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彩云 倪愛玲
目前,我國的城鄉學校共同體已經形成了自發聯動模式、行政干預模式以及多元構建模式等多種發展模式,為實現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但是,城鄉學校共同體的發展存在著一些隱性的矛盾,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來消除這些矛盾。本文首先分析了城鄉學校共同體發展的隱性矛盾,然后針對如何消除這些矛盾提出了幾點策略。
在我國城鄉教育一體化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城鄉學校共同體思想成為了一種普遍的社會認識,各種各樣的探索實踐不斷涌現出來。但是,隨著城鄉學校共同體的深入發展,在實踐的過程中還包含了一些隱性矛盾。因此,應該對這些問題采取正確的對待方式,并且尋找有效的消除策略,這樣才能夠真正實現城鄉學校共同體的發展目標,促進城鄉學校共同體的發展。
1.1 價值追求的背離
擁有相同的價值觀念是學校共同體的主要特征。實現教育的均衡發展是我國建設城鄉學校共同體的出發點,通過優質學校對薄弱學校的帶動,使城市和鄉村的教育水平能夠得到均衡的發展。但是,在實踐過程中,有一些城市學校在價值追求上存在一些偏頗,存在著一些比較功利的思維,這種思想為城鄉學校共同體的構建帶來了阻礙。
1.2 學校文化的差異
城鄉學校之間的文化差異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農村地區的學校在物質文化建設方面非常薄弱,在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的建設方面也存在著不足。傳統的外部扶持政策使得一些農村學校逐漸養成了一種惰性文化,學校缺乏自我改革的意識,很多教師也習慣于墨守成規的教學狀態。城市學校一般都有很齊全的硬件設施,豐富的文化資源,濃厚的革新意識和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城鄉學校文化方面的差異使得雙方在文化融合中產生了一些問題。
1.3 制度安排的規約
學校共同體的維持需要內部成員的社會契約。但是,從目前的城鄉學校共同體現狀來看,共同體的發展都是借助外力來推動,使得共同體的發展受到這些制度的制約。硬性規定的條文缺乏對制度內容的適切性和契合度,導致城鄉學校共同體喪失了內源性動力,使得城鄉學校共同體逐漸走向形式化。
2.1 擴大政策空間,構建“大學區--跨區域”的城鄉學校共同體發展框架
城鄉學校共同體的發展與共同體外部的政策保障是分不開的。作為城鄉學校共同體的主導力量,政府和教育部門應該為城鄉學校共同體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保障。針對我國目前城鄉學校共同體中存在的問題,應該賦予參與城鄉學校共同體的學校更多的職能,提供更加靈活的政策發展空間。例如,學校的招生和管理可以遵循就近原則,實行大學區統籌的思想,打破城市和農村之間的壁壘,對現在的布局進行重新構建,對教育資源進行再次分配,使同一個學區之內處于同一學段的學校都能得到均衡的發展。另外,還應該及時跟進相關配套設施的改革,打破傳統的教師人事制度和編制制度,為城鄉學校共同體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支撐條件。隨著學區統籌的發展,可以進一步實現學區聯片發展,不斷壯大城鄉學校共同體的規模,使社會的受益面得到進一步的擴大。同時,還可以通過網絡手段實現開展教研活動,加大城鄉學校之間的交流,對教學資源和管理經驗進行分享,借助社會各界的力量來擴大學校共同體之間的互動,從而形成城鄉學校共同體的發展框架。
2.2 形成價值共識,以共同愿景激發共同體成員的轉變
與其他的教育共同體不同,城鄉學校共同體關系到共同體內部不同價值觀念的碰撞,甚至還存在一些矛盾和沖突。因此,城鄉學校共同體的成員應該在思想認識上做到統一,以共同的愿景促進城鄉學校共同體的發展。在城鄉學校共同體的建設上不能完全服從行政的安排,也不能從經濟利益上來衡量,而是應該將城鄉學校共同體置于各種關系的聯結中,在我國基礎教育均很發展和實現教育公平的基礎上通過對話協商的方式來形成共同的發展愿景。有了共同的發展愿景,城鄉學校共同體則會對其發展的意義和價值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對各自承擔的責任有更多的了解,從而在思想上達成共識。
2.3 加速文化融合,打造城鄉學校共同體文化發展格局
要想實現城鄉學校共同體從松散的狀態走向聚合的狀態,對于文化建設方面的討論是十分必要的。城市文明的現代化和農村文明的傳統守舊因為城鄉學校共同體的建設出現了交匯,因此產生了文化上的沖突。城市和農村學校之間的文化差異并不是來自于學校或者教師,主要是由于雙方缺乏文化適應能力。農村學校的教師處于對農村教育的情懷而堅守著農村的文化,城市學校的教師與現代文明和科技接觸的機會更多。城鄉學校之間的文化差異使得城鄉學校和教師很難快速的接受對方的文化。因此,應該加速城鄉文化的共通,從而更好的建設城鄉文化共同體。城鄉學校應該做好思想準備,對于對方學校的傳統習俗、思維方式等做到全面的了解,用尊重和理解的態度對待對方的文化,最終實現城鄉文化的有效融合。
總而言之,城鄉學校共同體的發展是一個復雜而長期的過程。因此,應該對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矛盾和問題加以重視,擴大政策空間,構建“大學區--跨區域”的城鄉學校共同體發展框架,形成價值共識,以共同愿景激發共同體成員的轉變,加速文化融合,打造城鄉學校共同體文化發展格局,從而為我國城鄉教育的一體化和均衡發展做出更多的貢獻。
(作者單位:1.鹽城市神州路初級中學2.鹽城市潘黃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