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7年的音樂周已經是世界音樂周學術活動自創辦以來的第九屆,這次音樂周的特色是與具有廣泛影響力的中國宋慶齡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合作舉辦,也就是說,本次音樂周走出了音樂學院的校門,這樣的舉辦方式可以更好地滿足人民對音樂生活的需求,也可以把前端的音樂學術思想和音樂教學實踐成果更直接、更廣泛地傳播到人民中,同時,還可以針對青少年及家長目前所面臨的音樂學習的困難進行及時討論與解決,做到“問題一起探討、隨時解決,教學共同參與,隨時進行”。本次音樂周共舉辦了12場講座、工作坊、音樂研討會和5場音樂會。筆者在參會后,發現從事音樂教育的人應該豐富自己的學識,擴大自己的視野,這樣才能為音樂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關鍵詞】世界音樂周;音樂教育
【中圖分類號】G431?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2017年的音樂周,筆者有幸看了六場,其中講座四場、研討會一場、音樂會一場。這六場在表達與交流音樂時使用形式雖有不同,但表達出來的內涵是相通的。這六場筆者是連續觀看的,可能是連續的學術交流碰撞,也可能是不斷的知識沉淀,讓筆者印象最深刻的是筆者參加的最后一場:加拿大音樂學家Randy教授的“跟著樂器走遍天下”——我們為什么要學習世界音樂。在這場講座中,筆者明白了作為一名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應該做的事情。在這次音樂周中對筆者產生影響的還有格魯吉亞音樂會,在格魯吉亞美妙的人聲復調中,筆者被民族音樂深深打動。在這些碰撞下,筆者迫不及待地把自己以下的感想分享給大家。
一、扎實的才是深刻的
(一)多元的講座風格
首先,我被Randy教授的講座風格所吸引,雖然Randy教授的講座是工作坊性質的,不能認為他的此次講座是一堂課,但卻從Randy教授身上看到了他上課時候的狀態,這樣的狀態對我的思想是有極大碰撞的。他類比的教學方法值得我學習,如,在他講解、演奏一些我們不常見甚至沒見過的樂器時,他會說他手里現有的樂器類似于中國的某件樂器(泰國笙類似于我國的笙),這樣的方式對于我們首次看見泰國笙的人來說是最直觀也是最易接受的??赡苓@個時候會有人質疑,認為這樣的類比方法會導致人們主觀地就把中國笙的所有特點附加給泰國笙,從而進行理解,會對進一步了解泰國笙的特點形成一種障礙。其實,這一點大家無須擔心,因為Randy教授在現場還對泰國笙進行了演奏,這樣人們就可以在欣賞的同時發現它與中國笙的很多區別。這就引出了Randy教授的另一個教學特點:用所提及的器樂進行演奏來做示范?,F在的大部分音樂教師是只精通一門樂器,對同類樂器也達不到基本掌握,這就會導致他們在講課時有局限性,在為學生介紹樂器時不能更加形象地為學生展現(只能通過視頻進行介紹)。這也就出現了目前音樂課堂上常見的現象:老師在課堂上給學生講了很多知識,但效果卻不是最佳甚至是甚微。究其原因,這是因為他們并沒有通過聲音、音樂本身與學生進行直接溝通,而是用語言去解釋和傳播非語言的音樂,造成了學生的困惑,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Randy教授使用簡單、直接也是最能激發學生興趣的方式進行講課,這一點值得筆者學習與踐行。
(二)嚴謹的治學態度
其次,我為Randy教授的嚴謹治學態度所震撼,他的講座名稱是“跟著樂器走遍天下”,而他也確實是這么做的。他演奏的樂器遍布世界很多地方。他不僅學習樂器的演奏,還要深入樂器發源地或者使用地進行實地考察,了解當地的民風民俗,知道他所學樂器的發展歷史,從而更好地掌握這門樂器,也能更好地演奏這門樂器。他不是盲目地為了增添自己的能力來學習樂器,也不是只研究民族音樂的當地風俗而忽視樂器。聽了他的講座后,我認為研究民族音樂時,民族的文化與音樂是必須同時了解的,也就是樂本體與音本體是同等重要的。這點對于音樂教學來說是一樣的,無論是音樂鑒賞課還是音樂理論課再或者是音樂實踐課,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都應該把音本體與樂本體結合在一起進行教學,可能在不同的課程設置上音本體與樂本體的重要性不一樣,但二者是不容分割的。如在音樂鑒賞課中,音本體是載體,也是直接客觀展現給學生的,樂本體是幫助學生理解音樂的一些外在因素,但不意味著樂本體是可以解釋音樂的,就像以上所述,音樂是非語言的,是需要人感受、表達、共鳴、再創造的。也就是說在音樂鑒賞課中音本體與樂本體是相輔相成的。在音樂理論課中如果講述一位音樂家,樂本體是先與學生進行討論交流的,然后才是音本體的聆聽或者演唱、演奏,最后才是總結,在這種課程中,學生們學習樂本體可能更多,但音本體同時存在,不容忽略。
