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文江 呂軍海 馮國藝 李萬貴 李元迎 李軍英 孫志云 張光耀
(1河北省農林科學院農業信息與經濟研究所 河北 石家莊 050051;2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棉花研究所 河北 石家莊050051;3河北省農林科學院 河北 石家莊 050021;4河北一獸藥業有限公司 河北 石家莊 050051)

2013年實施渤海糧倉項目以來,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棉花研究所的專家們提出了“向濱海鹽堿地要棉花”的研究思路,通過多年研究試驗,總結出了影響鹽堿地棉花產量的原因及改良植棉技術。

鹽堿農田耕作層土壤的鹽分含量一般為0.3%~0.6%,這些鹽分是造成棉花出苗率低的主要因素。另外,棉花出苗過程中需要子葉頂土出苗,由于土壤鹽分高,導致土壤結構差,影響子葉出土和根系下扎,也是造成棉花出苗和成苗率低的重要因素。

2.1 微工程土壤治理。中度鹽堿地改良一般采用微工程土壤治理措施,微工程土壤治理措施是根據“鹽隨水來,鹽隨水去”的水鹽運移原理,采取挖掘明溝的方式,促進水鹽垂直方向運移和水平方向運移相結合,在生產中,通過降雨壓鹽,并使土壤中的溶鹽水滲入溝渠排出農田,實現垂直方向壓鹽、水平方向排鹽,達到鹽堿地降鹽目的。施工時首先在地塊上按照一定的間距挖掘毛溝來減小田塊相對面積,毛溝深度一般為1.5~2 m,溝間距30~40 m;然后在耕地周圍開挖2~2.5 m深的圍溝,與毛溝相通,以便于排水。需要注意以“田平、塊小,溝深、溝多”為原則,對地塊進行整理,減輕鹽堿危害。
2.2 “上棉下漁”臺田-淺池立體種養模式。重度鹽堿地改良要采取“上棉下漁”臺田―淺池立體種養模式,就是在田間挖池塘蓄水,堆土成臺田,在臺田上種植棉花,池塘漁業養殖的種養模式。臺田高度一般控制在1.5 m左右,施工時,首先剝離出40 cm表層土壤,然后底部鋪設秸稈或塑料膜、暗管等隔鹽排鹽材料,臺田上再覆土厚度約1 m,平整后將早期剝離的表層土40 cm左右回填作為耕作層。需要注意的是,臺田面積與池塘面積比例一般要控制在3∶1左右,池塘深度一般不超過3.5 m。
2.3 鹽堿地農藝技術措施
2.3.1 灌溉淡水壓鹽。可在棉花播種前20~30 d對植棉土壤進行灌水壓鹽,根據土壤鹽堿程度,畝灌水量要達到100~150立方米,可使耕層土壤含鹽量在播種時顯著下降,達到出苗條件。這次灌水既可以壓鹽,也可以作為造墑水,起到一水兩用的作用。
2.3.2 平衡施肥。一般在秋耕前畝施有機肥2~3方,在春季造墑或旋耕前畝施氮肥10~15 kg,磷肥6~8 kg。對于鉀肥的用量,要根據土地的鹽堿程度確定施用量,一般輕度鹽堿地可畝施鉀肥7~8 kg,中度鹽堿地5 kg,重度鹽堿地則不施鉀肥。
2.3.3 選用耐鹽堿品種。對于水肥條件好、增產潛力大的地塊,選用石抗126、邯雜98-1等雜交抗蟲棉品種。旱地選用抗逆性強的國審7886、邯6208等品種。為了提高出苗和成苗率,播種前用抗鹽種衣劑包衣。
2.4 鹽堿地播種技術

2.4.1 適時播種。一般掌握在5 cm地溫穩定通過15℃以后再開始播種,具體的播種時間應根據當地氣溫和品種特性確定。
2.4.2 播種方式。播種時用撥土開溝地膜覆蓋機械直播技術,利用前帶推土器的覆膜播種機播種,將含鹽量高的表層5 cm左右土壤推至膜間,并且一次可完成推土、播種、覆膜、除草等工序,操作時要做到深開溝淺覆土,一般播種溝深8~10cm,播種后淺覆土2~3cm,使播種溝與地面留有5~6cm的空隙。
2.4.3 合理密植。要增加種植密度,以群體優勢創高產,一般畝留苗密度不低于4 000~6 000株。
2.5 田間管理。 棉花苗期應按照“出苗中耕,雨后中耕,低溫中耕;看苗中耕,看地中耕,先淺后深”的原則增加膜間中耕次數和深度,鹽堿地苗期一般中耕2~3次,耕深由3~4 cm逐漸加深為6~9 cm。當棉田大部分棉株已現蕾,棉花的生長就進入了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的并進階段,此時如遇干旱,必須澆1次關鍵水。一般在7月15日左右開始進行打頂整枝管理工作,打頂整枝管理一般需要進行2~3次,第一次主要進行打頂,此時要留意棉株狀況,長勢強打大頂,長勢弱打小頂甚至不打,盡量保證棉株長勢株高一致;第2次和第3次主要整枝和檢查漏打頂,對長勢較強的果枝去除頂尖,保證所有果枝不高于倒一果枝。此時開花棉株達50%左右,每株留10個果枝左右。9月份后棉花陸續吐絮,對于貪青晚熟、后發性強的棉田,可用乙烯利和噻苯隆來落葉催熟,一般連續5 d平均氣溫在20℃以上時噴施,每畝施用乙烯利150~200 ml,噻苯隆20~40 g,兌水30 kg噴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