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楠
作者單位:哈勵遜國際和平醫院小兒內科,河北 衡水 053000
腦癱的全稱為腦性癱瘓,是一種危害較大的神經系統疾病,會對小兒生長發育過程中身體及心理上造成極大的影響。如今在社會經濟水平及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新生兒重癥監護技術不斷完善的前提下,兒童腦癱的發病率仍然居高不下,腦癱病兒若不及時治療發展到嚴重情況會影響生長發育,還會合并諸多并發癥,兒童腦癱合并癲癇的發病率顯著高于其他疾病[1]。癲癇是腦部神經元高度異常同步化放電造成的肌肉持續性顫動。發作迅速,每次發作時間較短,發作后病人全身的肌肉強直不受肢體控制,發病嚴重者會有生命危險[2]。所以,臨床上腦癱合并癲癇病兒若未及時做出正確診斷或給予及時的治療,會進一步加重腦癱病兒后遺癥的可能[3]。
癲癇的診斷依據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即異常腦電圖、癲癇相關癥狀或發作病史。然而,臨床發現家屬對病兒病情嚴重程度過分關注,導致家屬治療期間出現不同程度的緊張、焦慮情緒,常常無法對病兒發作病史、程度進行客觀闡述,因此,腦電圖數據在癲癇診治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視頻腦電圖(video electroencephalograph,VEEG)可24 h實時監測病兒的發作情況并同步描記腦電圖的波形,檢測到癲癇發作并準確記錄癲癇樣放電起源,提高了腦電圖對癲癇發作的陽性檢出率[4-5]。本研究擬通過比較VEEG與常規腦電圖(REEG)對腦癱合并癲癇病兒的癲癇陽性檢出率,以了解VEEG的優勢。
1.1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2月至2017年8月哈勵遜國際和平醫院收治的腦癱合并癥病兒80例。均符合腦癱合并癲癇的診斷標準[6-7]。納入標準:①均出現不同程度的臨床癥狀;②能夠提供完整的臨床病例資料;③本研究均獲得病兒家屬的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符合《世界醫學協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
1.2分組按照檢查方法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45例采用VEEG儀進行監測,對照組35例采用REEG儀進行監測。
觀察組中男性22例,女性23例,年齡范圍為0.5~6歲,體質量范圍為7~23 kg,病程范圍為0.5~6年,其中四肢癱14例,偏癱12例,肌張力低下19例;對照組中男性17例,女性18例,年齡范圍為0.4~5歲,體質量范圍為6.6~22.4 kg,病程范圍為0.6~5.5年,其中四肢癱10例,偏癱5例,肌張力低下2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做研究比較,見表1。1.3監測方法觀察組采用VEEG儀(日本光電EEG-1200C)進行監測,按照國際10-20系統放置20個頭皮盤狀電極(Fp1、Fp2、F3、F4、C3、C4、P3、P4、O1、O2、F7、F8、T3、T4、T5、T6、Fpz、Fz、Cz、Pz),雙極導聯和平均導聯為描記腦電圖監測信息的方式,在病兒癲癇未發作的情況下記錄同步臨床錄像資料,并連續不間斷監測3 hVEEG。若有必要延長VEEG檢測時間的情況下,必須做到病人或家屬的知情同意。詳細記錄病兒發作時的臨床癥狀及同步VEEG儀顯示的記錄,由病兒家長使用打標器記錄下病兒發作時的時間并進行打標,由醫生進行記錄。有癲癇發作診斷標準[8]:臨床癥狀為典型的癲癇發作表現,包括VEEG記錄到的癲癇發作和病兒家屬指認的發作,VEEG顯示記錄為棘慢波、多棘波群、尖波同步棘波、爆發性高波幅節律等,同時發展過程中具有特征性。無癲癇發作診斷標準為:只有病兒家屬單方指認有癲癇發作性的臨床癥狀,但同步VEEG未顯示癲癇發作。整個VEEG診斷過程由同一名醫師完成,醫師要求副主任或以上職稱。
表1 腦癱合并癲癇80例觀察組和對照組一般資料比較/±s

表1 腦癱合并癲癇80例觀察組和對照組一般資料比較/±s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例數35 45年齡/歲3.90±1.11 3.95±1.55 0.168 0.867體質量/kg 15.48±4.82 15.06±4.49 0.402 0.689病程/年3.77±1.25 4.14±1.71 1.075 0.286
對照組采用REEG檢測,將電極片置于病兒頭皮,按照國際10/20系統安放,檢測時時間常數0.3,高頻濾波50 Hz,進行單、雙導聯常規描記,完成腦電圖檢測。