(三)扎實的音樂素養
最后,是Randy教授扎實的音樂素養觸動了我。Randy教授說他之所以可以演奏101件樂器,是因為他知道每件樂器的同宗并且知道如何把這個宗族最原始的樂器很好地演奏。就比如你能很好地演奏二胡,在了解其他胡琴樂器與二胡的異同點后,經過一段時間的合理訓練,你是可以把諸如高胡、中胡、馬頭琴等演奏得很好的。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來,能把同宗分清很重要,但是一開始就把同宗中比較原始的樂器演奏好才是關鍵。要不就像蓋樓,地基如果建在河灘上,是不穩定而且會塌的。筆者認為扎實的才是深刻的,這樣的扎實才能推進自身的發展,才能向未來的教學活動邁進。
二、民族的才是動人的
雖然最后一場講座是印象最深刻的,但其他講座卻也不是沒有意義的,它們也給予了我全新的認知。格魯吉亞音樂會是由格魯吉亞的一個小型合唱團表演的,他們在這場音樂會中唱到的都是本國的民歌或者是有特色的歌曲,這樣的合唱連續聽都不會有疲勞感,反而是越來越享受,因為自己能跟著他們美妙的聲音進入美麗的格魯吉亞,隨著旋律的起伏感受不同的格魯吉亞:時而激昂,這時筆者感覺自己就像在高加索山脈上望遠;時而溫婉,這時筆者感覺自己就像在格魯吉亞的河邊一覽旖旎風光;時而低吟,這時筆者感覺自己像是看到淳樸的格魯吉亞人在陽光中享受生活。在“一帶一路”音樂資源極其豐富的講座上,張伯俞教授沿著絲綢之路把每個地區有代表性的作品都展現了出來,他不是簡單地展現那里的音樂,而是在展現過程中配上那里的地貌或是風俗文化進行講解。在這樣的講解過程中,我們對音樂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會覺得那樣的音樂就應該只屬于那里,民族的音樂結合著民族的歷史才是最打動人心的。
三、結語
音樂教育是一條外表光鮮、內在“心酸”的專業,它的光鮮體現在就業的大好趨勢,“心酸”體現在未成體系的專業需要我們先從基礎做起。未來的音樂發展不單單靠的是專業人士,它更需要人民的參與,而人民的音樂素養需要音樂教育。所以,筆者認為學習音樂教育專業的人一定要具備扎實的知識,一定要發掘民族音樂的動人之處,才能為音樂的發展,尤其是我國民族音樂的發展增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肖瑞.多元化音樂教育對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意義探究[J].藝術評鑒,2019(5):83-84.
[2]何佳寧.在學校音樂教育中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思考[J].北方音樂,2019,39(3):35-36.
[3]張文君,孫芳.新時期背景下音樂教育的探索[J].黃河之聲,2018(15):97-98.
[4]王琳.多元音樂文化價值觀初探[J].北方音樂,2018,38(15):229,235.
[5]張克東.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在高校音樂教育教學中的實踐[J].陜西教育(高教),2018(6):25-26.
作者簡介:方琰(1993—),女,漢族,山西臨汾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現就讀于山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研究方向:音樂與舞蹈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