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吟
【摘要】中國傳統箏樂是我國音樂文化領域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中國箏樂發展的重要依托。現如今,對于中國傳統箏樂的傳承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無疑是對中國傳統箏樂的發展起著巨大的推動,如何科學、系統地去構架一套合理的體系才是中國傳統箏樂當下最為需要的。筆者試圖通過傳承的目的、方法、內容等幾個方面提出一些思考性的意見,借此作為依托,而后再展開對于傳統箏樂的當代傳承價值的具體細則。此文便是借由這樣的思考而產生的,故僅為一些思考性意見,還望同行及專家指正。
【關鍵詞】傳統箏樂;傳承
【中圖分類號】J676?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一、傳承內容
(一)形式方面
中國傳統箏樂作品在創作之初并不是以功利性為主體的,因此在音樂形式的層面上矯更多地排斥者所謂矯揉造作之輩。在傳統箏樂的傳承過程中在形式上吾輩要有極為清醒的認知,因此在表達以及創作的過程中需要從技法、體裁、表達方式等各個方面綜合地去考慮其特質,在傳統箏樂作品的基礎上最大限度的挖掘其核心本質,然后進過改編、重奏等方式將其重塑,以便從中更大地將中國傳統箏樂文化性傳承。在過程中首先考慮的是技法問題,無論從演奏技法還是創作技法上既然是傳承傳統箏樂因此尊重傳統音樂的演奏技法和創作技法應當是優先的,只有這樣才能夠將其核心進行保留。在體裁的傳承上應當注重交緣性特質,尤其是傳統箏樂與傳統文學中的交緣點上一定要保持一致,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挖掘傳統音樂之風骨。在表達方式上與傳統音樂的一致性與多元性上要更為謹慎,尤其是在旋法變奏特點層面,由于中國傳統音樂包羅萬象,不僅有民間音樂、文人音樂甚至宗教與宮廷音樂中都承載著各種不同的表達方式,因此在表達方式上不僅僅要做到與某一類別音樂的一致性,同時也要審視其多元性以便更為準確地把握其核心價值。有了這樣的形式上的專注力才會有于之相匹配的傳承價值。
(二)內容方面
在傳統箏樂的傳承內容上,相較之形式而言更為注重的便是其所表達的內容中了。在傳承傳統箏樂的內容上不能單一地僅僅關注內容本身,應該以多元化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這樣的解決問題方式才會更為系統,同時才能最大程度地對傳統箏樂進行傳承。在對于傳統箏樂的內容傳承上需要全權衡作品的題材、音樂氣質、音樂語言等各個方面,只有這樣系統的去看待傳承問題,傳統箏樂內容的價值才會更好地發揮在當下。在題材上看,在傳承傳統箏樂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便是母題的選擇,中國音樂對于母題的選擇滲透著中國文化的審美準則以及美學觀念,因此符合中國傳統美學的母題選擇也稱為了對傳統箏樂傳承過程中題材選擇中的重要的基點。除此之外另一核心便是音樂氣質層面,音樂氣質實際上是音樂審美特征的最直接的展現。就審美特征而言音樂的審美特征包括實踐與主體特征,目的、規律特征,形象特征,形式特征,創作特征和情感特征。
二、傳承方法
(一)學習方法
學習方法多種多樣,不同的教育手法及教育理念中或多或少都會有其針對性格,當然,這樣的針對性無疑是重要的,因為不同的學習方法會產生出不同的學習習慣也會產生不同的學習成果。在對于傳承傳統箏樂而言,針對性的學習方法就稱為了傳承方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一為“精學”,這種“精學”首先是建立在對于傳統箏樂的經典曲目的基礎上的,然后針對傳統箏樂的經典樂曲進行深入的研習以及挖掘,通過對于作品的研習及挖掘后,將其中的典型演奏技法提煉出來,并將這樣的演奏技法作為模塊,作針對性的技術模塊化訓練。