1.4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17.0軟件對數據進行計算與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為P<0.05。
觀察組:VEEG監測癲癇發作病兒39例,包括強直性陣攣發作病兒10例,痙攣性發作病兒11例,部分性發作病兒3例,部分伴泛化性發作病兒9例,肌陣攣性發作病兒6例,占比為86.7%,未診斷出癲癇發作的病兒有6例,包括:睡眠肌陣攣性發作病兒3例,夜驚病兒1例,磨牙病兒2例。
對照組:REEG監測癲癇發作病兒24例,包括強直性陣攣發作病兒6例,痙攣性發作病兒10例,部分性發作病兒4例,部分伴泛化性發作病兒4例,占總比為68.6%,未診斷出癲癇發作的病兒有11例,包括:睡眠肌陣攣5例,夜驚病兒3例,磨牙病兒2例,屏氣發作病兒1例。2種檢查方法癲癇陽性檢出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46),見表2。

表2 腦癱合并癲癇80例觀察組和對照組癲癇診斷結果比較/例(%)
腦癱是指圍產期內由各種原因(胎兒期感染、缺氧、發育畸形,出生時產傷、新生兒窒息、顱內出血缺氧、膽紅素腦病、低體重、感染等)造成的非進行性腦損傷[9],以中樞性運動障礙及活動姿勢異常未最主要臨床表現,是臨床常見的一種致殘性疾病,已有報道[10],腦癱合并癲癇臨床發病率可達25%~45%左右,最高可達90%。嚴重時可引起大腦出現原發性或繼發性損傷,進而發生腦水腫、腦組織損傷、壞死,出現軟化灶[11],這將引起大腦中樞神經元出現超同步化與高頻放電,最終誘發癲癇。兒童腦癱常合并有癲癇,常因不能明確診斷而導致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腦癱合并癲癇病兒若無法及時有效控制癥狀發作,腦組織損傷可能進一步加重,影響進一步的治療效果,部分甚至出現其他并發癥。對于癲癇病兒、盡早診斷,及時治療對改善整體預后具有重要作用。當前癲癇診斷以病史、體征檢查為主,腦電圖檢查為輔。臨床上,傳統REEG具有描記時間短的缺點,癥狀發作時的難以捕獲有效數據,且需保證病兒盡量清醒時描記,因此導致癲癇的診斷陽性率偏低。據研究顯示[12],顱內大腦皮質運動區損傷后癲癇發病率最高。由此可見,腦癱與癲癇在致病因素與治病基礎上相互關聯,互為因果關系。故本研究回顧性對比分析使用VEEG與REEG來檢測腦癱合并癲癇病兒的陽性檢出率,為臨床醫生治療提供更多參考依據。
REEG監測時間短,無法在監測時間內確保臨床有發作癥狀,因此,診斷上不夠精確[13]。VEEG是目前臨床上癲癇診斷最常用的輔助檢查手段[14],其定位較精確,能夠長時間地把臨床發作時所記錄的圖像與同步相關的腦電信號顯示在同一屏幕上,有助于臨床人員直觀地分析驚厥性發作的性質和類型,反復進行回放分析,從而方便臨床醫師對病兒的發作狀態進行動態觀察,增加在監測期間內病兒臨床發作的出現幾率,對鑒別癲癇以及非癲癇發作性疾病有重要價值。提高癲癇發作與非癲癇發作的鑒別診斷水平,利于明確癲癇發作類型[15]。
本研究對比了REEG和VEEG兩種檢測方法檢測腦癱合并癲癇病兒的陽性檢出率,結果顯示VEEG在檢測腦癱合并癲癇發作組中有86.7%的陽性檢出率,顯著高于REEG(68.6%),VEEG為臨床監測腦癱合并癲癇提供了更經濟有效的手段,并且VEEG能夠描記更長的時間,能夠把發作時的臨床表現與VEEG描記同步起來,從而明顯提高了腦癱病兒癲癇發作的檢出率,降低了偽差誤判率。診斷癲癇的典型特征為癇樣放電與臨床同步發作。醫生能夠通過VEEG設備在屏幕上觀察到癲癇發作時的聲音與同步腦電信號來對癇性與非癇性的鑒別。VEEG能夠通過臨床癥狀與腦電圖同步來監測癲癇發作,進而明顯提高癲癇陽性檢出率。當腦癱病兒有疑似癲癇發作癥狀時,立即進行VEEG監測,可以使腦癱合并癲癇的病兒起到了積極防治作用,有利于醫生正確診治和及時用藥,提高預后質量。這與蔣莎等[16]研究得出一致結論,目前,診斷腦癱合并癲癇最可靠的方法是VEEG,為腦癱合并癲癇病兒早期診治提供了重要保障。REEG由于描記時間短,不能做到24 h監測,無法在癲癇發作的第一時間做出描記記同步臨床癥狀,因此,臨床診斷不夠準確[17]。而VEEG是一種持續進行腦電圖監測且能夠對病兒癲癇發作時的臨床癥狀進行同步的方法,并且能夠重復播發便于臨床醫生研究與分析病兒發作時的動態變現。研究顯示,VEEG在監測腦癱合并癲癇病兒的檢測中具有重要意義[12,18]。
綜上所述,VEEG能夠提高腦癱合并癲癇病兒的陽性檢出率,能夠做到早期診斷和及時治療,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及進一步的腦損傷。因此,建議對腦癱合并癲癇病兒進行VEEG監測,可以更好的區分癲癇與非癲癇發作性疾病,具有更大的臨床意義。但由于本研究樣本量較少,需進一步擴大樣本量研究來考證。