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蕓,劉運禪,石湘淋,黃奕江
作者單位:海南省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癥學科,海南 海口 570311
氣道高反應性(airway hyperresponsiveness,AHR)是氣管和支氣管受各種物理、化學、藥物以及變應原等刺激后,呼吸道阻力明顯增大的病理生理狀態。它是基于氣道變態反應性炎癥的一種病理狀態,常見于支氣管哮喘。氣道反應性通過支氣管激發試驗測定,采用某種刺激物誘發氣道平滑肌收縮及氣道炎癥反應,然后借助肺通氣功能檢查或呼吸道阻力的變化,通過計算吸入刺激物后1 s用力呼氣容積(FEV1)、呼吸道阻力的變化和吸入刺激物濃度或劑量等判斷是否存在氣道高反應性[1]。筆者就支氣管激發試驗陽性的637例氣道高反應性病人進行了1個月的隨訪。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1月到2018年9月海南省人民醫院門診初次檢查支氣管激發試驗陽性病人637例,男性241例,年齡范圍為(37.5±10.3)歲,女性396例,年齡范圍為(35.7±9.8)歲。病人或近親屬對研究方案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符合《世界醫學協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
1.2支氣管激發試驗[2-3]
1.2.1測定基礎肺功能 受試者休息15 min后取坐位,夾鼻,采用肺功能儀(型號medi soft Micro 5000 PROVO4)測定用力肺活量曲線,取3次可接受曲線[4]的FEV1最佳值作為基礎值,FEV1>70%可進行激發試驗。
1.2.2吸入生理鹽水后再測定肺功能 若受試者吸入生理鹽水后FEV1下降超過10%,或經數次深吸氣后即誘發氣道痙攣,則氣道反應性較高,試驗不宜進行。若受試者吸入生理鹽水后FEV1下降不超過10%,繼續下一步驟。
1.2.3吸入激發劑 從低劑量開始吸入5%組織胺,吸入后再測定肺通氣功能,直至FEV1較基礎值下降≥20%或出現明顯的臨床癥狀,或吸入組織胺達到最高劑量,則終止試驗。
1.2.4吸入支氣管舒張劑 應用組織胺激發結束后,常規吸入沙丁胺醇,若激發試驗陰性,吸入沙丁胺醇后即終止試驗;若激發試驗陽性,吸入沙丁胺醇后,經過10~20 min,FEV1恢復至激發前的80%以上,終止試驗。
1.3氣道高反應性程度的判斷標準[1]正常:PD20FEV1-組胺>7.8 μmol;可疑或極輕度:3.3~7.8 μmol;輕度:0.9~3.2 μmol;中度:0.1~0.8 μmol;重度:<0.1 μmol。
1.4隨訪激發試驗陽性病人,經過隨訪觀察或吸入糖皮質激素同時聯合吸入支氣管舒張劑,每12小時一次。1個月后復查支氣管激發試驗。
1.5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χ2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氣道高反應性病人分布狀況637例氣道高反應性病人中,輕度氣道高反應性為42.07%,中度為39.09%,重度為18.84%,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4.055,P=0.132)。見表1。

表1 637例不同程度氣道高反應性病人的性別分布/例(%)
2.2不同程度氣道高反應性病人的治療依從性輕度氣道高反應性病人中依從性差(未吸入或不規律吸入糖皮質激素)的病人為79.85%,依從性好(規律吸入糖皮質激素)的病人為20.15%;中度氣道高反應性病人中依從性差49.40%,依從性好的為50.60%;重度氣道高反應性病人中依從性差28.33%,從性好的為71.67%,不同程度氣道高反應性病人中依從性好者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03.599,P=0.000)。見表2,圖1。

表2 不同程度氣道高反應性病人的治療依從性比較/例
2.3治療隨訪1個月后氣道反應性的變化輕度氣道高反應性病人中有103例轉為陰性,147例氣道反應性程度無明顯變化,18例病人氣道反應性轉為中度。中度氣道高反應性病人中有1例轉為陰性,78例病人氣道反應性轉為輕度,162例氣道反應性程度無明顯變化,8例病人氣道反應性轉為重度。重度氣道高反應性病人中有0例轉為陰性,3例病人氣道反應性轉為輕度,20例病人氣道反應性轉為中度,97例氣道反應性無明顯變化。經過吸入糖皮質激素治療或隨訪1個月后,輕度氣道高反應性病人的PD20FEV1-組胺較治療前明顯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而中度及重度氣道高反應性病人PD20FEV1-組胺較治療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3。

圖1 不同程度氣道高反應性病人的治療依從性

表3 初次檢查時和治療1個月后不同程度氣道高反應性病人的PD20FEV1-組胺變化/(μmol,、xˉ± s)
慢性咳嗽、呼吸困難是呼吸系統疾病常見的就診癥狀。支氣管激發試驗所測定的氣道反應性是呼吸系統門診必不可少的檢查之一。氣道反應性升高與氣道急性、慢性炎癥有關,同時受到氣道神經受體的影響,與氣道重構、藥物的影響分不開。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道感染等均可出現氣道高反應。門診氣道高反應性病人中,以女性病人居多,輕度氣道高反應性病人比例較高。從本研究中可以看出,氣道反應性越高,病人的治療依從性就越高。這與病人身體出現的不適癥狀驅使病人心理上要求治療的意愿增強有關。另外,病人經治療癥狀得到緩解,從治療中獲益,從而使治療的依從性進一步提高。從本研究中也可以看出,輕度氣道高反應性的病人,雖然治療的依從性不高,但氣道反應性的變化程度大。經過隨訪觀察或吸入糖皮質激素治療,氣道反應性明顯下降。出現這種情況,考慮有以下可能:(1)病人在初次肺功能檢查時,配合欠佳,導致初次檢查時出現假陽性結果,1個月后復查時,能很好配合檢查,結果轉為陰性;(2)氣道反應性增高為一過性的,在呼吸道急性感染時出現,待急性期恢復,氣道反應性下降至正常,這部分病人的炎癥,以中性粒細胞為主,經抗感染治療,氣道感染控制,氣道反應性下降明顯且較快速;(3)本研究中,進行支氣管激發試驗的激發劑為組胺,組胺是生物活性物質,直接刺激支氣管平滑肌及膽堿能神經末梢,反射性引起平滑肌收縮,組胺與乙酰甲膽堿在等效劑量時的刺激反應程度一致,但組胺引起操作時咳嗽的反應大,在大劑量或高濃度時更易出現,這就造成在大劑量使用組胺,也就是在輕度氣道高反應性的時候,由于咳嗽造成氣道反應性程度變化明顯[5]。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氣道炎癥性疾病,是由嗜酸性粒細胞、肥大細胞、中性粒細胞及多種炎癥介質和細胞因子參與的慢性炎癥[6-8]。尤其是支氣管哮喘以吸入糖皮質激素治療為主。慢性炎癥治療的時間長,氣道炎癥的改善慢,氣道反應性降低不明顯。在本研究中,可以看出部分氣道高反應性病人,尤其是輕度氣道高反應性病人,在1個月隨訪,未用吸入糖皮質激素治療,氣道反應性降至正常。這些病人中有些是由于急性呼吸道感染造成的氣道反應性增高。認識了這個原因,可以避免支氣管哮喘或者咳嗽變異性哮喘的過度診斷及治療[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