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江生
【摘 要】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的實施,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鼓勵學生打破傳統的閱讀束縛,始終以創新思維對教師教學以及教參注解進行辯證分析,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個性化閱讀使個性思維得以釋放。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個性化閱讀;主體地位;自主閱讀
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對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個性化閱讀教學的重要性
小學語文教學是基礎教育階段最基礎、最重要的教學內容之一,在這一階段,學生要學會認字、閱讀和寫作。因此,小學語文教學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等能力的關鍵方式,是對語文學習的啟蒙,有其他學科不可比擬的重要意義。
閱讀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一環,其教學意義在于為學生培養終身受用的語文素養和人文素養。小學生處于品德養成的初期,是人格和個性形成的基礎階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閱讀教學有助于小學生聽、說、讀、寫等的能力得到切合實際的培養,為小學生的后續教育和知識學習、綜合素質培養打下穩定的基礎。個性化閱讀作為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有助于讓學生形成主動探究、思考想象和評價判斷的能力。因此,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個性化閱讀教學非常重要。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個性化閱讀教學的策略
1.創設教學情境
個性化閱讀是體驗性閱讀,學生帶著熱情,憑自己的經驗能力與文本進行對話交流,是以自己的各種感官去觸摸品味、體驗文本的,這時他獨特的心理感受、情感意志、想象理解都將在文本上打下鮮明個性的印痕。為了能讓學生真切的感悟體驗文本,教師應該針對其心理特點,巧妙地創設各種情境,通過多媒體展示、角色扮演等手段,構建一個引力強勁的閱讀磁場,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與探知欲望,在對文本的還原和體悟中感受閱讀的妙趣橫生。
合理巧妙地運用多媒體,能創設逼真的教學情境。形象生動的畫面和悅耳動聽的聲音都會令學生的學習變得輕松愉快,豐富的情感也會隨之產生。教師適當的語言煽情也能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能讓他們帶著積極主動的情感進行個性化閱讀。如在教學《游天然動物園》一課時,我神秘地說:“同學們,老師今天要帶你們去游覽一個地方,請你帶上攝像機,拍下你認為最神奇的鏡頭”。學生興趣盎然,很快就投入到對文本的探索中去了。在閱讀交流中,有的學生愿意拍下一群亭亭玉立的長頸鹿所形成的巨大而迷人的風景畫,有的想拍下頑皮的基馬猴,有的主張拍威風凜凜的河馬和大象,還有的則想拍下和睦相處的獅子家族。教師富有激情的語言魅力,巧妙地促進了學生與課文的有效對話,使學生快速捕捉到了課文所寫的重點動物,并對它們的特點進行了體驗性的想象、描述。
2.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傳統的閱讀教學是教師圍繞重難點精心備課、精心設問,把學生送進預定的圈子,學生是被動地接受教師現成的結論。教師沒有意識到學生是閱讀的主人,教師要歸還給學生其主動閱讀的權利,引導他們成為真正意義上讀書的主人。使學生成為自覺主動的行為者,而不是教師活動的追隨者。
在進行個性化閱讀時,要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要給學生自由選擇的度。新課改的課堂上,我們常能聽到這樣的課堂用語:“選擇你喜歡的自然段來讀一讀”。這就體現了學生個性閱讀的自主性,學生可根據自己學習基礎和閱讀興趣的不同,自主選擇閱讀內容。在個性化閱讀中激發興趣,體驗快樂,形成獨特的見解,發展閱讀個性,提高閱讀水平。
學生的知識水平不同,又具有不同的興趣愛好,日常就會表現為不同的個性。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讓學生用自己認為最佳的方法進行學習,當學生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法閱讀時,他們會學得主動、自覺、輕松、愉快,把學習當作一種享受,而不是被迫的痛苦與無奈。
3.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閱讀材料
德國美學家姚斯認為:文學作品本身沒有生命,是讀者的閱讀賦予了作品無窮的意義。而閱讀的角度不同,所表現出來的意蘊也不同。因此,我們要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多角度地、有創意地去閱讀。如童話《七只母雞》的教學:教師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讀完之后,教師讓學生對七只母雞各自的做法進行評價,要求各抒己見,不隱藏自己的觀點,大家公認講得好的,教師給予表揚獎勵。于是,學生都爭相發表自己的意見:“第一只黑母雞太粗心大意,橋板壞了竟然看不見,因而落水差點喪命,她應該接受教訓。”“第二只母雞有勇無知,她不會水而盲目跳水,救人動機雖好,但此舉無濟于事,且容易喪生,是非常危險的。”……大部分學生評價第七只母雞做得最好,而有個別學生評價第六只母雞做得最好,因為她先扔下樹枝把落水的母雞拽住,沒讓大水沖跑,這樣才能給會水的鵝、鴨贏得時間跑來救落水的母雞,否則兩只母雞都可能被水沖走淹死了。教師對大部分學生評價的“第七只母雞做得最好”與個別學生評價的“第六只母雞做得最好”兩種意見都給予了尊重和鼓勵,并對敢于說出不同意見的學生給予特別表揚。這對張揚個性、發展求異思維是大有好處的。
4.倡導學生對同一問題發表不同看法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教學應提倡標新立異,允許學生見仁見智的解讀作品,對作品進行創造性的思考。如竇桂梅在教學外交官對晏子的話進行評價——“晏子的語言,雖給人的感覺是有理有據,但感覺是在做語言游戲,呈口舌之能進行外交對話,談不上真正意義上的智慧,也獲得不了真正的尊重”。在大多數人看來,這肯定是有違中心的,但竇老師在教學時并沒有局限于此,而是讓學生靜靜地想一想,是否贊成這一觀點。再引導學生悟出:贊成不贊成并不重要,關鍵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觀點,要敢于說自己的話。
再如教學柳宗元的《江雪》時,教師沒有搬出教參中現成的答案,而是用期待的目光望著學生,向學生提了這么一個問題:“這么寒冷的下雪天,這位老人真的是為釣魚嗎?”一石擊起千層浪。是啊,不在釣魚又是為什么呢?有的說:“老人是在獨自欣賞雪景。”萬里江山,粉妝玉砌,漁翁之意不在魚,在乎雪景之美也!有的說:“老人內心十分孤獨、寂寞,每一行的第一個字連起來就是‘千萬孤獨'。”多妙的發現啊!有的說:“我覺得老人在磨煉自己的意志,因為天寒正可以鍛煉人。”有的說:“這位老人與眾不同,看起來很清高。”詩人那種不愿同流合污的心跡不正隱含其中嗎?最后有一位學生說:“他是在釣一個春天!”一語雙關!是啊,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詩人在遭愛重重打擊之下仍然孜孜以求,不正是等待“春天”的到來嗎?學生的詮釋獨具慧眼,精彩至極。以體驗、感悟為靈魂的方式教學,打開了學生思維和想象的空間,閃現出個性化的理解,迸發了智慧的火花。這樣的語文課,就會充滿著活力和魅力。
語文作為一門基礎性的學科,應為學生的創新與發展提供空間。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的實施,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鼓勵學生打破傳統的閱讀束縛,使其個性思維得以釋放,凸顯學生不同的個性,使其主體性與創造性得到發揮。
【參考文獻】
[1]謝正林.淺談小語教學中個性化閱讀的有效指導[J].新課程·小學,2014(5)
[2]屈艷華.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教法探討[J].時代教育,20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