其二為“泛學”,對于“泛學”而言,“精學”是必須要在前的,首先需要建立在專門性的技術下而進行的,因此對于“泛學”而言,需要在掌握一定竅門后普遍大量接觸不同類別的箏樂,通過耳濡目染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同時,以借鑒西方母語教學的方式慢慢浸透,似如潤物無聲般直至爛熟于心矣。其三為“聆聽”,對于“聆聽”而言,往往需要的更多是一種習慣,聽覺習慣的培養無疑是“聆聽”的關鍵。為更好地把握傳統箏樂,因此對于中國傳統音樂的聽覺依附相對來說是異常重要的,在選擇的作品中不僅僅局限在民間音樂范疇,更要涉獵更多的傳統音樂范疇,以此加深“聆聽”的廣度以及范圍,用長期的耳濡目染的感知去體驗中國傳統音樂,使之逐漸將中國傳統音樂之“根”融入至血脈中。
(二)學習目標
有了針對性的學習方法的同時也需要針對性的學習目標,若學習的目標不明確,也很難將傳統箏樂的精髓融入到傳承之中。針對傳統箏樂的學習中,筆者將目標定位在三個方面。其一為“初步”, “初步”的要求主要是掌握傳統箏樂的基本演奏技法以及風格特征。由于我國幅員遼闊,文化中略有差異,因此不同地區的傳統箏樂具有不同的風格特質,因此分辨不同的特征,運用不同的技法以詮釋不同地區的傳統箏樂稱為了最為首要,也是最為基礎的學習目標。其二為“提升”,這一階段是掌握不同地區傳統箏樂的技法與特征后的進階形態,通過熟悉傳統箏樂的表達方式與表達習慣,進過深入的思考與學習方法相融合,進行深刻的詮釋,以達到七分形似三分神似之境界。其三為“深入”,所謂“深入”是將所有的技術與技法融匯于心,達到自由抒發之境界。
三、中國音樂的文化屬性、審美特征與傳統箏樂的傳承
中國音樂文化博大精深,中國音樂文中滲透出的最多的,也是需要傳承的便是其文化根本。因此在傳承箏樂的過程中我們必須認識的是中國音樂文的屬性,以便更好地去認知和傳承。另一個方面就是關于中國音樂的審美特征問題。上文提到通過中國音樂的意象、意境、意味層層深入,去探究中國音樂特殊的美。這樣的邏輯無疑是最“中國化”的。首先音樂并不是一種再現藝術,音樂的表現并不表現著什么具體的事物,它不會有類似于美術、文學等藝術具有直觀性。中國文化中強調的是主觀感受,用藝術手段、方法將其客觀事物主觀化,對此我國古代音樂中“象”的特征,就形成了是一種所謂 “身在云天外,情在韻律中”的獨特風貌。正如胡雪岡在其《意象范疇的流變》中寫道的:“‘情亦即‘意,‘意足‘象生,惟‘意含‘象,從而構成‘意之‘象。”有了“象”我們可以考慮意境,提到意境需要看到音樂的本質。音樂是一種聽覺的藝術,這樣的藝術是相對直觀了解世界而言,更能表達創作者的主觀情感的,因此“意境”在音樂中的地位是不言自明的。意境所強調的是一種主觀與客觀的融合,來展現音樂作品中的美。 “境”是一種境界的描繪,對于情感中“意”的表達上,使人沉浸在盡而未盡的音樂之中。這是中國文人內心理的表達,中國音樂中虛實之美、超脫之美以及自然之美在其中彰顯無疑。中國音樂的審美對于作品的形式與內容的結合相對是嚴苛的,他們將音樂作品中的“意味”放在了一個高度之上,強調內容與形式的完備。“意味”的體現是對作品中事物、事件、情節等的含義和表現意義的升華。中國音樂對于“意味”中的共性并不是很非常關注,但對于“意味”中的特色、個性等獨特感受確是“情不自禁”的,因為通過這樣的方式音樂作品會為欣賞者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間。中國音樂中 “意味”的體現無疑是含蓄的,這樣的美是無法言說之美,正如東晉詩人陶淵明在其《飲酒》中所謂“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因此如何拿捏中國音樂文化中“意境”、“意味”的審美特征對傳統箏樂傳承顯得更為重要性并具有價值性。
參考文獻
[1]張鴻宇.傳統箏樂研究成果綜述[J].當代音樂,2017-08-20.
[2]袁靜芳.中國傳統音樂概論[M].上海:上海因為學院出版社,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