出了其年齡段所應該具備的視野范圍。更有一部分家長對孩子的過分的寵溺,更添加了他們任性的特色,在家庭不與人交流,行動自由,在學校組織紀律渙散,言行放肆,我行我素,自理自立能力極差。這一切都是他們在學校里難以養成良好習慣的重要原因。如何正確的教育和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的習慣,更好的適應生活,適應社會,引導他們向正確健康的方向發展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那么中職學生怎樣在學校生活中養成良好的習慣呢?
在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指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加快人力資源開發,是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推進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解決“三農”問題、促進就業再就業的重大舉措;是全面提高國民素質,把我國巨大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提升我國綜合國力、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遵循教育規律,實現教育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這說明了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以及職業教育在今后較長一段時間段內將會蓬勃發展的趨勢。作為教師思想要緊跟社會的步伐,重點研究和跟進前國家對于職業教育這一類院校教育的一些前瞻性的觀點和方向,積極地向學生宣傳國家的方針和政策,讓學生們能夠感覺到國家從政策和制度方面對職業教育有巨大扶持力度。樹立他們遠大的志向,在思想上提高認識,為養成良好習慣奠定思想基礎。
利用每年的市、省、國家乃至世界性的技能大賽的選手的事跡來激勵學生。利用好“開學第一課”,搜集獲獎的技能選手在比賽過程中小到工量具的擺放的細節,大到對圖紙的研讀,尺寸的把握,各類設備的使用,工件的加工等等素材,以視頻、圖片等形式展示出來,讓學生們向這些榜樣靠攏學習。同時列舉這些獲獎的學生在獲獎之后實實在在獲得的“實惠”。讓學生們能夠直觀的看到這些所謂的“好處”。比如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工業機械裝調項目冠軍宋彪,在獲獎后,當地省政府為宋彪記個人一等功、授予“江蘇大工匠”稱號,并獎勵80萬元,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等。通過榜樣的學習和“好處”的激勵,提高學生們努力訓練、積極參加比賽的興趣,然后在技能訓練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培養各種競技的意識和習慣。行為習慣養成了,技能水平自然就提高了。
中職學生一般處在十五六歲至十七八歲,正值青春期,這段時期在教育學上稱為心理斷乳期。這個階段的學生心理情緒變化最為激烈,也是心里產生困惑,心理沖突最多的一個時期。要想使學生自主的形成良好的習慣難度很大,我們作為教師必須要把功夫用在平時,在課上時時的給同學們灌輸良好的習慣意識,特別是實習訓練課上的安全意識,生產意識,7S管理意識,員工意識,主人翁意識等等。老師必須在操作的時候就要親身示范,邊操作邊講解。并且要不斷的重復,不斷的強化,就像是形成“肌肉記憶”一樣,每當他們進行相似的操作的時候都能夠形成相關的意識,我們平時所說的培養學生的“能力目標”和“社會目標”無外乎就是培養學生的各種良好習慣。
良好習慣的養成是一種連續的過程,是一種需要反復強化的過程,學生在校期間所能形成的習慣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強化,就會漸漸的變弱,最后甚至會消失,我們在學校的工作就會前功盡棄。我們作為中職院校的老師,在課堂上要關注學生意識的養成,課下更不能忽視,學生一旦脫離了學校環境,就很難再自我要求。這就需要學生在學校和家庭中隨時都有習慣養成的良好環境。現在的學生,雖然心理漸趨成熟,追求人格獨立,但是他們在思想上和生活上依然對家庭還有很強的依賴性,對于家長他們是一種逆反,愛戴卻也會的敬畏的心理。所以良好習慣的培養和強化還需要學生家長的積極配合。我們要經常性的跟家長進行聯系溝通,讓家長理解學校教育的各項措施和對學生的要求,幫助學生家長轉變觀念,全力配合學校搞好學生的教育工作,在家里也能夠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如果家長能在這個關鍵的時期把握住孩子,那么學生很有可能改掉之前的一些不良習慣。這樣多種舉措并行,讓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在學校和在家無縫對接,從而固化成為一種本能。
總之,對于中職學生而言,良好的習慣對以后工作生活有這至關重要的意義。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一點一滴抓起,讓良好習慣不斷貼近學生的心靈,讓學生有所感悟,有所成長,通過我們不斷努力和長期堅持為學生明天更好的發展奠定基礎,也為實現國家和民族的復興盡我們綿薄之力。
(作者單位:東營市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