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婷
摘 要:社會建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著百姓福祉、關國家長治久安,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中國共產黨敏銳地把握這一現實發展的客觀需要,對社會建設給予了高度關注,逐步探索,在實踐中取得了不少成功經驗,在認識上獲得了豐富的理論成果。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黨的社會建設思想,對于推進新時期社會主義社會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社會建設
中圖分類號:D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8-0-02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之后,中國共產黨把增進民生福祉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我國社會建設理論在實踐中不斷突破創新,但遺憾的是,由于我黨明確提出社會建設的概念的時間較短,理論尚處于發展完善之中。有鑒于此,值紀念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筆者試圖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建設的歷史進程進行較為系統的探討,以期推動該專題研究的進一步深入。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模式的初步探索階段(1949-1965年)
歷經百年滄桑,中華民族終于在1949年迎來新中國的建立,對于初步執政的中國共產黨來說,直接面對的環境是十分復雜的,那么如何把馬克思恩格斯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變為現實,實現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社會目標,是一項沒有現成答案的全新事業和重大歷史性課題。在新中國成立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近三十年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不斷努力探索社會建設道路,取得了顯著成績。通過一系列實踐形成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奠基意義的重要理論成果—毛澤東社會主義建設思想;制定了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建設的重要方針—統籌兼顧,促進了整個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主義建設環境,使我們黨在協調處理社會關系,構建和諧穩定社會環境問題上積累了一定的理論經驗;初步樹立了以人為本的社會建設理念,我們黨在不同的時期,根據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對待不同的對象所采取的不同的方針政策。此外,還倡導婦女解放,主張男女平等,倡導尊重人才和技術。總之,對于當時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黨和政府基本上都予以了妥善解決,這在整體上避免了各種矛盾的激化,理順了群眾情緒,維護了社會穩定,從而也促進了社會的和諧。也就是說,中國共產黨在建國初期,對于堅持以人為本,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實現人民在社會建設中的主體作用,是非常注重且工作是卓有成效的。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遭到嚴重挫折階段(1965-1978年)
這一階段主要指“文化大革命”時期,這一時期的突出特點是社會建設在曲折中艱難發展。社會主義建設表現出兩大基本特點,一是群眾運動,二是階級斗爭。“文化大革命”的全局性錯誤,極大的干擾了“八大”正確路線在實踐中的實施,經濟發展近乎停滯,社會建設也遭到嚴重破壞、停滯甚至倒退。
就教育事業來看,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教育事業在為國家培養人才,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科學水平方面,做出了很大貢獻。但是在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末,由于各種原因,中國的教育事業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和破壞。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期間,“四人幫”反對嚴格要求學生學習科學文化,反對學生以學習科學文化,認為這是“智育第一”,是“脫離無產階級政治”的錯誤觀點導致這一時期基礎教育普遍存在教育質量不高,師資水平差距大,教育經費不足,辦學條件困難等嚴重問題,高等教育萎縮,正常的教學秩序被打亂,教育教學質量嚴重下降。但與此同時,這一時期軍事科技卻得到了發展。錢學森等一批老科學家積極投身科研事業,為我國經濟、科技、國防建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成功發射了“兩彈一星”,在火箭、導彈和航天計劃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總的來說,在這一階段社會建設嚴重缺位,社會事業建設方面已經取得的成果受到嚴重破壞,社會關系緊張,社會矛盾比較突出等等。當然,其中也有閃光點,比如農村醫療衛生事業得到空前發展。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的形成階段(1978-2012年)
1.社會建設新局面的開創—鄧小平理論
“文革”結束后,中國共產黨帶著中國道路該怎么走的思考要做出新的抉擇,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全黨和全國工作重心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向經濟建設。 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總結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功與挫折的經驗教訓,繼承和發展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不斷探索和理論創新,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首要的基本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的觀點,開創了一條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的新道路。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歷史性的理論貢獻,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飛躍,也開創了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新局面。
2.社會建設事業的提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際國內發生嚴重的政治風波,社會主義運動遭遇嚴重挫折,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再次面臨新的巨大挑戰。在這個重要歷史節點,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高舉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堅持改革開放,與時俱進,繼續探索中國特色社主義道路,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多種因素相互影響的歷史條件下形成了執政興國的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它豐富和發展了鄧小平理論,也豐富發展了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理論。
3.社會建設事業的全面推進—科學發展觀
中共十六大以后,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面臨著全新的國際國內形勢,在短短的時間內初步完成了從農業化到工業化。但是隨著信息化的轉變,經濟高速增長,社會急劇轉型,各種社會矛盾凸顯。黨中央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出發,進一步回答了實現什么樣的發展和怎樣發展的重大問題,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可以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是隨著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的形成,在黨的理論系統中逐步明確的。中共十六大首次提出了“社會更加和諧”的重要目標。十六屆六中全會又將“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一起納入“四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當中,并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高度,系統提出了社會建設的理論內涵和實踐要求,首次將“社會結構”,“社會體制”,“社會組織”,“社會工作”,“社會政策”等一系列關于社會建設的概念寫入中央文件。 之后,中共十七大報告關于社會建設的闡述,是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進一步系統化,“四位一體”的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形成。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的完善階段(2012-至今)
在十七大之后的歷屆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上,社會建設始終都是黨的工作部署中重要的主題之一。中共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突出了更高水平的民生保障,公平正義,體制機制和法治保障,以及社會管理和服務體系建設等社會建設的目標任務。 十九大上進一步將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作為當今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的一項重要議題提出來,并在理順政府,市場和社會關系,在社會組織管理,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等方面均提出了新要求,作出了新部署。首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入推進社會建設。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是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在新的時期的具體體現,是對人本理念的再度深化和凝練,進一步體現了社會主義發展的根本目的,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征,是指導社會建設實踐的根本綱領和力量源泉。其次,創新發展理念,對社會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上,習近平強調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這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社會建設領域必須貫徹“五大發展理念”,努力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貫穿到社會建設各個環節,切實做到創新社會建設方式、協調社會建設項目、實現綠色社會建設、開放社會建設過程、共享社會建設成果。 最后,堅持穩定與發展,不斷豐富社會建設的新思路。社會治理與民生建設是社會建設的兩個重要方面。關于社會治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之路,善于把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轉化為社會治理優勢,著力推進社會治理系統化、科學化、智能化、法治化,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體系,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關于民生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實現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環。只有實現了這兩方面的良性循環,才能實現人與人、人與經濟活動、人與環境和諧共存的良好局面,從而讓老百姓真正感受到我國民生改善的紅利。
綜上所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探索的歷史回顧和對中國共產黨社會建設思想演進,歷史軌跡的探尋清楚的說明,今天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所取得的令人舉世矚目的成就,是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結合起來,而進行了堅持不懈、與時俱進的探索的結果。在當代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的思想基礎,堅持這個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
參考文獻
[1]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M].理論學習,2017(10).
[2]李津燕,胡海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發展--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經濟思想[M].武漢公安干部學院學報,2016(9).
[3]李培林.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社會建設:理論與實踐[C].北京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會議論文集,2009-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